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资料 -> 常委会公报
常委会公报
201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2/6/2  浏览次数:7807 次  来源:必赢体育  作者:
文字 〖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五次会议议程
(2012年6月2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1、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3、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及预算调整草案的报告;
4、审议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监督的暂行办法(草案)》
5、人事任免。
 
 
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文化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华惠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全市文化建设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文化工作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完善文化设施、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传承文化遗产、建强文化队伍”为总体思路,努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发展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市政府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初步形成了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提档。近年来,全市围绕“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和改建社区文化中心1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8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134个、乡镇文化站149个、改建、扩建县(市、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各11个。在全国公共文化馆评估中,我市富平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市群众艺术馆、临渭、华县、大荔、澄城等5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2011年,又相继开工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和文豪国际中心等具有城市“地标性”特征的大型文化设施项目,今年5月19日,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全部封顶,文豪国际中心已完成原址拆迁清表工作,现正全面动工建设。至此,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健全,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城乡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覆盖城乡。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广播电视接收机45764套,全市有线电视网络乡、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7%,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和99%;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全覆盖;建立了11个县(市、区)数字电影放映站,数字电影放映每年达4万余场次;为全市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各配送了2万元书籍、书架等文化器材,“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110家;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49个乡镇文化站和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三是“一元剧场”享誉全国。“一元剧场”演出项目,成功地探索出“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殊荣,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30多家重要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2011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我市 “一元剧场”的成功实践被《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栏目分别以《掌声响起来》和《“一块钱”如何救活一个剧团?》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在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也极大地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渭南的知名度。省委、省政府对“一元剧场”创建工作十分重视,省长赵正永在201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一元剧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目前,“一元剧场”已基本实现了演出地域、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三个拓展”,即:演出地域由渭南中心城市拓展到全市各个县区和重点乡镇村,逐步实现全覆盖;演出内容由秦腔戏曲拓展为民俗文化和综艺晚会;演出单位由市秦腔剧团拓展到县级剧团。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把“一元剧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与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结合起来,明确了各演出团体参加“一元剧场”演出的补助标准和经费来源,并要求市、县(市、区)将“一元剧场”演出补助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从思想上、制度上、资金上为“一元剧场”的长期稳定演出给予了有力的保障,极大地调动了文艺院团参与“一元剧场”演出的积极性。四是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在大力推进全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不断完善、丰富、提升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我市积极组织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走出场馆,重点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乡村场院等“四进”零距工程,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让文化产品和服务队伍走进城乡,让方便、快捷的公益文化惠及百姓。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是我市继“一元剧场”之后,突破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场所限制、内容限制、形式限制、经费限制的“瓶颈”,大胆创新公益文化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有效放大免费服务社会效果而精心打造的又一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各方参与、三级馆站服务、惠及城乡群众”的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二)广播电视媒体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市“两台”新闻宣传坚持“团结、鼓劲、稳定、正面”的方针,围绕市上“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奋斗目标,精心策划,锐意创新,强化主题报道,不断扩大渭南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为陕西东大门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一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新闻宣传导向有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策划播出了大型政务公开栏目《向人民报告》,截至今年6月已播出近270期,县(市、区)和市直部门50多位主要负责人向人民报告工作,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网民的询问。与此同时,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创优栏目,推出了《建好东大门,实现新跨越》、《秦东党旗格外红,党群关系格外亲》、《县市报道》、《记者在基层》等一系列关乎渭南发展全局、涉及国计民生的深度广播电视创新专栏,相继策划采播了我市2011年“十大经济人物”评选、“春风里·渭南农民信得过农资品牌调查”等活动,今年3月下旬,以《民生报告看渭南》为题,在《陕西新闻联播》对我市保障房建设、就业创业等成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报道,有力地宣传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就。据统计,截止6月份,渭南电视台在省台发稿158条,其中陕西新闻联播发稿49条,渭南人民广播电台在省台发稿240条,“两台”发稿量居全省十地市台前列。二是探索新的经营渠道,净化荧屏声屏,履行媒体公共责任。今年,“两台”在加强广告监管净化荧屏声屏的同时,理顺频道价格体系,减少频道间价格竞争,与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为广告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全台创收。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举办的“2011十大经济人物” 评选、“ 春风里农民放心的农资品牌”评选,华山频道策划开展的通达集团杯 “阳光达人”才艺大赛暨渭南电视台农家四季艺术团演员海选,都市频道举办的“秦东招牌菜”评选、“欢乐社区行”,公共频道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 “5.12国际护士节颁奖晚会”、庆‘六·一’文艺晚会——花儿朵朵向太阳”、 临渭区第十一届校园艺术节,华山网站举办的“首届网络六一联欢会”,广播电台策划实施的“首届相亲文化节”、“秦声秦韵戏曲演唱大赛”,走四方旅游公司与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出版的旅游综合类杂志《华山旅游》,与经开区联手举办的渭南首届“经开杯”汽车越野大赛等活动,都达到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商家冠名、参与,弥补广告收入增长不足的目的。截止今年6月份,“两台”广告结构中医疗药品广告已从过去的80%减至50%,房地产、农资、通讯、汽车等广告比例上升,广告结构逐步趋于良性发展,荧屏声屏得到净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不误,切实履行好广电媒体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职能。
(三)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根据中、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分步推进、规范操作,平稳过渡”的原则,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为增强渭南文化软实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我市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一是加强领导,切实为推进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市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结合中、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配套文件的要求,专题研究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特别是市委书记庄长兴、市长徐新荣同志高度重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多次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研指导,解决改革中疑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市上还下达了县级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按时限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和县级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工作。二是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以两办名义印发了《渭南市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详尽的政策依据。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留原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坚持“转制之后财政不减反增”,采取以奖代补、政府采购、项目贴息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扶持文化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中、省、市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设立市、县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攻难克坚,全面推进市县文化体制改革。截止2010年12月底,全面完成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任务。成立了渭南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副县级),注销了渭南市秦腔剧团(儿童剧院)、渭南市人民剧院、渭南市文化服务站等4家事业单位法人,组建了渭南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的演艺公司是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下辖渭南市秦腔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南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南市人民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分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全面实施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合理安置了现有人员。截止2011年4月30日,各县(市、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有的文化、广电等行政执法队伍整合工作,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截止2011年6月底,我市所辖11个县(市、区)文化单位的“三局合一”改制工作均已全面完成,各县广播电视中心、电视台实现了“局台分开”,为独立正科级单位;各县(市、区)新组建演艺(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民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电影放映公司共计32个。此次转企改制工作涉及11个县(市、区)、改制单位33个,涉及人员1137人次。四是成果喜人,文艺精品力作精彩纷呈。体制的改革催生了渭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气象。近几年来,我市传统戏曲、文学文艺、电影电视等精品创作全面开花,其中,舞蹈《秦风鼓韵》获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主办的盛世欢歌中国中老年文艺汇演金奖;《柳河湾的新娘》、《风雨老腔》等12部戏剧文学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广播剧《后稷传人》、秦腔现代戏《桥弯弯·月圆圆》等4部作品获国家和省级“五个一工程”奖;《隋文大帝》、《关中往事》、《下辈子还让你做妈妈》、《芙蓉出水》等剧参演了中、省文化艺术节并获优秀剧目奖,今年又有大型秦腔剧《关中往事》、广播剧《大学生村官》两部作品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中广播剧《大学生村官》作为陕西省冲击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重要作品已上报中宣部;由渭南电视台与中、省影视制作机构合作拍摄的《胡杨女人》、《上门女婿》等9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各省卫视播出,提升了渭南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文化市场管理科学规范
一是实行合法文化经营单位公示制。将行政审批手续合法、证照齐全的网吧、娱乐场所、印刷企业等文化经营单位在《渭南日报》上予以公示,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二是积极推进组建县(市、区)级网吧协会。将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网吧监督层级管理机制。三是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每年至少开展4次以上以网吧和娱乐演艺市场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把城乡结合部作为打击黑网吧的重点区域,坚决取缔黑网吧,吊销违规网吧《网络经营许可证》,有效保护合法网吧权益,规范行业行为。四是强化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培训。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后新组建的执法队伍现状,不断加强执法队伍执法水平、队伍素质建设,经常性组织多层级执法培训和带案执法实践,努力建设一支法律素养好、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市场执法队伍,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效能。五是切实加强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和“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多次有关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印发各种宣传资料数万余份。在渭南人民广播电台《环境热线》、《法治在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仅2011年就出动检查人员1600余人次,车辆400余台次,检查各种经营场所280余家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场所160家,查处疑似非法出版物10万册,“扫黄打非”集中销毁4.8万余本(盒)非法出版物,收缴各种盗版音像制品5万余盒,取缔了110个非法地摊,严厉打击了侵权盗版行为,净化了文化市场。
(五)公益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市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广场、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文化活动平台,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众多民间文化资源,以“让城乡热闹、让群众高兴”为目标,组织开展了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一是持续开展“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两年一届的“渭南文化艺术节”和“渭南青年歌手大奖赛”,每年一次“渭南民间艺术展演”、“迎春书画摄影展”等大型文化活动轮流举办,极大地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二是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把免费文化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以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改革为动力,组织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积极开展文化“四进”惠民活动,真正让城乡群众特别是偏远农村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的丰硕成果。自2012年元月份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渭北经开区慰问农民工演出、渭南信达广场元宵节“首届渭南文化庙会”、中心广场渭南市第三届“文豪国际杯”迎春摄影展,“五一”前后举办了渭南市第三届“三秦书月·香溢东秦”全民阅读活动、下邽镇“春风里·渭南农民信得过农资品牌”授牌演出、“欢乐社区·走进渭南师范学院”、“欢乐乡村·走进白水冯雷镇新生村”、“欢乐广场·渭南庆“五·一”戏迷网友演唱会”、“欢乐社区·走进渭南中心广场”、“七一”前“欢乐乡村·走进华县高塘镇留马村”等一系列“四进”(进社区、进园区、进广场、进村镇)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为我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供了有效载体。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并行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方针,以普查为基础,以建立代表作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为保障,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抢救与传承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保护、繁荣和发展。一是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指导。市政府印发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和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筹建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提高了广大城乡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认知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东大门的信心和热情。二是积极支持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华典民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25个民间组织,吸纳各类民间艺术人才1000余人。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84项,市级169项,县级3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55名,市级402名,县级775人,名列全省第一,已形成了中、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四是不断加大挖掘、提升、宣传、推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挖掘、整理编排的集渭南优秀民间文化之大成的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了省、市领导和艺术家们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效应。2012龙年春节期间,我市与凤凰卫视联袂摄制的大型民俗特别节目《正月里·渭南春来早》,先后4次在凤凰中文台向全球播出,反响强烈、影响深远。发掘、整理、演排的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天地社火等富有东府民俗特色的节目,先后赴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港澳台等国内外演出,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东亚运动会的演出等,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七)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态势良好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新闻传媒业和民俗文化业为骨干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制定《关于加快渭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全面系统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近几年重点发展的八大文化产业(门类)业态及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为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文化产业扶持引导资金。2011年,对我市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争取到省上文化产业扶持引导资金500余万元,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增长率为28.8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96%。当前,渭南市文化产业门类日益齐全、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比重日渐提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31家,从业人员2万多,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单位10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45个。三是成功筹办第八届深圳国际文博会。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渭南市代表陕西省参加了本次文博会,并荣获本届文博会“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两项大奖。在省、市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们成立了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陕西渭南代表团文博会参展组委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陕西•渭南参展实施方案》,确立了“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展览主题,在文博会上,我们采用3D演示、全息投影、图片展览、实物展示、现场表演、观众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我市8个剧种、18个节目、1000余种实物;推介76个文化产业项目,其中8个项目现场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达21亿多元,现场销售和预售达600万元。
二、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很不适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还存在集中度不足、独占性不够、影响力不大等问题,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够完善,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老、规模小,有些地方阵地丢失或挪作他用。村级缺乏专业人才、服务功能不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文艺精品创作力作较少,文艺作品的散、小、弱现象较为突出,缺乏在全国叫得响、具备渭南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恢宏巨著。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后,部分县(市、区)改制单位干部职工落实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五是文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在岗专业管理人员478人,其中50岁以上占20%还多,副高级职称8人,中、初级职称业务人员仅300人,170人为无业务职称或后勤行政人员,149个乡镇文化站站长50岁以上占70%,且基本上都是兼职。总体上来看,我市文化专业人才数量少、年龄大、专业水平低,特别是缺乏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专业文艺演出人才青黄不接、编剧创作人才出现空档,与建设文化强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推动全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以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抢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难得机遇。当前,我市文化建设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制订出台了《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和《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我们只有增强改革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乘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强劲东风,科学谋划,精心实施,用好用活各项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以落实省委“八大工程” 为契机,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文化工作的任务具有双重性,即公益性和经营性。简单的讲就是既要讲政治,又要能赚钱。我们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即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以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纲要》为契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市荣获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但我们还应当清醒的看到,我们目前的改革才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许多错综复杂的后续工作还需要我们耐心地调查研究、精心的制定措施、扎实细致地去贯彻实施。今年,市直文化单位改革要向纵深发展,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渭南电视台要进行“两台合并”改革,实施制播分离。改制后的文化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作为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积极帮助转制企业落实好相关政策,建立起一套能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内在活力的机制,努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对于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四严格一提升”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要求,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年”活动,实施干部考勤、绩效考核和奖励惩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用制度管人管事,切实解决文化服务人员“懒、散、瘫”等问题。
(四)以落实30条文化优惠政策为契机,建立健全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项目带动机制。今年,我们将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加快实施文豪国际中心项目建设,启动渭南电影传媒大厦建设项目,推进“两台合并”,组建广播电视总公司,筹备组建渭南市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申报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我们将按照“突破在体制、依托在园区、带动在项目、推进在板块”的思路,通过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机制。30条文化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3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引导扶持全市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发展。建立文化精品扶持奖励机制。对全市范围内获得国家级、省级认定的文学艺术、新闻宣传、出版、演艺等奖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专门奖励。对面向社区、面向农村、贴近群众生活的小戏、小品给予扶持奖励。今年将配合30条文化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渭南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和《渭南市文化精品扶持奖励办法》,形成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机制。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的审议意见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华惠民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会议指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轻文化、重经济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机制问题还需从根本上解决。四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县对文化工作投入的政策性资金落实还不到位,影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五是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监管还需加强。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完善举措,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 
    2、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资力度,让群众广泛享有优惠的或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继续打造群众文化的精品亮点,策划创作具有渭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建立文化精品扶持奖励机制,加大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3、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积极推进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渭南电视台“两台合并”,实施制播分离。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努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机制。
    4、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管理体制,规范经营秩序,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5、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积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重要传承人及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民间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7、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队伍网络,通过培训和学习交流,培养和建立一支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专业工作者队伍。
 
 
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渭南市农业综合(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万双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全市“十一五”以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国家出台了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要求扶贫开发要连片开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瞄准到人。省政府又将陕西的贫困标准提高到2500元,将扶贫目标确定为“两不愁、四保障”,即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
   今年5月17日,省级有关部门核定我市贫困人口规模141.71万人。目前各县正逐户逐人登记,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靶向扶贫、动态管理。同时,我市的蒲城、合阳、白水、富平、澄城等5个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合阳、大荔、潼关、澄城、蒲城和白水等6县列入了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连片贫困区域,临渭、华县、华阴、潼关属秦岭北麓重点贫困区域,韩城市属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县,扶贫开发实行全覆盖。
    目前,我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渭北旱塬和中部盐碱滩涂三大贫困区域,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72.5%,是我市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今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贫困标准将会进一步提高,占农村人口20%-30%的、收入最低的人口是扶贫开发的对象,因此,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十一五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改善贫困人口生存条件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了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开发、能力提升、生产发展、社会扶贫等六大扶贫工程,使6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贫开发在促进我市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间,全市共向贫困地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3亿元,扶贫专项贷款6.98亿元,社会扶贫资金1.19亿元。通过实施六大扶贫工程,2010年底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较2005年净增1839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48.3%,远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一是瞄准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程。按照“强基础、兴产业、增收入、变面貌”的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和村容村貌建设为切入点,共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66亿元,全面完成了57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累计新修硬化水泥巷道1126公里,新打机井144眼,修复抽水站16处,铺设管道230公里,新建水塔23座,蓄水池136座,改善和解决了38万贫困人口、17万头家畜的饮水问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二是瞄准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施扶贫产业开发工程。扶贫产业开发工程以龙头企业扶持、小额信贷等项目为支撑,累计落实扶贫专项贷款6.98亿元,扶持了223个(次)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涉农龙头企业,帮助113个乡镇6.8万个贫困户发展套袋苹果、畜牧业养殖、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三是瞄准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实施扶贫能力提升工程。能力提升工程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即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等项目为支撑,累计投入雨露计划专项扶贫资金5605万元,对农村贫困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共培训输出贫困青年4.33万人,使4万多个贫困户、2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累计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20余期,发放技术资料上百万份,培训贫困人口80多万人次,使他们普遍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培育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我市的雨露计划培训规模大、效果好,多次受到省政府和省级部门的表彰,2010年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四是瞄准改变贫困人口生存环境,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投入财政扶贫搬迁资金8908万元,集中建设移民新村217个,搬迁贫困人口6569户、26119人。共调整安排宅基地2000多亩,承包地6047亩,新建、购建房屋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目标。五是瞄准加快贫困户生产发展,实施扶贫千村互助资金工程。建立了197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资金总量达5043万元,发放互助资金借款4576万元,惠及会员5.5万人。我市澄城县的互助资金项目及管理水平在全省领先,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推广。六是瞄准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实施社会扶贫工程。2007年,我市利用亚行赠款在白水县实施贫困地区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经过努力,项目实施水平全国领先,国务院扶贫办在白水县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白水经验。五年间,我市还动员省、市、县三级的334个处级以上领导、804个工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我市的联县联乡包村扶贫和社会扶贫工作,共为贫困地区引进、整合项目资金和物资折值1.19亿元,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十二五”以后,我们在全面推进六大扶贫工程的同时,2011年重点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启动了秦岭北麓扶贫移民搬迁项目。秦岭北麓是我市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区域内受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有2.2万人。为此,市政府编制出台了《渭南市秦岭北麓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3年)》,计划用3年时间,将这些群众全部搬迁安置到相应的城镇。2011年该项目已启动了10131人的搬迁工程,实现了项目当年提出、当年规划、当年启动、当年实施。按照规划,今年已开工建设13个集中搬迁社区,启动了9300人的搬迁工程。目前项目资金已整合到位,各项工程也已全面开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市委、市政府分三个层次开展了各级领导干部包抓移民搬迁和扶贫点建设活动:安排11名市级常委和市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包抓秦岭北麓13个移民搬迁社区;安排市级部门主要领导包抓秦岭北麓移民搬迁村和贫困村;安排秦岭北麓4县(市、区)常委包抓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二是制定了“十二五”全市贫困人口减贫方案。“十二五”时期全市减贫目标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其中2012年计划减贫12万人。三是启动了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市将建设315个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011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00万元,启动实施了19个片区、70个村的整村推进工程,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将在7月份组织市级验收。四是强化行业扶贫工程。围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战略格局,2011年我们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研究,县长(书记)协调、部门上报”的办法,进一步加大行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引导发改、交通、水利、民政、住建等行业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年度整合资金达1.2亿元以上,仅秦岭北麓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整合的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行业扶贫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五是启动实施了“渭南市百部包村扶贫千元增收计划”。2011年,市委、市政府从市级部门和中省驻渭单位中选择100个部门和单位,结对包扶全市100个贫困村。一年来,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1431万元,落实帮扶项目13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带动,到2011年底,帮扶村农民均纯收入较2010年底增加了350元。今年年初,我们下达了2012年度部门包扶目标任务,并纳入年末市级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进行考评。六是启动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2011年,我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5.5万元,对新入学的553名本科生、330名专科生进行了资助,补助资金已全部发到贫困学生手中。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资助规模,目前已落实财政扶贫资金投资计划1068.9万元,将资助贫困本科生1897名、专科生880名。七是编制了《渭南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和《渭北旱塬及秦岭北麓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二)基本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多年来,市、县各级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特别是近年来,各级领导对扶贫工作尤为重视,市委书记庄长兴亲自安排部署秦岭北麓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市长徐新荣召开常务会研究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审定秦岭北麓扶贫搬迁规划等。市人大雷孟斌主任等领导多次对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视察,省、市人大代表还多次通过提案对扶贫开发工作建言献策,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在2011年机构改革中,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列为市政府工作组成部门,明确了机构设置,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组织保障。二是明确发展思路。在总体思路上,我们坚持“强化基础,产业支撑、综合配套、全面开发”的思路。在总体布局上,将全市划分为秦岭北麓、渭北旱塬、中部盐碱滩区三大区域,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在秦岭北麓贫困地区,主要以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和互助资金项目为重点,改善生存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在渭北旱腰带贫困地区,主要以连片开发、重点村建设和科技扶贫项目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在中部盐碱滩区,主要以土地治理、小额信贷到户和千村互助资金项目为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小型加工业。三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出其力、各记其功、县为平台、统筹安排”的工作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部门整合、群众参与、社会帮助”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做大资金盘子。“十一五”以来,我市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由2005年的6000多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83亿元,财政资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研究,县长协调、部门上报”的办法,整合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资源,每年整合的资金量都在1亿元以上。积极动员项目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578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中,群众自筹资金达8000多万元。通过“两联一包”、百部包村千元增收计划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动员行政、事业及企业单位参与扶贫开发,每年捐款捐物折值也在2200万元以上。四是规范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按照《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渭南市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细则》,使项目管理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实行扶贫资金专款、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克扣、挤占、挪用,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扶贫效益最大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扶贫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按照2500元的新标准,全市有141.71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1.65%,贫困人口数量大、任务重。同时,随着多年的扶贫开发,我市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而相对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有效地、大幅度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难度加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对我市财政用于扶贫开发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各设区的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百分之二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尽管近年来我市各级不断加大扶贫专项投入,但与《条例》要求相比,差距甚大。按照《条例》,2012年市县两级财政应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8860万元,实际安排1276.81万元。其中市本级应安排不低于2400万元,实际安排430万元。三是乡村两级扶贫力量严重不足。导致基层扶贫管理和村级贫困情况统计缺失或失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决策的科学性。
四、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十二次党代会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意见》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能力为根本,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以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六大扶贫工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渭南做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全市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进一步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扎实开展《条例》的学习培训,使各级干部更好地掌握、运用《条例》,依法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市县两级人大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对《条例》的执法检查,促进《条例》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分级负责制,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揽作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市县两级各有关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把涉及扶贫开发的项目纳入行业规划,对贫困地区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逐步完善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扶贫责任考核制度。
(三)积极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围绕贫困人口,采取综合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发展平台,实现项目到人、资金到人、责任到人,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围绕秦岭北麓、渭北旱塬、中部滩区三大重点区域,以村为基本单元,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村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集中力量、集中智慧、集中资源,实施连片开发,打歼灭战,把扶贫开发项目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样板区。
    (四)扎实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整合社会资源,重点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即: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以“雨露计划”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为主的扶贫素质提升工程;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为目标,实施以小额信贷扶贫到户、龙头加工企业贷款项目和互助资金项目为主的扶贫产业发展工程;以改变贫困村面貌为目标,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以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生存环境为目标,实施以推进城镇化建设、贫困群众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为主的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以夯实贫困地区基础、构建大扶贫格局为目标,实施以教育、卫生、电力、交通等为主的行业扶贫开发工程;以提升贫困村综合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以“百部包村扶贫千元增收计划”、“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为主的社会扶贫工程。
(五)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一方面继续规范项目操作程序,坚持项目评审制度,提高项目运行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六)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建设。新阶段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各级扶贫系统责任重大。要切实帮助扶贫系统解决好机构、编制、经费等突出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加强扶贫系统自身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一支作风扎实、纪律严明、克难奋进的扶贫工作队伍。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我市是农业大市,贫困人口相对较多,难度较大,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创新,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
报告的审议意见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以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开发、能力提升(雨露计划)、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六大扶贫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借力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坚持多措并举,实施分类指导,呈现出上下同心、全域覆盖、立体攻坚的良好态势。
会议指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县(市、区)2011年项目进展有快有慢、不尽相同,同一县(市、区)的项目实施也参差不齐,还有的移民搬迁项目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二是项目和资金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个别扶贫项目的确定透明度不够、质量不高、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规范的问题也程度不同的存在;三是在全省范围内与发展水平近似的地市相比,市县资金投入到位率仍然较差。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对《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学习宣传,促进共识共动。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条例》,为今后较长时期内规范扶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市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学习宣传,并对重点部门、乡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思想,推动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促进工作平衡。各级领导要从人权、民生、和谐的高度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正确估价我市贫困人口收入状况,明确主攻目标。要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对进展缓慢的项目要重点督办。抓好典型示范带动,总结推广临渭区阳郭镇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布局有机结合的经验,推动工作均衡发展。
(三)抓住机遇,争取多方支持参与。要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刚刚迈步、陕西东大门建设正在进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尚待推动这些难得的机遇,结合渭南农业区域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鼓励部门、企业和群众广泛参与,拓宽捐赠引入渠道,创新民间融入机制,使扶贫开发工作在新阶段有新突破。
(四)严格项目管理,实现效益的最大发挥。科学筹划建立项目库,公开公平地确定布局项目;严格组织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建章立制,不断增强工作透明度,堵塞漏洞,使项目管理有章可循,更加规范。
(五)创新资金捆绑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市县两级要按照《条例》“各设区的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百分之二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的要求,认真落实财政扶贫资金。要尽快出台市县两级资金捆绑使用办法,整合扶贫、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要严格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资金管理,确保健康运行。
(六)进一步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要配齐配硬专业技术骨干,适当增加扶贫机构编制,并确保工作经费到位。
 
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
及预算调整草案的报告
——2012年6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渭南市财政局局长  蒋秀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我市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及预算调整草案。请予审议。
一、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使用的有关要求
2012年财政部继续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其中分配我省额度85亿元。省财政厅按照各市保障性住房任务和财力状况,核定转贷我市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5亿元,比2011年增加4,699万元。
根据《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我省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有关工作的通知》(陕财办预函〔2012〕12号)要求,今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优先用于偿还2009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足额安排以上两方面后债券资金尚有剩余的,可用于中省规定的其他支出项目。
根据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实行预算管理。债券收入全额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2012年度政府预算要根据地方政府债券收支计划及时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二、2012年全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使用意见
今年,我市地方政府债券已进入偿还期,2009年全市地方政府债券本金32,305万元于今年8月10日全部到期。由于市县财政困难,今年预算编制没有财力安排归还2009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2012年省财政转贷我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5亿元,拟首先安排用于偿还2009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本金32,305万元,剩余2,695万元全部用于市级已建和欠建廉租住房配套资金缺口补助。
根据以上意见,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拟分配市级15,916万元,转贷县(市、区)19,084万元。具体为:
(一)市级债券资金安排意见
拟分配市级债券资金15,916万元,用于:
(1)偿还2009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13,221万元;
(2)市级已建和欠建廉租住房配套资金缺口2,695万元。
(二)转贷县(市、区)债券资金安排意见
拟转贷县(市、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9,084万元,全部用于偿还2009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各县市区的债券资金额度为:临渭区1,554万元,华县1,600万元,华阴市880万元,潼关县1,300万元,大荔县1,650万元,蒲城县1,460万元,合阳县1,480万元,澄城县1,250万元,韩城市1,500万元,白水县1,340万元,富平县1,780万元,经开区2,000万元,高新区1,290万元。
三、全市及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调整情况
作上述安排后,在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基础上,需调整增加全市和市级收支预算。全市和市级财政收入预算增加35,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收入预算增加15,916万元,县(市、区)财政收入预算增加19,084万元。在政府收入分类科目的“债务收入”类“国内债务收入”款中反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增加35,000万元,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增加15,916万元。市级支出预算增加部分按政府支出功能科目分类为:住房保障支出2,695万元,国债还本付息13,221万元。
四、积极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工作
为了切实发挥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快落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积极与省财政厅衔接沟通,争取债券早日下达;二是加强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扎实做好债券资金的项目落实工作,及时拨付资金;三是加强债券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确保债券资金规范有效使用;四是统筹安排,扎实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本付息工作。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批准渭南市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
收支安排及预算调整的决定
(2012年6月2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财政局局长蒋秀侠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渭南市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及预算调整草案的报告》,根据会议审议意见和市人大财经工作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追加市级一般预算支出15,916万元,其中:偿还2009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13,221万元,市级已建和欠建廉租房配套资金缺口2,695万元。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的
暂 行 办 法
 (2012年6月2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及监督工作,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对下列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
 (一)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二)其他财务收支审计;
 (三)政府投资审计;
 (四)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求市人民政府办理的审计事项。
 第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作出的决议或形成的审议意见后,采取下列方式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一)组织开展专项视察或调查;
 (二)依法约见、询问、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
 (三)其他监督方式。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计工作报告的决议或审议意见,及时部署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
 第五条  被审计单位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计工作报告的决议或审议意见以及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并在审计决定执行期内向审计机关书面报告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决议或审议意见规定的期限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第七条  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
  (三)结合整改工作制定、完善的制度;
  (四)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
  (五)进一步整改的措施和时限;
  (六)市人大常委会要求报告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按下列要求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一)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或市人民政府委托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由市人民政府审计机关或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市人民政府审计机关移送财政、国资、税务、监察、司法等机关涉嫌违规、违纪、违法的案情线索,有关职能机关应书面向审计机关通报查处情况,审计机关应将其查处情况写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中;
  (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报告时,审计查出有问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后,对整改不力的,责成被审计单位再次整改,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对整改情况进行表决,未获通过的,给予通报批评或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列入对市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内容。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情况或责成审计机关公布整改结果。
第十二条  执行过程中遇到中省相关法规修订或出台,本办法作相应修订。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五次会议任免名单
(2012年6月2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任命:
党福奎为市教育局局长;
李曙升为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
免去:
史大荔的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职务。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五次会议关于对专项工作报告的
测 评 结 果
 
报    告    名    称
满意票
基本满意票
不满意票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34
0
0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29
3
0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2年第2期
[下一篇]:2012年第4期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必赢体育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