9月24日晚,由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必赢体育文学院联合举办由肇庆作家杨芳创作的国内首部西江专题散文集《守河者》研讨会,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行。会议由必赢体育文学院教授、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黎保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王兆胜、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主席贺仲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卫国、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福建社科院副研究员陈建宁齐聚线上会议室,交流和分享彼此对国内首部西江专题散文集《守河者》(含报告文学)的独特见解。省内外近两百名听众参加了这场较有意义的文学研讨会。
内在化的写作之两面
王兆胜教授认为《守河者》表现出一种“内在化的写作”的倾向。今天很多散文尤其是大文化散文往往没有“我”,缺乏甚至没有主体性,作品像流水一样被文本带着走。但《守河者》不仅具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性,同时主客体之间的感应切换自如,有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点在《梦中的砚台》《又见芒花》等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杨芳作为一位倾听者,通过主客体的变换,深入到万物的内心,倾听自然万物的发声,同时让自己静下来,慢慢地体悟西江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万事万物的智慧和声音。其次,王兆胜教授指出,《守河者》是“物的文学”,杨芳打破了“人的文学”,将物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事物的原生态,具有博物的观念。他希望,杨芳未来能够不断加强博物与生态观念,不只是留意外在生态,还要关注精神生态,将西江美丽的、和谐的、纯净的万事万物写出来。
贺仲明教授则表示,无论是《守河者》的选材,还是记人、写景、怀古都可以看出作品中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切实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但从思想深度的角度出发,还有待提升。《守河者》第二部分是历史选材,如何把握好历史散文,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对历史有较深的思考。写作者与西江的生命关联时,如何将平淡的生活写得出彩,超越一般的生活书写,则需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提升过程。他希望,作者能够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在今天的基础上,在下一部散文集或者下一篇散文中有更高的提升。
题材拓展得益于田野调查与读书
作为国内首部西江专题散文集,《守河者》是作者历经三年,查阅书刊上百本,采访数十人的结晶。为此,作者走访了数十个部门,例如西江航道局封开航标测绘所、德庆航道站、德庆县图书馆、肇庆市水利局(河长办)、广东省西江航道事务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省航道局、肇庆市博物馆、肇庆市图书馆、必赢体育图书馆、德庆县委党史研究室、肇庆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肇庆市文广旅体局(文物科)、德庆海事处、肇庆市海事局、肇庆市环保局、德庆县环保局、德庆县政协文史科、肇庆市政协人资环与文史委、肇庆市党史研究室(肇庆市地方志办)、肇庆市档案馆、德庆县港航管理所、肇庆市润庆航运公司、肇庆市交通运输局、肇庆市农业农村局、肇庆市船舶行业协会、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等,换言之这种题材的开拓得益于作者的田野调查与大量读书。
林岗教授指出“河流是中国农耕时代流动的血脉,而广东最早的文明开化就依赖于西江,杨芳将西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和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江河两岸人民都写进了这本书里。”他认为杨芳将自己融入到了这片土地之中,在丰富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创作出这本书,如开头《守河者》这一篇里就写到鱼产卵时需要的温度、地点等,写到了西江原有的鲥鱼,就非常具体、真实,让读者真正做到了开卷有益。这也是贺仲明教授认为该书“下了很大功夫”的原因。
刘卫国教授则认为,《守河者》是在作者行走、观察、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让其更具真实性。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守河者》作为国内首部西江专题的散文,作品也是围绕西江所展开的,然而题目却没有突出这一地域特色,似乎可用副标题“西江漫笔与河流记忆”为主标题。但实际上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完全像论文一样清晰,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没必要改成《父亲的背影》,《荷塘月色》没必要改为《清华荷塘月色》,所以这种说法似可商榷。
文字疏淡而有味的两面
在表达上,林岗教授认为《守河者》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古人的“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做到了文字疏淡而有味。杨芳用平淡的语言描绘着西江边平淡的人与事,书中没有宏大的事物、题目,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让人读过之后,回味不已,收获颇丰。他希望《守河者》只是一个开始,杨芳能够在历史节点中寻找光亮,继续挖掘西江故事,往梧州以上、三水以下来写,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整性的西江叙述。
王兆胜教授认为杨芳对事物的品味是不错的,形成文字之后,能进入读者的内心,体现为一种外视角与内视角的结合。例如《晨桥》,以及《在时间的河流里追寻鸟影》文章第一页的倒数两段文字,尤具穿透力。
贺仲明教授提出书中有些篇什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锤炼;陈建宁研究员希望书中能适当增加隽语,而刘卫国教授则期待作者能以更加新颖的手法来描绘西江。
地域文化视角与城市视觉名片
江冰教授没有涉及《守河者》一书的文本,但以一种宏观的视野认为“悟道”与“传达”是对散文家的两大考验,而杨芳在这两方面仍存在不足。他认为,《守河者》对于西江的理解与描述,似乎应该放在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去拓展。他认为,只有远离故乡,才能够更深刻地思考故乡,他希望杨芳能够真正深入到整个西江流域的内部去,深入到历史去,拓展散文的广度与深度。
陈建宁研究员称,《守河者》书中《鼎湖山的表情》中的鼎湖山、《梦中的砚台》中的端砚等作为一张城市视觉名片,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他对这些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未来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后来,作为散文研究专家和散文作家的王兆胜教授补充说明认为别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作家要有自信心,寻求突破的时候也不能抛开自身的优点,朱自清自述他能称得上经典的散文也只有四五篇,可见散文易写难工。
研讨会最后,黎保荣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杨芳发挥了作为一名记者的优势,在大量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用文字把西江“真实”的一面留在了《守河者》这本书中。他期待杨芳能够保持优势,未来不断突破与提升,给我们读者带来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