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资料 -> 常委会公报
常委会公报
202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3746 次  来源:必赢体育  作者:
文字 〖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目       录

1.渭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议程(草案) 1

2.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关于《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草案修改稿)》审议

结果的报告 2

3.《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草案修改二稿)》 4

4.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8

5.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13

6.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

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17

7.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关于提请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任免职人员审

查意见的报告 20

参阅文件

8.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对渭南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

初审意见 21

9.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23

10.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对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初审意见 27

11.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9



渭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

会议议程(草案)

(20221027)

1.审议《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草案修改二稿)》;

2.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3.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4.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5.审议人事任免事项。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关于《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

(草案修改稿)》审议结果的报告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21027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草案修改稿)》(下称《条例(修改稿)》)进行了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经过修改《条例(修改稿)》进一步完善,符合渭南实际情况,对更好地促进我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二次审议后,我们进一步征求意见、讨论了草案中的重点条款。之后通过发布征求意见公告,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8条,在经必赢体育常委会法工委预审后,法工委进一步对《条例(修改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出了《条例(修改二稿建议稿)》。1025日,法制委员会第3次会议对法工委提出的《条例(修改二稿建议稿)》进行了审议,修改后提出《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草案修改二稿)》。经1026日常委会第10次主任会议讨论同意,决定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现将主要修改情况和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在法规中增加二次供水信息化平台管理内容,由于我市现有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多样等原因,在今后较长的时间推行信息化平台管理难度较大,故在修改中没有增加该项内容。

根据必赢体育常委会法工委预审意见,将第九条[技术审查]第一款和第二款、第十一条[竣工验收]第一款中“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和”字样去掉,理由是:与《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表述上一致,同时符合国家简政放权精神。将上次常委会审议的草案修改稿中第二十五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安排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直接从事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清洗消毒等工作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内容删除,理由是,上位法无相应禁止行为和处罚依据。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增加“公益诉讼”内容,我们在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在第二十九条[公益诉讼]中规定“在二次供水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理由是,公益诉讼能够有效拓宽公民权益救济的路径。

此外,根据立法技术规范要求,还对《条例(修改稿)》中的部分条款顺序、文字表述作了修改、完善和调整。

现将《渭南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连同审议结果报告提请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建议通过。        


 

渭南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条例

(草案修改二稿)

  

 

第一章   4

第二章 规划建设 5

第三章 运行管理 6

第四章 水质管理 6

第五章 法律责任 7

第六章   7

 

第一章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和加强城镇居民二次供水管理,保障生活用水需求和安全,根据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二次供水定义]  本条例所称城镇居民二次供水(以下简称二次供水),是指通过二次供水设施将城镇公共供水进行存储、加压后,提供给居民家庭使用的供水方式。

本条例所称二次供水设施,是指为二次供水设置的泵房、水池(箱)、水泵、阀门、电控装置、消毒设备、压力水容器、供水管道等设施。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二次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以及水质管理活动。

第四条 [建设原则]  二次供水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安全卫生、节能环保的原则。

第五条 [部门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二次供水的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公安、财政、规划、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二次供水相关工作。

第六条 [投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投诉、举报。

供水、卫生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的问题。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七条 [设施设置]  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镇供水专项规划,科学设置二次供水设施,确保管网压力平稳均衡,促进节能降耗。

第八条 [建设规范]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居民生活用水水压、水量要求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时,建设单位或者产权人应当设置二次供水设施。

二次供水不得影响城镇供水管网正常供水。

二次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二次供水设施属于建设项目配套工程的,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第九条 [技术审查]  二次供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有供水单位参与技术审查。

二次供水工程的设计方案提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时,应当有供水单位的审查意见。

第十条 [建设标准]  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表出户、一户一表、计量到户;

(二)储水设施的容积、加压设施、管道口径符合与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连接的条件和要求;

(三)储水设施应当独立设置,生活用水、消防用水不得合用储水设施;

(四)储水设施应当密封,防鼠、防尘、防渗漏、耐腐蚀;

(五)涉水材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相关质量标准和饮用水卫生标准,不得使用国家和省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管材、配件、设备以及其他非环保储水设施;

(六)储水设施和泵房周围2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水管线,1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化粪池、渗水井和其他有污染的设施,不得堆放有毒、有害、易腐蚀物质;

(七)二次供水设施周边应当设置入侵报警、远程监控等必要的安防设施。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 [竣工验收]  二次供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验收。验收时,应当通知供水单位参与。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擅自将二次供水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连接。

二次供水设施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三个月内将工程档案资料移交城乡建设档案机构并向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既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工程档案资料应当进行收集、备存,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二条 [验收标准]  二次供水设施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冲洗、试压、消毒等,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出具《水质检测报告》。

第十三条 [设施改建]  既有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不符合二次供水工程相关技术、卫生和安全防范要求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改造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运行管理

第十四条 [专业管理]  二次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应有专门的单位和人员,也可由供水单位实施专业化管理。运行管理人员应当持有健康证明,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并经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十五条 [专业管理]  鼓励将二次供水设施移交供水单位管理,实行与城镇公共供水管网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

二次供水设施未移交供水单位管理的,由产权人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运行维护。

二次供水设施移交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管理费用]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收费办法。

第十七条 [维护管理]  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配备专人进行管理;

(二)定期巡检,及时修复或者更新锈蚀、损坏、老化的二次供水设施及部件;

(三)建立运行维护管理档案,对安全运行、故障处理、清洗、消毒、检测、更新改造等情况记录归档;

(四)水泵机组运行噪声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

(五)落实治安防范责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八条 [运行维护]  二次供水设施因施工、设备维修等确需停止供水的,应当经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户做好储水准备;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并报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超过24小时不能恢复供水的,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

第十九条 [保护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二次供水设施安全,不得擅自改装、迁移或者拆除二次供水设施,不得阻挠、妨碍二次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卫生检测。

第四章  水质管理

第二十条 [定期检测]  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当每半年对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保障二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水质检测结果应当在水质检测机构签发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二次供水设施所属的住宅区或者单位公布,同时上报供水、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停水应急]  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时,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并告知用户,待查明原因修复后,方可恢复供水。

停止供水超过24小时的,应当向供水、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应急方案与报告]  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应急方案。发生水质突发事件时应当及时向供水、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第二十三条 [监管责任]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二次供水水质随机抽检,并对用户投诉的水质及时检测,发现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供水,并要求运行管理单位限期整改,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方可恢复供水。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监督检测结果通报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将二次供水设施与公共供水管网连接的,由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危害二次供水设施安全的,由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擅自改装、迁移或者拆除二次供水设施的,由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法律责任]  违反第二十条规定,二次供水运行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供水设施清洗消毒,或者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法律责任]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二次供水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公益诉讼]  在二次供水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第六章    

第三十条 [实施日期]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渭南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计划

实施情况的简要报告

渭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  王蕾

20221027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20212月,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随同通过了工业倍增计划。一年多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抓时间,加快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落实工业倍增计划情况

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渭南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就工业倍增计划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对发展目标进行了细化。确定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分年度目标为,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320亿元,2022年突破2700亿元,2023年突破3100亿元,2024年突破3500亿元,2025年突破4000亿元。同时,围绕目标实现,明确了具体发展要求和政策举措。

(二)一年多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情况

2021年,全市工业取得较好成绩,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韩城市、蒲城县、富平县、渭南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30亿元。今年1-9月,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998.4亿元,同比增长9.2%。“353”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72.13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能源工业、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均增长10%以上。全市13个县市区中,7个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华州区增长43.3%、澄城县增长37%、合阳县增长21%、白水县增长15.8%、大荔县增长15.8%、富平县增长13.1%、蒲城县增长9.4%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围绕“一个实施意见、一个行动方案、多个配套政策”的“1+1+N”制度体系,今年先后出台了《2022年一季度经济稳增长工作的若干措施》《渭南市中小企业纾困帮扶若干措施》《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开展包联帮扶加快企业发展的通知》《渭南市实施链长制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方案》《渭南市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意见,配套政策不断细化完善,用于支持工业企业持续发展。

(二)有效保障要素供给。成立了工业稳增长专班,加强运行调度,协调解决企业难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落实工业倍增计划十条政策,兑现市级工业倍增计划项目资金,从新增产能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行业龙头认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标准化厂房等方面组织了奖补项目征集并予以拨付。组织召开2022年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兑现上年度主板上市企业及优秀县市区、园区奖励资金3000万元。加强园区建设,大荔经开区、富平高新区、澄城经开区、合阳经开区、蒲城高新区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园区(全省共8家),并获批奖金700万元,认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累计超过350万平方米。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评价,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渭南市被评为全省“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跑者,陕西聚泰新材料科技入选省级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

(三)全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近年来,我市新认定的省级质量标杆、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个数均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我市37个重点新产品列入了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目录,履带式液压挖掘机等4个重点产品被认定为陕西工业精品,石羊长安花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蒲城海泰、麦可罗、拓日新能源的3个创新产品开发项目获批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秦牛食品、大美化工等8户企业获批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组织参加第十一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围绕“353”产业链,推介发展成果,提升渭南形象。联合市财政局组织开展了省级中小型、大型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项目申报工作,累计为20家工业企业争取研发投入奖补资金278万元,通过政策激励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四)稳步实施项目建设。签订了氢能源和智能制造等34个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达267.19亿元。梳理11条产业链重点项目,分别按照竣工、推进、开工、储备和谋划项目的分类,建立重点产业链项目清单,截止9月底,全市172个工业倍增计划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电建西北院大荔段家分散式风电项目等1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落实全省促进工业投资有关要求,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投资工作的通知》,建立全市月度工业投资进展台账、计划纳统项目台账和“零上报”项目台账,逐月向各县市区分解目标任务。组织召开全市工业投资工作会议,对各县市区在统项目、拟纳统项目等逐一分析,力争全市上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五)有序推进增量培育。实施“种子计划”,加大推动中小微工业企业入规、升规的培育力度。开展包联帮扶,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由市级领导包联全市产值前30户骨干工业企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市级部门领导包联100户产值较大、发展平稳的工业企业,培育全市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各县(市、区)领导包联200户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入规纳统。对包联企业,建立清单、梳理问题,“一企一策”做好服务保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今年共为18个项目争取省级转型升级资金2060万元,争取额度居全省前列。

(六)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围绕打造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5500亿级,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级的“353”产业集群目标,实施链长制,按照“一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发展规划、一批重点项目、一个工作方案”“五个一”工作模式,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制定产业链发展路线,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353”产业链研究及其监测分析系统建设,绘制1张图谱N张清单,打造PC+智能大屏两大应用场景,动态开展运行监测、产业发展分析及产业布局定位等工作。推动我市的钢铁及金属制品、生物医药等融入全省产业链发展,组织清洁能源、海泰新材料等16家企业申报省级产业链项目,拓日新能、红星美羚、清洁能源等企业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

(七)多措并举为企服务。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为企服务体系,线上依托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梳理推送工具包、政策包287,热点关注718条;线下以工业发展促进中心为载体,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政策解析等系列益企活动,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今年以来,贯彻落实中省市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求,组织陕化、渭化、华鑫特钢等165户企业加入全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为大唐蒲电、中联重科、陕化等企业的1600余台车辆协调运输难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截至9月底,本年度共争取中省市各类奖补资金1.67亿元。

(八)持续深化信息建设。启动实施面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北新建材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接入项目被列入省级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项目;数字陕压建设项目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企业上云用数项目,共获得省级资金奖励支持近200万元。组织召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训会,深入企业宣贯政策,截止目前,我市已有93家企业启动两化融合贯标,共有35家企业获得了国家级贯标证书,提前完成工业倍增目标任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共有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2022年第一季度,渭南市宽带用户可用下载速率65.87/,为全省最高(由信通院大数据测算并报工信部审核,二季度数据未出)。

(九)抓实抓牢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民爆行业监管、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指导和工业园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督导责任,与县市区签订安全生产、消防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及时安排部署重要时段的安全工作,组织开展全市工信系统安全应急演练和安全专题培训。连续4年被省、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积极开展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履约工作,被省工信厅评为“禁化武履约先进集体”。

三、存在问题

当前,工业倍增计划有序推进,总体进展顺利,但渭南工业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出现较大改观。而且,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受疫情防控、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一)工业基础较差。我市新兴产业占比低,轻重产业结构失衡,缺乏高成长性企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的引领带动,域内企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较短、市场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短期内想实现追赶超越难度较大。主要工业产品大多是原材料和中间品,功能类型单一,附加值低,市场覆盖面大的产品少,能够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产品少。

(二)园区承载力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水电气热等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企业入驻。土地利用率较低,园区内部分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占地面积较大,闲置空间大,导致亩均投资强度数值较小。主导产业不明晰,工业园区规划的主导产业实际入驻率较低,主导产业集约化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工业投资不足。受疫情防控、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不强,截止8月全市统计在建项目较去年同期减少63个,本年新开工项目较去年同期减少123个;蒲城县、富平县等重点县市区带动不足、工业投资持续负增长,对全市整体贡献不足。

四、后期工作设想和工作重点

下一步,围绕工业倍增计划的后续实施,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促进工业倍增计划顺利完成。重点做好以下8方面工作:

(一)做大经济总量。发挥工业稳增长专班作用,紧盯全年目标时序和重点任务,强化运行调度,抓好企业梯度培育,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深化领导干部包联帮扶工业企业实效,强化上下游要素保障,在政策供给、产销对接等方面做好跟踪服务。紧盯重点项目,加强动态跟踪服务,狠抓工业和技改投资,储备一批工业投资项目,深挖一批技改项目,支持企业入规纳统和新增产能释放。抓好存量优化,做好增量培植扩展,稳住工业大盘。

(二)强化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创新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品牌质量提升”的培育体系。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培育一批“陕西重点新产品”“陕西工业精品”优秀产品和“工业品牌示范企业”“质量标杆”“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秀企业,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扩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骨干企业供应链,为工业增长积蓄后劲。

(三)提升产业能级。围绕353”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延链、补链、强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聚集度,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指导县市区主动融入23个省级、15个市级优势产业链,联动推进“353”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围绕“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要求,认真梳理产业转型路径和方向,指导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发展质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行“企业+配套”模式,支持企业设立或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促进本地企业间相互配套,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机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四)践行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化改造、工业节能诊断及节能监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创建能效“领跑者”和节水型企业。稳步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建设,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管理的新模式,打造渭南工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五)提升园区承载力。完善工业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配套水平。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促进资源要素向高质企业、园区聚集。围绕园区产业和要素聚集度提升,引导企业“以产入园”,向特色化、产业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主业”,引导支持各县区、开发区发挥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及相关领域,整合汇聚优质资源要素,推进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配套能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六)加快数字化转型。贯彻中省市5G网络建设要求,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着力推进采矿等重点行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化转型。落实省上“551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支持优秀技术服务商帮助企业“上云用数”,“争优评星”,树立行业标杆,激发企业数字化活力,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七)突出服务保障。抓牢服务企业这个“牛鼻子”,持续落实重点企业包联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涉企优惠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向“打粮食”的好产业倾斜。用好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一起益企”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严格执行中省市已出台的一揽子政策,让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确保惠企政策兑现到位、落地见效。

(八)坚守安全底线。深刻汲取有关事故、案件教训,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理念,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紧盯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企业全员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落实隐患整改闭环和技术、管理“双归零”。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的应对处置预案,常态化巡查检查,加强人员培训、日常演练,筑牢群防群治的安全防线。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企业类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渭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21027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向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报告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请予审议。

2019年,必赢体育首次听取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以来,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精神,紧紧围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本布局,完善监管机制,落实保值增值责任,推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全市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全市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全市国资年报统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130户,其中市级企业84户,县级企业46户。

市级企业中,市国资委直接监管一级企业4户,其中市城投集团二级及以下企业16户,市产投集团二级企业19户,华旅集团二级企业27户,市农投集团二级企业6户。行业管理企业12户,其中粮食企业2户、文体企业3户、交通企业4户,其他行业3户。

(二)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情况

1.2021年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

根据2021年度审计报告,截止2021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计723.58亿元,所有者权益220.16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9.57%,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215.61亿元。其中:市级企业资产总计528.62亿元,所有者权益152.51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1.15%,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48.19亿元;县级企业国有资产总计194.96亿元,所有者权益67.65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3%,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67.42亿元,全市企业规模权益总体稳步提升。

2021年,全市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2.95亿元,实现利润9351万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1.09%。其中:市级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7.28亿元,实现利润1.98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48.19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8.01%;县级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5.67亿元,利润总额-1.04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67.42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98.54%

2.20221-8月份全市重点监测企业财务状况

根据企业财务快报反映,20221-8月份全市重点监测国有企业资产总额668.65亿元,所有者权益208.71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8.79%。其中:市级监测企业资产总额614.38亿元,所有者权益177.1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71.17%;县级企业(7个县市区,未含白水、澄城、合阳)资产总额54.27亿元,所有者权益31.61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75%。全市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但总体运行压力依然存在。

截止8月底,全市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1.59亿元,利润总额-1.38亿元;其中:市级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0.94亿元,利润总额-1.35亿元;县级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0.65亿元,利润总额-0.03亿元,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恢复缓慢。

(三)市级国有资本预算及收益分配情况

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29.64万元,已全部上缴。其中,上缴财政218.9万元,资本性支出510.74万元,分别用于市城投集团污水厂提标改扩建项目、市产投集团开沃产业发展基金、华旅集团医养中心项目、市农投集团有机肥提质增效项目。

2022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50万元,同比增长2.8%。上半年已上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5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6.6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25万元,主要用于智慧停车建设、研发中心和乡村振兴平台建设。

二、2019年以来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2019年以来,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中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定不移抓改革、优布局、强监管、促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一)坚持抓改革求创新,激发市属国有企业活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坚持不懈抓改革、求创新、谋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国企改革制度体系。按照中省关于加强国企改革“1+N”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市属企业《董事会管理暂行办法》《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办法》等12个制度文件,我市国企改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坚持不懈抓推动、抓落实,涉及的43项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省对市评估验收中被评为A级,工作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三是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取得研发专利3个,1户企业入选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陕西省工业固废低碳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工建设,华旅集团全渠道预约售票系统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市产投集团以产业基金支持白水苹果全产业链发展的做法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和批示。四是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上市。主动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启动实施国有企业上市计划,选定4户企业重点培育,2户入选市级上市企业后备库,其中1户入选省级上市企业后备库。

(二)坚持优布局调结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紧紧围绕中省要求和渭南市情企情,持续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内部整合重组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一是积极培育布局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我市产业规划,全力推动南京越博动力、正威新材料、开沃新能源汽车、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在渭落地,积极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和生物疫苗研发,设立首期规模15亿元的工业倍增基金和陕西输变电装备、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3个系列子基金,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布局。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停车、智慧水务、智慧公交、智慧旅游,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满足了群众需求,提升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华州区农业生产基地、农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开展渭玉1838”渭麦9 本土种源培育推广,打造渭南市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渭农良品绿色有机品牌、渭南果蔬电商平台,深度参与和支持临渭、蒲城、富平、白水、澄城、潼关农业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是加大国有资本整合重组力度。认真落实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部署,完成了渭南市国有资本控股(集团)公司的组建,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持续推动企业瘦身健体,累计压减子公司法人户数21户,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加强央企省企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认真贯彻央地融合部署,积极推动央企省企进渭,先后与央企签约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509.7亿元,与省企签约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219.2亿元,已落地24个,完成投资95.5亿元,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与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广州南粤基金集团合作,首期拟投资200亿元,围绕新能源生态体系、新材料生态体系、数字经济+新基建体系等领域打造重点产业集群,达产后预计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三)坚持强监管防风险,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认真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不断完善国资监管机制,创新监督方式,加强风险防范,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一是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监管。健全完善了企业运行监测、报表统计、风险分析、预警提示工作机制,构建了覆盖全面、层级完整、规范有序、协同一致的国有资产基础监管工作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外部审计、出资人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协同机制,将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纳入企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企业负责人任期评价,确保了审计反馈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按照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办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扎实开展投资计划备案、在建项目检查和竣工项目后评价,实现了对企业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制定《关于加强国有资本监管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规范和引导国有资本更好地促进经济、服务中心。三是加强风险隐患防范化解。聚焦债务风险防控,建立一企一策负债预警机制,指导企业规范融资行为、优化债务结构、完善防控预案,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债务违约的政治底线。部署开展平安国资国企创建活动,围绕政治安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疫情防控、家庭安全等方面列清单、定责任、查隐患、抓整改,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国资国企发展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影响,旅游、交通、文化类企业整体运营还比较困难。二是个别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风险防控工作还需加强。三是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还不合理,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占比较少,还没有形成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坚持不懈抓改革激活力、优布局调结构、强监管提效能、防风险保安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市属企业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标中省要求逐项查漏补缺,抓好已出台改革制度和措施的落实,确保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大力实施“治企有方、兴企有为”三年提升计划,扎实推进上市企业孵化工程、高新技术壮大工程、人才兴企培育工程、提质增效管理工程、服务民生保障工程、党建功能融合工程,力争到2024年末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至少培育孵化1户上市企业5户拟上市企业,打造1个省级、3个市级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推动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建成落地,创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站得住的企业党建品牌。

二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助推全市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我市“十四五”产业规划,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在构建渭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推动功能类企业数智化转型,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融合应用,提升市属企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大国有资本重组整合力度,积极剥离企业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推动优势资产向重点企业、优势企业聚集,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三是完善国资监管机制,提升监督管理效能。积极推进全市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经济运行数据指标的采集应用和分析研判,为国资监管和决策做好支撑。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加强对企业投资计划的把关,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紧盯年度投资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后评价,不断提升企业投资质量和效益。改进企业考核方式,在考核基本经营指标的同时,将亏损子公司治理、两金压降、成本费用管控等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倒逼企业强管理、降成本、提质效。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建立完善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预防问题闭环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水平。

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维护国有资本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加强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一企一策”设置负债预警线,加强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严控债务增量,优化债务存量,努力把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区间。积极支持渭南市国有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加快推进AA+信用评级,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搭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平台,加大短期、高息贷款的置换力度,缓解企业债务压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

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渭南市教育局局长  雷立新

20221027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报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双减”是20215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市教育局主动牵头承担任务,密切部门协作,扎实组织实施。一年多来,“双减”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就工作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一)提高政治站位。中、省“双减”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专门作了安排部署,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从避免资本对教育的裹挟绑架,遏制教育“内卷”和社会焦虑,端正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深刻认识“双减”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主动性。

(二)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渭南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任第一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教育、人社、财政、公安等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县级党委、政府参照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对“双减”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建立政策体系。市政府或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服务收费标准、预收费监管办法和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管理办法等,构建起了全市“双减”工作的政策体系。

(四)形成推动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建了“双减”工作专班,形成了“教育部门牵头、多家部门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督导检查及风险防范机制,夯实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形成了市县校三级联动“一体两翼三级负责”的“双减”工作落实机制。

二、重拳出击压茬推进,从严规范培训机构

“双减”在校外的任务是,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让家长在精力、资金、时间等方面的负担明显减轻。

(一)做好政策宣传。召开全市“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通过渭南电视台“百姓问政”“对话渭南”栏目、12345市民服务热线电话等途径,利用渭南日报、市教育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中省市“双减”政策要求,提高家长和群众知晓率、支持度,引导社会树立科学人才观,为“双减”政策顺利实施奠定舆论基础。

(二)大力压减机构。截至2021年底,全市义务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441所压减到保留18所,且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采取“清理实物广告、约谈责任人员、核查培训场所”等方式,清理广告、门牌990个,约谈违规机构负责人186人,使市域内学科类培训宣传达到“清零”状态。教育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陕西日报等,报道推介我市校外培训“清风行动”等“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三)严格规范管理。将全市18所学科类、485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国家监管平台,从培训材料、人员资质等八个方面落实规范监管,从课程上架、平台售卖、资金监管、销课退费等七个方面实施全流程监管。针对隐形变异、难以辨别的培训机构,市、县两级组建了“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组”,使校外培训的内容、人员、收费等风险得到有效监管。

(四)强化风险防范。针对“卷钱跑路”“家长退费”“机构欠薪”“人员失业”等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稳定的矛盾风险隐患,全市先后出动1486人,排查机构1024所,查处机构262所,劝退学生3148人,清退学生费用41.5万元,处置欠薪退费385万余元,切实维护了广大家长学生的经济利益,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做好校内“三个提升”,综合施策减负提质

“双减”的主阵地在学校。校内减负的关键是做好课后服务、落实作业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

(一)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按照“挖掘资源、完善形式、丰富内容、拓展途径”的思路,协调、统筹教育系统和社会资源,为课后服务助力。全市义务段学校和123个校外基地、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引进武术、花毽、皮影等专家、艺人、退休教师等292,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拓展。目前,全市小学段课后服务形式有五类232种、初中段有五类58种。

按照10月份最新统计数据,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段学校是496所全覆盖,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覆盖率为98.40%,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13%,各项数据均达到国家“全覆盖”的要求。

(二)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按照“压总量、控时长、调结构、提质量”的思路,通过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开展作业设计评比等措施,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持续推进分层设计。目前,全市566所义务段学校均落实了作业统筹、分类设计及作业公示,54篇经验案例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设“渭南云课堂”,发挥优质资源作用,解决全市各学科在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中的普遍问题。今年以来累计点击量达到16万次。组织开展“一县一专题”教研指导,全市81份教学设计在省、市获奖,临渭区的“品质课堂”、渭南初级中学的“生本教育”等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开展“三名+”和“三支队伍”建设工作,先后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25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30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060个。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教师11.3万人次。

四、持续做好常态监管,巩固提升“双减”成效

“双减”实施以来,治理了规模庞大、良莠不齐的“影子教育”,有力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全面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遏制了教育“内卷”和社会焦虑,端正了教育教学方向,让学生和家长切实享受到“双减”成效。

“双减”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教师工作时间过长、负担加重,但教师弹性上下班实施困难;乡村教育资源不足、城区学校学生过多,使城乡课后服务都存在课程不够丰富的问题;执行“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的规定还不够科学,学校下午放学和单位下班叠加,导致交通拥堵及冬季放学天黑接学生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今后的“双减”工作中逐步研究解决,不断提高群众和教师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支持率。

一是强化规范管理。教育部对“双减”监测的重要途径是“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和“全国中小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市教育局将通过“专人负责、每天通报、逐校纠错、限时报告、个别辅导”等措施,督促各县市区对标平台要求,提升“双减”及学校管理品质,规范管理、创新办法、提高质量,将学生吸引到学校,发挥国家平台对基层学校的规范、督导、提升作用。

二是构建常态治理机制。在寒暑假、双休日、节庆日、晚830之后,打击“锁门上课”“众筹家教”等违规培训。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组建“两代表一委员”及学生家长、社区群众等110余人参与的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市教育局建立“县处级领导包联”机制,采取“四不两直”工作方式,在开学初、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对各县市区进行明察暗访、督导检查。及时受理、承办各类举报、交办线索,提高群众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

三是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教师弹性上下班实施办法,指导县市区优化教师配置,进一步关心关爱教师。均衡城乡教师资源,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扎实推进劳动教育,积极联系文旅、体育等部门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解决城乡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不够丰富问题。联合公安交警部门,疏导交通拥堵问题,落实护学岗要求,“小手拉大手”引导家长有序接送学生,确保学生安全放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教育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支持下,全市教育强市建设稳步推进,“双减”深化、新高考改革、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稳妥实施,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整体保持良好态势。市教育局将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听取和回复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关于提请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任免职人员审查意见的报告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20221027日)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的规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对提请渭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职人员进行了审查,认为符合任免职条件,经2022102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主任会议讨论,同意提请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根据渭南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晓勇提请,

决定任命:

杨宇英为渭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决定免去:

姬智武的渭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

 


参阅文件

关于对渭南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

计划实施情况的初审意见

渭南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长敏

20221027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先后进行了初步审查,就全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情况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初步审议,并提出以下初审意见。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自20212月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通过工业倍增计划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细化倍增计划目标和要求,全力推动倍增计划的落实和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市“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高质量完成;2021年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围绕“353”产业发展,在政策体系完善、要素保障支撑、技术创新推进、完善产业链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成效显著,域内部分企业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链“链主”名单。

同时,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出,全市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中还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进一步重视和积极化解。主要是:一是计划尚未完全落实到县市区、到具体产业、到具体企业,对接衔接工作还需继续加强。二是有关353”产业的固投呈现弱化态势,后续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三是围绕“353”重点产业发展的产业布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集聚等工作较之预期尚有差距,凝聚工作合力也明显不够,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存在问题和困难,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有关方面实施好工业倍增计划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要以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深化各方面对完成工业倍增计划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全社会参与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的主动性,强化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推进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要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干部职工以及其他社会各方的自信心为重点,正确对待工业倍增计划实施的艰难性、艰巨性,全面理解把握倍增计划的预期可行性、计划实施的有利方面和条件,克服畏难心里和情绪,增强完成目标任务信心和决心,全面夯实工业倍增计划顺利实施的思想意识基础。

二、从快从实从细,进一步做好工业倍增计划的衔接落实工作

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倍增专项规划落实工作的力度,尽快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任务责任压到实处,确保规划的行动指南作用有效发挥。要高度重视和注意解决好计划落实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方法措施合理合法,力争问题矛盾提前解决到位,保证不留“后遗症”。要进一步过细工作,确保计划对接、衔接工作“严丝合缝”,为计划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三、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切实加快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难的问题,思想上要坚持353”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不变;举措上,一方面,应注意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产业标准要求,对域内现有产业企业全面核查清理,按照当留即留、当去即去的原则实行取舍,确保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有良好产品市场的企业优先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渭南,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对外招引的工作力度,有效加快新产业布局步伐。针对生产要素保障支持较之市场主体期望尚有较大差距的问题,要注意政策调整完善和政策严格落实两手抓,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资本资金支持机制、土地要素保障机制、水电气等基本要素保证供给等制度机制,确保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营商环境不够优化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整治提升力度,对以园区为主的营商硬环境应进行全面清理,并实行区别对待,优先发展基础好、有前景的园区和保证园区需求;对体现营商环境优劣的政府服务作风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以落实市委近年来出台的有关行动意见为抓手,持续加大整改提升工作力度,促使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再提升。针对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工作合力不够的问题,要注意在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健全督查考核机制上下功夫,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切实可行的制度机制凝聚合力。另外,还需进一步注意抓好包括企业家、专有技术人员、技能工人等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工业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筑牢人员力量基础。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全市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渭南市财政局

20221027日)

市人大常委会:

现将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130户,资产总额723.58亿元,负债总额503.42亿元,所有者权益220.1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9.57%,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215.61亿元,营业总收入32.95亿元。其中市级企业84户,资产总额528.62亿元,负债总额376.11亿元,所有者权益152.51亿元,资产负债率71.15%,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48.19亿元,营业总收入27.28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金融企业共6户,均为政府性融资担保类,资产总额3.93亿元,负债总额0.41亿元,所有者权益3.52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3.03亿元。2021年国有金融资本平均保值增值率为100.54%,基本实现国有金融资本保值。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编报的行政事业单位3010个,资产总额1091.61亿元,负债总额167.88 亿元,净资产总额923.73亿元。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纳入编报的公路2.6万公里,水库98座,城市道路1260.25公里;保障性住房95874套;文物及陈列品6.96万件。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根据国土最新年度变更调查统计,全市国有土地总面积282.6万亩,其中,农用地169.17万亩(其中耕地48.62万亩,园地12.9万亩,林地95.57万亩,其他农用地12.09万亩),建设用地62.48万亩(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7.8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1.02万亩,水工建筑用地3.59万亩),未利用地50.95万亩(其中其它草地5.12万亩,其它未利用地45.83万亩)。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探明各类矿产51种,其中有查明资源量的矿产27种,优势矿种为钼、黄金、煤炭、水泥用灰岩等。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

国企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制定出台企业董事会管理暂行办法、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国企改革1+N”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在省对市评估验收中被评为A级,工作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三是国企上市迈出新步伐,2户企业入选市级上市企业后备库,其中1户入选省级上市企业后备库。四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选定4户企业实行精准培育,取得研发专利3个,1户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对标省级标准,打造陕西省工业固废低碳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华旅集团全渠道预约售票系统被评为“2021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

国资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围绕全市工业倍增计划和353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打造“渭南果蔬”线上平台、“渭农良品”绿色有机品牌,企业产业链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快资本整合重组,组建市国有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开展企业内部重组整合,累计压减子公司21户,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

国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建立国有企业年报、月报统计体系,完善企业运行监测分析、风险预警及财务审计监督机制。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实现了对企业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和分类监管,完善防控预案,牢牢守住不发生债务风险的底线。深入开展“平安国资国企”创建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国资国企发展环境。

国有资本功能充分发挥。一是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建成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天然气储备库、智慧供热平台等一批项目。二是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扶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深入开展产业集群招商,与广州南粤基金集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后期产业导入与运营等合作。四是持续推动央企省企进渭,累计与央企签约项目27个,已落地19个,完成投资48.3亿元;与省企签约项目8个,已落地5个,完成投资47.16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基础管理工作扎实开展。加强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监测,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实时掌握运行状态,及时识别风险,强化防范措施。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职责定位,聚焦支小支农主业,弱化盈利考核,持续扩大业务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政府出资人管理不断强化。针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管理现状,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县级财政部门落实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规范资本运作,维护资本安全。加大政策培训力度,提升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能力。全市金融企业实收资本为3.37亿元,其中国有实收资本2.9亿元,占比86%

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持续加大。积极引导5户担保企业加入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管理名单,享受中省政策及资金支持。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资产配置规范有效。按照“用好存量、严把增量、调剂共享”的原则,建立资产配置台账,严审资产配置计划,强化资产配置约束。将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务管理相结合,推进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资金效能得到提升。

统一监管稳妥推进。市级7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制定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施意见,印发操作规程,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经过深入调研、梳理审核、充分沟通,形成了涉改企业分类改革监管方案,已通过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待后分类实施。

转固入账成效明显。组织开展公路、公共租赁住房、文物文化等资产专项清查盘点,规范登记入账,逐步实现各类资产全口径监管。摸清市级在建工程底数,及时研究各类转固问题,制定相应整改措施,督促单位转固入账,一些单位多年在建工程未转固入账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市级单位已投入使用在建工程登记入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基础管理持续加强。一是制定国有资产报告编报暂行办法、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全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资产数据实现了动态监管。二是全面摸清各类资产家底,加大对闲置资产、出租出借资产、临时机构占用资产的盘活力度, 将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落到实处,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三是进一步明确房屋出租出借、房产土地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重大资产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处置,资产处置更加规范。四是减免承租国有资产房租,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全市涉及户数250户,减免租金70多万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双评估”、“双评价”等26项专题研究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区三线”划定工作迅速开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分工,“三上”成果已通过省级审查,初步形成“一核一带两轴三区八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是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市4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目录,5家矿山纳入省绿色矿山创建库。有序推进矿权整治整合,拟新设开山采石企业采矿权10个、建成5个;粘土砖厂采矿权60个、建成53个。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市累计完成治理历史遗留露天采石矿山223处、恢复治理面积2.3万亩。

资源保护与高效集约利用落实严格。一是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目标责任考核,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9.3万亩,完成省级下达任务,以大荔县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耕地保护“田长制”。二是坚持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市级五天办结工作机制,全力做好土地要素保障。2021年,全市共上报各类非农建设用地2万亩,获批2.46万亩。三是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用地处置,在全省率先列入区县主要领导离任审计事项。2021年,全市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3万亩、闲置土地0.58万亩。四是认真落实招拍挂制度,有效推进土地有偿使用。2021年,全市供应土地4.99万亩,出让收益108.92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1.79万亩,出让收益104.29亿元。

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占比较少,没有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二是国有金融资本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行政事业性资产效能作用发挥不够,基础管理工作还需细化规范。四是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难度大。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深入实施三年提升计划,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坚持以“治企有方、兴企有为”三年提升计划为主线,加快实施上市企业孵化、高新技术壮大、人才兴企培育、提质增效管理、服务民生保障、党建功能融合等“六大工程”,推动市属企业做优做强实现新突破、上市企业实现新突破、资产规模实现新突破、保障民生实现新突破,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按照统一规制、分级管理原则,不断强化对国有金融企业产权变动、经营预算、绩效考核等工作监管,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完善金融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监督体系,促进金融企业健康发展。三是以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再担保体系支持作用,做大做强市级担保公司,带动县级公司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三)深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提质增效。一是健全完善制度。进一步制定完善办公用房、临时机构国有资产等管理制度,夯实部门单位主体责任。二是严格资产配置约束。将资产管理纳入财政云平台管理,严格资产配置,增强资产配置约束力。三是规范资产基础管理。加大资产清查盘点力度,全面摸清资产底数,进一步整合盘活国有资产,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四是建立资产绩效管理体系。按照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积极探索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四)强化自然资源管理,支持渭南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紧扣渭南发展定位,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紧盯“工业倍增”计划和省市重点项目,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积极开展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二是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破解占补平衡困局。三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化,依法规范矿产资源管理,有序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一体共治,系统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四是加强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严打严惩各类违法行为,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各项法规政策落到实处。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对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

初审意见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20221027日)

市人大常委会:

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就市国资委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就全市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进行了初步审议,并提出以下初审意见。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部署要求和必赢体育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意见,促进市县属国企改革创新,调整国有资本配置,加强债务风险监控,支持企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自2019年以来,全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企业资产总额、企业年度营业总收入等指标保持了持续增长,管理监督企业的制度机制得到了完善加强,企业债务风险控制责任目标也顺利完成。

同时,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出,市县在企业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中还存在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国有资本主要投放于融投资类、公共服务类等产业,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性产业的资本占比明显偏低。二是大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风险管控工作还需高度重视。三是审计发现企业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程度不同存在问题,管理监督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存在问题,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把握好中省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要求和部署安排,夯实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识基础。要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发挥,正视域内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

要在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目标和区域实际有机结合再下功夫,在国有资本配置上实现质和量的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国有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分析,明确有发展前景、发展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增大对企业的资本配置量,推进支持企业上市,实现做强现有企业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对域内有发展优势或发展前景的工业、农业类生产性产业的研究,明确重点发展产业,下大力气培育发展重点企业,逐步实现做优国有资本目标。要重视发挥国有资本的酵母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资本运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建立实施切合区域实际的国有资本运营机制,以有效的方式方法放大可配置资本总量,夯实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优势产业的资本基础。

三、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者的职能作用

市、县要进一步重视国有资本管理职能部门的建设,建立健全机构,充实强化工作力量,打牢部门职能作用发挥的组织和人员基础。要对照中省关于国有资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的目标标准要求,进一步切实完善相关制度机制。针对审计查出国有企业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尽快整改到位,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始终高度重视较为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负债率偏高问题,强化日常监管,促进支持矛盾化解,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问题。


 

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20221027日)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9月下旬,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巧莲带队,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教工委委员,先后深入大荔县、澄城县、合阳县多个中小学学校,实地察看了学校教学管理、作业管理及课后服务等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了市县政府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以下简称“双减”工作)的汇报,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义务教育“双减”政策颁布一年多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普遍反响良好,全市“双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内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校外学科类培训数量大幅减压,登记的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18所,全市压减比在全省位居第三。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成立了“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双减”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双减”工作。对标中省“双减”分工及要求,组建了市县两级“双减”工作专班,形成“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全面安排部署全市教育“双减”各项任务,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高标构建,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印发了“双减”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双减”工作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双减”推动机制作用,各县(市、区)“双减”工作专班与民政、市场监管、公安、网信、工信、发改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联动,对辖区内“双减”政策落实情况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形成了长效常态的监督合力。多渠道大力宣传“双减”工作各项要求,及时公布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情况,总结“双减”“三提升”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竭力提高家长和社会各方知晓率,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动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

(三)综合施策,实现校内减负。在加快推进“双减”工作的同时,扎实落实“五项管理”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重点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校内负担。立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不断细化完善课后服务配套措施,持续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目前,全市义务段应开展课后服务学校496所,学生总数是418467人,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覆盖率达98.4%。其中,每周五天均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占参加学生总数的99.86%;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13%,均达到国家“全覆盖”的要求。同时,通过推进“三名+”和“三支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推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专项整治,打击校外违规培训。在大力压减校外培训机构数量的基础上,围绕校外培训机构建立标准、日常监管等方面,通过清理学科培训宣传、完善转型注销程序、打击违规培训行为、优化举报查处机制、建立机构管理规范等措施,内外兼治,切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专项整治、处置投诉举报等方式,不断扩大监督领域,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不断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联合专项检查累计出动1486人,排查机构1024所,查处机构262所,劝退学生3148人,清退学生费用41.5万元。

二、存在问题

“双减”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在赢得家长、学生满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双减”实施后教师负担明显过重。

(二)校外培训机构变相违规培训的行为还难以根治。

(三)城乡学校“双减”资源不均衡。

(四)一些家长教育观念仍然滞后,对与“双减”相关的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举措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解。

(五)个别县(市、区)仍存在课后服务经费短缺现象。

(六)中小学下午放学时间与社会下班高峰期重叠,出现道路拥堵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要统筹安排教学任务,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依据校情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可探索优先晋升职称和评优评先,不断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要不断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合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扩大课后服务供给,减轻在职教师额外负担。学校管理上要力戒形式主义,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育,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切实将减负落到实处。

(二)持续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培训行为。要教育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归教育核心,将培训重点放在提供特色化、差异化、优质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上,做好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忧解难。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主体责任,立足实际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违规收费、虚假宣传等问题的机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坚定不移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三)切实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积极实施支教工作,落实好校长、教师轮岗制度,促进城乡学校师资交流、资源共享。要在政策上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加大乡村学校经费投入力度,配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设备,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立德树人能力,打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不断激发乡村教育新活力。同时,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从各方面帮助和关心乡村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及农村学生的成长,切实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深化家校共育,积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要深入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家委会、家长学校为载体,打造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效衔接、互相促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要进一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儿观和成才观,凝聚共识,缓解教育焦虑,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环境。要通过家校共育,有针对性地回应家长和社会的关切与期盼,促使家校在减负问题上同向同行,找到既帮助学生成才成长又避免学生负担过重的“平衡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五)加大财政补贴,补齐薄弱校区经费短板。要结合区域实际,建立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合理分担的新机制,根据课后服务成本支出扣除学生收费后存在的资金缺口总体情况,建议各级财政设立“课后服务补助专项资金”,对学校课后服务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加强课后服务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尤其要保障好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课后服务经费,确保课后服务的非营利导向。

(六)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化解群众关注热点问题。教育部门要综合考虑家长接送与晚高峰等情况,探索实行“错峰放学”。要强化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双减”工作宣传引导、夯实工作责任,与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有效缓解放学道路拥堵问题。在严格落实见警灯、见警车、见警察“三见警”要求的同时,及时排查解决一些学校周边没有路灯或路灯开启时间晚等安全隐患,确保师生上放学出行安全。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完善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22年第4期
[下一篇]:2022年第6期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必赢体育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