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资料 -> 常委会公报
常委会公报
2011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1/5/10  浏览次数:11436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
文字 〖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1年   第一号(总号:018)
目    录
必赢体育                                     3月3日
 
庄长兴书记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庄长兴1
雷孟斌主任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雷孟斌2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3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徐新荣4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15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5
关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的说明……………………………………………………………………………………34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的决议……………………………………………………………………………………40
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0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
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王荣举47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
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的决议……………………………………………………49
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的报告………………………………………………………………………………渭南市财政局49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
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的审查结果报告……………………………………………………………………………王荣举57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渭南市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59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1年)…………………………雷孟斌60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
院工作报告的决议…………………………………………………………………………………67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1年)………………………………………………张振伯67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
工作报告的决议……………………………………………………………………………………74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1年)……………………………………………………刘伟发75
关于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
意见的报告…………………………………………………………………………………郗怀亮81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83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84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84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名单……………………………………………85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85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85
 

庄长兴书记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25日)
中共渭南市委书记  庄长兴
 
各位代表、同志们:
      渭南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在此,我代表中共渭南市委,向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代表和与会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问候!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怀信心开启“十二五”崭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体现了渭南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是一次发扬民主、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大会,对于动员全市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实现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渭南已经进入科学发展的加速期。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着力建成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干成一批能够彰显渭南特色的重大项目,完成一批涉及民计民生的大事要事,促进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三个上台阶”,努力推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的宏伟蓝图。完成这一盛事伟业,任务繁重艰巨,使命神圣光荣。
      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必将进一步凸显渭南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增强我市的内生动力和扩张能力。我们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把潜在机遇转化为发展现实,让战略机遇期变成黄金发展期,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以项目建设提速、招商引资突破为重点,努力做好城区、园区、景区三篇文章,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一定要牢记宗旨,倾心民生,努力增进群众福祉。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化勤政为民理念,带着感情、充满激情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好民生工程,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工作,千方百计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一定要维护稳定,抓好安全,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更深入、更自觉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更敏感、更超前地发现苗头性问题,更积极、更主动地处理矛盾,及时妥善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把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们一定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生动局面。作风建设关乎党风、关乎民风,决定事业兴衰成败。要牢固树立发展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观念,深入推进“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精气神、强化执行力,锤炼真本领、全力抓落实,始终保持锐气、勇气、豪气,真正做到聚精会神干事业、心无旁骛抓发展,把这次人代会的各项决议变为全市人民谋求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
      我们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升人大各项工作水平。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完善监督机制,做好代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人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同志们,风正千帆举,心齐万事兴。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为谱写渭南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乐章而努力奋斗!
 

雷孟斌主任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25日)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雷孟斌
 
各位代表、同志们:
      刚才,市委书记庄长兴同志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科学分析了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明确指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同时对做好人大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讲话思想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工作落实到讲话要求上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会议期间,各位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满载着“十一五”完美收官的喜悦,满怀着“十二五”美好前景的期望,献良策、聚共识、谋大计、绘蓝图,体现了高度负责的政治使命感,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新风貌。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凝聚着全体代表的智慧,倾注着东秦儿女的情怀,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意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引领今后全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砥砺奋进!
      各位代表,“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开放成效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所得实惠最多的五年。经过这五年的努力,这块土地已经开始聚集人气,东秦大地已经奋力崛起,渭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程。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关键期,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快速赶超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要准确把握形势,凝聚发展合力,履行监督职能,推动加快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为实现我市“十二五”的宏伟目标作出人大应有的贡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需要倍加珍惜,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值得倍加珍惜,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必须倍加珍惜。让我们在中共渭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富民强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最后,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各位代表,向为本次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和新闻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徐新荣市长代表渭南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十一五”期间,市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坚持发展至上、民生为重,强力推进工业主导、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好转,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预期目标全部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会议充分肯定市人民政府五年来的工作成绩,同意工作报告提出的“十二五”以及2011年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紧紧抓住我市“十二五”面临的难得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推进投资快速增长,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要在市委的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南市市长  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中联重科、拓日新能、紫兆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渭南,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首家专家工作站在北人印机挂牌成立,紫兆环保拥有专利达6项,全市申请专利1500余件,长寿命复合强化高温钼合金舟研制等25项科研成果获全省科学进步奖,煤代油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完成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2.9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5.1%、13.6%,超额完成省控目标。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有机林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4.2万吨,创历史新高。水果、蔬菜总产分别达到254万吨和19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7个,农民从产业分工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4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2.5万亩。建设户用沼气池7.8万口。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天然防护林工程186万亩,秦岭北麓形成110公里宽幅林带,渭河堤岸建成165公里绿色长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一城四创”,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跨河发展、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五纵六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供、排水管网覆盖建成区90%和70%,供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城市绿化,开展“三拆一透”,仓程路、渭清路等主要路段建成绿色长廊,南部台塬初显绿色屏障,中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8平米,亮化率达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渭河水质考核获全省唯一达标城市,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湭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县城扩容步伐加快,27个建制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1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华山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洽川景区、韩城古城、白水仓颉庙开发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等节会活动,我市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328.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7.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3.7倍。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势头良好。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33户工业企业实施破产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粮食企业通过诉讼减债,核销债务9.4亿元。棉花企业改制面达75%。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总数缩减30%,农业税全部取消,“普九”债务基本化解,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建立,460万亩集体林地确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市广电、电影传媒、演艺集团三大公司成功挂牌,在产业化经营上迈出新步伐。成立金融办,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引进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在富平、韩城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6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城市和园区快速发展。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南塬绿化改变了以往植树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被省政府授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首选城市称号。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始终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难事、烦心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左右。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完成1100余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蛋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完成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查体1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 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标准增幅达到344%。出台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五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3亿元。建成5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成功举办两届全运会。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2000户。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解决了6569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和1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55.7万人实现脱贫。累计发放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3.9亿元,惠及全市70%农户。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5亿元,受益群众达86万人。累计发放抚恤金5.2亿元,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健全维护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全市治安满意度稳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信访总量大幅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严格依法行政,在全省率先制定建设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规范行政许可,清理精简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7项。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动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连续五年达到100%。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61名博士硕士急需人才。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政府公信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商、统计、药监、质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后来居上、追赶跨越的坚实基础,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崭新局面。这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精诚合作的结果,是552万东秦儿女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积极参与地方发展的驻渭部队、武警官兵和中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经济总量小,人均GDP只有全省的55.5%;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城镇化进程缓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农民增收的压力很大;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干部的观念和作风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广大群众的新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把握重点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提升综合实力、奋力实现赶超的攻坚期。纵观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球经济格局和需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协作配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们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持续加快的后劲十足。特别是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自我加压、奋发向上、你追我赶、互相赶超的浓厚氛围,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就能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总体目标是实现“两增两减,四个翻番”: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减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提速赶超、科学发展作为主基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城区、景区,能快尽快,能超尽超,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缩小与全国、全省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选择。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更快发展,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后来居上。
      三是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渭南,聚合更多项目壮大支柱产业,借智借力,努力拓宽发展新空间,争创发展新优势。
      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决破除陈旧观念,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机制大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走出一条弯道超车、快速突破的崛起新路。
      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民生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真正让渭南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2011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和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6%,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
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招商,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
      抓好项目策划。紧盯国家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在水利、电力和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策划一批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十二五”战略布局,以能源化工、有色冶炼、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延伸,包装配套项目,形成集群共生效应。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经验,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寻求产业链接,策划包装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高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策划包装项目40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加快项目推进。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做好环境保障,支持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和电力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对抽黄供水工程、韩城煤层气输送管道、罗韦高速等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切实加快项目进度。把投产达效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任务,对紫兆环保、秦电技改、韩城焦化、渭化“双醋”联产、舜天锂离子电池等重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早日竣工投产。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陕西苹果贸易市场建设进度。全力确保2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8亿元。
      狠抓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奖励政策,建立项目落户协调服务机制。树立科学招商理念,以有利于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培植税源、保护环境为目标,重点招引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为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100强民营企业投资渭南。在市级有关部门设立招商机构,选择优秀干部全天候招商。以驻外办事处为窗口,加强与在外人士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企业来渭投资兴业。推广富平设立招商一、二、三局的经验,建立招商引资竞争机制。发挥现有投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参加西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
      破解项目难题。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加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帮助黑猫焦化等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年内引进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新增贷款100亿元。加快用地申报审批,集中使用建设用地计划,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积极推进拆旧建新、空心村整治等工作,盘活闲置土地。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用地问题。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协作”的思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建造一批标准厂房,增强园区孵化企业功能。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强化园区关联性企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上下游产品配套链接程度。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配套,支持园区形成循环产业集群。启动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加快建设,确保经济增长30%以上。各县市都要举全县之力办好各自园区,使其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增强园区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力争园区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做强产业集群。按照 “十二五”末全市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通过现代产业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合阳、蒲白、韩城1000万吨煤田勘探与开发,年内全市地方煤矿减至47个,产能提高到3000万吨。依托渭化、陕化和渭北煤化基地,加快180万吨甲醇及70万吨聚烯烃、陕化丁二醇等项目建设,推进煤化工向精细化工发展。支持龙钢集团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开展技术合作、金钼公司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中金公司延伸黄金产业链,不断提高有色冶金产业聚合度。建成中联重科二期大型挖掘机、紫兆环保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生产线,支持北人印机、青峰纺机扩产建设,启动卤阳湖空港物流基地项目,使现代装备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成拓日新能6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力争西安重装渭南LED光电工业园、安信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年内投产,把渭南建设成陕西新兴产业聚集区。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花炮、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工业增加值实现410亿元。强势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2%、2%、1.8%和1.5%。
      壮大非公经济。发挥政府引导、调节、规范和促进职能,完善土地、财政、税收、信贷、出口等扶持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非公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减免企业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激活民间资本,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年内新增小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3000家,非公经济在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以人口和产业聚集为主攻方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积极发展重点镇,加速建设秦东城市群。
      完善规划。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秦东城市群,高起点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按照百万人口的规模构架,编制中心城市路网、管网、绿化、商业网点、公益设施布局等专业性详规,为城市产业和人口聚集奠定基础。按照“十二五”末55%的城镇化率,编制县城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启动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构建以城带乡、城乡共融的城镇群发展格局。严格规划管理,坚决制止建筑挤路压线和乱搭乱建,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建设。举市一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建促创,以管促创。坚持拆建并举,实施中心城市拆迁项目52个、建设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7条,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实施滨河大道、老城区等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水景项目和点亮工程,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家门进公园的宜居环境。启动华县撤县设区工作,加快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县城扩容步伐。积极实施重点镇建设,在重点镇启动为农民建设普通商品房小区试点工作。开展合阳、华县、韩城等县市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城市社区27个、农村社区180个,完成投资3600万元。
      完善功能。加快幼儿园、学校、医院、人防、停车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现代服务业繁荣和提升城市经济,加快推进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升级改造餐饮、商贸、建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养老、家政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设计研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强化市民教育,积极倡导高雅文明、诚信普惠、健康包容的和谐生活方式。破除农民进城政策障碍,年内进城农民达到20万人以上,不断增加城市人气。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调优产业结构。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带动,支持每个县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镇,促进设施瓜菜、畜牧养殖和有机林果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抓好110万亩地膜玉米、2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抓好华县、大荔等蔬菜基地建设,新增设施蔬菜5万亩以上。继续推进渭北现代果业项目,抓好葡萄、冬枣、核桃、猕猴桃等其他经济林果发展。加快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大荔、临渭生猪,蒲城肉鸡等畜牧产业重点县建设,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小区300个,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等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雨润集团、陕富面业、八鱼油脂、红星乳业、渭恒农机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粮食仓储设施。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和发展组织化程度高、联系农户多、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整合农技资源,推广大荔“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经验,不断提高农技服务水平。按照“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年内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户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个以上。实施“万村千乡”、“新网”等农村流通工程,改扩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8个,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灌区改造、水保治理等农田水利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推进48个小二型水库治理,完成临渭、大荔、富平、白水等区域性供水工程,解决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新建户用沼气池1.1万口。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作,年内建成15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和5个扶贫开发产业带,搬迁安置贫困人口4600人。加快农村公路升等改造步伐,巩固农村公路管护改革成果,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推动农村物流产业发展。启动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造林工程,全面实施渭河近堤和以西禹高速为重点的公路绿化,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突出加快渭河治理。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渭河城区段41公里、大荔段7公里堤防主体工程和全线滩区清障任务。启动南山支流治理项目,实施罗敷河、方山河河堤加固工程,加快二华夹槽滞洪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力争用三年时间,彻底根治南山支流水患,打造渭南人水亲和、城水相依、河湖相连、碧水环绕的靓丽景观。
      (五)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发展定位,坚持用产业化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市场化开发,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第一板块。
      大景点支撑。加快实施华山索道、文化创意园、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着手启动华山旅游上市工作,把华山建设成为全省旅游的精品和龙头。积极实施韩城、洽川景区和潼关古城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推进华县少华山森林公园、白水仓颉庙、蒲城桥陵、大荔沙苑旅游开发建设,开发航空体验、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健康美食、温泉养生、探险漂流等新型旅游,形成秦东特色旅游品牌。
      大服务引领。与国内、国际知名旅行社团联手,策划包装秦岭山水生态休闲游、渭北历史文化游、黄河风情休憩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构建秦东三日游、五日游格局。加快发展商务、假日、郊野等专业型特色旅馆,鼓励建设农家庭院等经济型旅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发掘地方特色美食,组织民间社火、烟花、地方戏等演艺进景区,推进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消费经济过渡。办好2011年“中华文化游”主题年、通航大会等节会活动,借助世园会平台,加强旅游推介,不断提升我市旅游吸引力。强化旅游执法,严格导游队伍管理,坚决杜绝欺诈游客行为,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
      大文化融合。以挖掘、整理、开发东府文化为抓手,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州皮影等文化创意园区和韩城古城文化街市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推进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白水九龙木雕产业化发展,让渭南锣鼓、华阴老腔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扶持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改制企业实施精品工程,发展创意产业,创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剧目2部以上,提升文化软实力。年内旅游文化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30亿元。
      (六)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
      全力落实配套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重点为老百姓办好八件实事。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政策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3万人。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全覆盖。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孤儿发放生活费制度,为残疾人办好生活补贴发放等十件实事。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落实好8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让老、弱、病、残、困等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米,统筹建设拆迁安置房,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房屋限价、货币直补、住房公积金支持、企业代建等方式,加快解决基层干部、农村教师、医生的住房问题。
      建立完善就业政策支撑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落实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完善以就业服务和资金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帮助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创业促就业。年内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80万,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年内每个县城新建1所标准化示范幼儿园,三分之一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入园4所院校完成主体工程,打造西部重要的职教培训基地。重视特殊教育,为残障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完善以县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加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年内市中心医院新院建成使用,高新区、经开区等综合医院开工建设。实施好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治疗等医疗服务。深入推进母亲健康、优生促进两项工程,在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前免费检查。
      统筹发展文体事业。积极实施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成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加快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建设。统筹建设农民体育建身工程和城市社区健身广场工程,建成湭河健身长廊。完成81个乡镇文化站和200个村级文化室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广场建设,实施边远地区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实行定期讲评制度,落实奖惩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健全以技防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村组、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完善规范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视刑释人员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信访联席会议和干部下访等制度,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健全安全稳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经常性安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区域经济的动力源泉,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工商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切实搞好政府机构改革,科学确定机构和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质量评估和考试招生制度,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医药分离、基本药物三统一等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改革,探索重点镇设立镇级财政试点工作。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国有资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域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建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陆路口岸,力争国家批准设立渭南海关,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坚持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扩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秦晋豫金三角等周边地区特别是西安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吸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转移投资,把我市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一批工贸、农贸、技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构建高效率、快节奏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优质服务吸引项目落户、助推企业发展。强化投资环境治理,建立企业、园区评价职能部门制度,坚决刹住吃拿卡要、刁难企业的行为,严厉打击少数不法分子强买强卖、阻挠施工等行为。坚持以诚待商,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实心实意帮助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努力营造“企业家功高、纳税人至上”的浓厚氛围,使渭南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深知,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人民做事,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积极进取,毫不懈怠,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听证和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发审核,坚决杜绝不合法行政审批。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认真做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工作联系。支持驻渭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网络媒体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切实改进作风。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科学设置指标,严格确定目标,鞭策各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强化干部教育,不断提高素质,提升境界,在驾驭经济发展上显能力,在做群众工作上长本领,在改革创新上见成效。深入开展“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整治懒、散、浮等不良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常怀敬民之心,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满腔热忱为民履职、帮民解忧。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腾出更多时间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进工作。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效能监察,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加大土地批租、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反腐力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金和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管理。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用权、履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乱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促进发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务实重干,求实求效,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不断开创渭南科学发展新局面!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了渭南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度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快速赶超的战略机遇期。根据中、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带领和团结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至上、民生为重,强力推进工业主导、项目带动战略,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埋头苦干,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实现,东秦大地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1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累计完成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7%。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能源、环保产业起步良好,园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金钼股份首家上市,产值突破百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畜产业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经济亮点纷呈。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3个,总投资达1400亿元。郑州-西安高铁、关中环线、渭蒲高速、西潼高速渭南段建成通车,县乡村公路成网通达。渭河堤防保安工程标准提升,涧峪、湭河等重点水库建成供水。新增火电装机252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渭南中心城市“一城四创”深入推进,老铁路货运站拆旧建新,朝阳公园、湭河公园建成开放,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投用,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民生十大工程成效显著,人民享受到更多实惠。年转移劳动力90万人左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渭南市中心医院成功创“三甲”,新合疗等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53.7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1100余所,市县乡村文化馆(站室)、群众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不断完善,农村1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55.7万人实现脱贫。平安渭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日趋好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86万亩,建成渭河堤岸宽幅林带16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8.9%。渭南中心城区建成南塬生态屏障和仓程路、渭清路绿色长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验收。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达标,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企、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改制企业35户,剥离银行债务21.4亿元,中联重科与新黄工、光华纺织、陕棉十三厂与金盾纺织公司成功重组,中十冶破产新生。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普九”债务全部化解,集体林权改革、土地流转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和华山景区体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被命名为浙商、粤商投资最佳城市和苏商投资首选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我市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成为建市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又一个时期,积累了在复杂局面、困难环境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导战略,加速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积极扩大开放开发;坚持把加快城镇化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城区、园区和景区一体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优化提升绿色空间和环境容量;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些经验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2、发展环境。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赋予关天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机制,为我市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深入,特别是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些都必将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积蓄力量,我们完全有条件快速发展、后来居上。
      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发展不足、不快、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投融资渠道不宽,民营经济不够活跃。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园区聚集效应不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承载、辐射功能较弱,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城乡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度不高。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等,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克服。
      未来五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机遇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实现突破,全力推动渭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4、基本原则。
      ——抢抓历史机遇,突出赶超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加速赶超、跨越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用服务业促进工农业发展,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把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发展低碳经济,扩大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学习借鉴和引进吸纳国内外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自主创新,支持全民创业,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突出融合发展。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培育跨行政区域的特殊经济板块并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合作共赢机制。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县域协调互动,支持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与扩张。
      ——推动社会共享,突出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调整投资、产业、就业及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安居乐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
      5、预期目标。
      到2015年,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秦东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进入全省中等偏上发展行列,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3.6万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0亿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空间扩大,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一城五创”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基本消除棚户区。全市转移农村居民进城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总人口560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社会更加安定祥和。
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左右。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坚持把园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平台,按照园区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的路子,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伸拓展配套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产业园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80%以上。
      6、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
      坚持循环模式和清洁生产,以煤化一体化、煤油气综合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合阳1500万吨、白水1000万吨煤田开发, 2015年原煤产能达到3500-4000万吨。建设渭化、陕化集团和蒲城三大煤化工基地,加快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开发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精细化工产品,完善煤制油气、煤制醇烃、煤制醋酸等产业链。重点实施韩城500万吨焦化、煤层气开发及陕化节能减排、渭化“双醋”联产及蒲城180万吨二甲醚、70万吨烯烃等项目。
      7、整合提升有色冶金和建材。
      以韩城龙门钢铁集团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开发和扩大特种、优质钢产品,实施焦炉煤气、余热循环利用工程,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建设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以及研发、质检等服务中心,打造“中国钼谷”。加大黄金中深部探矿增储力度,支持采用先进工艺,提高尾矿、伴生矿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促进黄金产业向研发、加工、交易等转型。依托澄城铝电联营产业链,实施85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基合金及板带材、铝型材项目。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石材废料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建设绿色建材城。
      8、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
      以高端化和重型化为方向,以研制、总装为核心,重点发展土方机械、冷热连轧、凹版印刷机械、专用电容器等特色产品,开发引进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环保设备、高档纺织机械、森林园艺设备、柔性印刷、农业机械等制造业,完善零部件加工、技工培训、维护检修等配套产业,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9、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完善硅材料、光伏玻璃、光伏照明、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澄城太阳城。依托拓日新能源,建设陕煤集团西安重装渭南光电产业园,实施600兆瓦半导体照明(LED)、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及舜天能源高能蓄电池、超轻型电动车、磁悬浮电机研发等项目,发展醇醚燃料。推进潼关、合阳、韩城、白水风能发电及富平、蒲城生物质发电。面向电子、航空等领域,重点发展钼、铝、镁合金等特种材料,积极开发先进复合材料、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
      10、积极发展航空产业。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通航产业,着眼与国家大航空接轨,以通用飞机研发、制造为主导,以打造空港货运物流基地为突破口,加快蒲城内府通用机场建设。重点引进精密仪表、航空材料、输变电器等高端制造业,培育试飞维修、飞行培训、低空游览、航空邮递、通航节会等航空服务业,高起点推进和建设500亿元产值的通航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通航试点园区。
      11、改造提升轻纺电子和食品加工。
      围绕振兴纺织,加快与沿海地区服装加工、研发设计、外贸加工等产业或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多元化开发高纺面料、精纺涤棉、醋酸纤维等纺织品,建设轻纺产业聚集区。以粮油、果菜、奶畜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推进食品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开发文化名酒、特色饮料以及营养保健品、有机食品等,引进发展航空食品和旅行食品,打造西安大都市圈的“特色大厨房”。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产业孵化基地,巩固液晶显示材料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开发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有机肥料。着力提升潼关金饰、华州皮影、富平陶瓷、石刻及家具装饰、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工艺美术产业,壮大以大唐花炮为品牌的花炮产业。
      12、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调控土地、优化空间布局,突出高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转化和产业孵化,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涉农加工,完善金融、科技等要素服务,加快形成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和技工贸型现代化城市新区。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与高新区实行产业错位、功能互补,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光伏照明、农业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完善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休闲、疗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移、创业投资的主平台,建成中心城市数字化先行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滨河宜居区。
      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依托卤阳湖国家民航试飞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园,突破发展以通用航空为主的装备制造,建设集物流、信息流、商流、国家西部救援为一体的国际现代化航空物流快递和转运中心,聚集发展航空博览、飞行培训、设计研发、文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和盐湖景观、新型社区、现代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文明新区。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推动韩城龙门工业园转型发展,建设以煤电、钢材循环转化为主导,产值过1000亿元的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抓紧建好蒲城煤化工园,产值达到300亿元。加快建设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重点发展重型化、高端化、新型化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优化提升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白水苹果科技、澄城农业产业化等园区,完善建设华县钼化工、澄城光伏能源、合阳煤化循环、潼关黄金、白水载能循环等产业链和集中区,力争每个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
      四、构建秦东城市群,优化提升发展平台
      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发展壮大县级市、县域中心城区和重点镇,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秦东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区域中心城市。
      13、加快中心城市向大城市迈进。
      拉近组团空间。实施渭南中心城市“东进北扩”战略,构建“一城三区五组团”空间布局,完善改造中心区、优化提升高新区、突破发展经开区、创新开发卤阳湖、统筹拓展华州区。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完善主城区(中心区、高新区、经开区)板块之间的环线通达路网,加快建设主城区与华州组团、卤阳湖组团之间的城市快速干道,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5年中心城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万人以上,加快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
      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精品城市和数字渭南,深入推进“一城五创”活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低碳城市。实施绿色园艺、文化景观、休闲广场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渭南博物馆、名人雕塑、特色建筑等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打造渭南独特风格。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商业圈、绿色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
      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老城区及城中村改造,加快主城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南塬绿化带及“东湖西海”开发建设,启动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着力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制定和落实低碳城市指标,加大环保材料、节能建筑及废弃物转化利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倡导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14、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
      壮大中小城市。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等4个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大荔及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华县撤县设区,推动富平、蒲城和大荔、澄城等县撤县设市,构建县域间城市网和半小时经济圈。
      加快重点镇建设。完善重点镇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每个县重点发展1-2个重点镇。实施城镇特色产业聚集区和创业平台项目,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城镇地产,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5万人、经济总量10亿元左右的经济强镇或文化名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依托县域资源、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相互错位、各具特色、支柱明显、富有品牌竞争力的县域主业。健全县级劳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创建社区管理、家政服务、建筑技工等劳务品牌,壮大劳务产业。继续推进“强县扩权”,进一步扩大县级发展自主权,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统筹扩城、聚人、兴业、活商协调发展,实施一批重点财源工程。力争培育3-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经济强县。
      15、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率先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突出产业带动,加快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或示范村。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和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产业、设施、社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加快实施农民进城工程。消除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积极支持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居民进城创业。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推行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完善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及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和安置办法,健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实现土地集约、人居聚集。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行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等模式,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粮农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以及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发展小额信贷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方针,坚持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一体,着力构建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16、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稳粮油、优果菜、壮畜禽,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建设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稳定优质小麦生产,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确保全市220万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大豆、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基地。围绕提质增效,加快苹果、酥梨、葡萄等品种更新换代,推进花椒、柿子等四大干杂果基地建设,水果面积达到350万亩、干杂果200万亩。积极发展设施花卉、绿化植草、园艺种苗等林产业,扩建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风景林基地100万亩,大力发展都市型观光农业、休闲型创意农业。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百万头生猪、十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开发珍禽、水产、宠物等特种养殖业。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15万吨和100万吨,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比提升到40%以上。
      17、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实施农业良种繁育、土肥检测、疫病防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程,做好质量、产地认定和品牌、商标注册。加快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以家庭承包、土地流转为基础,规模适度的种养加混合型农场,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机械化,畜禽养殖主要环节自动化,温室生产智能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做强果菜、奶畜、粮油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壮大富平奶山羊、华县蔬菜、韩城花椒、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完善小额信贷、联户担保、技术服务、农资配送、仓储加工、电子农务等新型服务。2015年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0个,过亿元涉农龙头企业50家。
      18、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引导农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开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民俗游、农家乐,积极从事建筑、流通、包装、储运、加工及家政服务等非农产业。创新“以企带村”、“以商富农”政策机制,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每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完善和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价格补助、农机购置、家电下乡、征地补偿及农村合疗、低保等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增加保费补贴。通过园区开发和产业基地带动,推动农村宅基地、土地、林地等资源的资产化置换、股权化流转,拓宽租赁、股金、红利等收益渠道,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19、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围绕中心镇、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全面实施改厕、改灶、改水和通路、通电、通气工程,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和庭院。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生物循环模式,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建设100个清洁能源示范村。实施“千企千村扶贫行动”和联县联乡包村扶贫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口援助,深入推进贫困村开发和重点村以工代赈建设,重点实施秦岭北麓山区、黄河渭河滩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及河流、沟系水土保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六、突出文化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
      深入挖掘、开发和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以商贸物流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20、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围绕“一山(华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司马迁)”的独特品牌,突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文化特色,以华山为龙头,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大重点景区开发。优化提升华山5A级风景名胜区,加快推动华山旅游集团成功上市,打造“华山论剑”国际知名品牌,引资兴建华山文化旅游创意园。完善建设洽川、少华山、司马迁祠、仓颉庙、陶艺村等4A级景区。加快开发韩城梁带村古墓、党家村民居、蒲城唐桥陵、大荔沙苑、潼关八景等文化景点,大力发展游园观光、博览会展、人文创意等城市旅游。      
      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华山、少华山、洽川、沙苑等山水游,挖掘开发历史古迹、人文遗存等文化游,积极发展民风民俗、乡土风情等乡村游,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创新开展卤阳湖航空旅游。开发温泉洗浴、探险漂流、沙滩运动、特色美食、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古城观光、文化购物等新型旅游产品。完善秦东旅游大环线,打造秦岭生态休闲、黄河峡谷风情、渭北历史人文等旅游精品线路,做好与省内、省际旅游精品线路的对接,加快融入全国旅游大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聚集区。
      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办好华山、洽川、通用航空等国际旅游节会活动,引导民间演艺、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进入景区。组建旅行社团,壮大导游队伍,扩大区域联合与宣传促销,开辟“一票通”无障碍旅游。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拓展旅游消费市场。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0亿元。
      21、打造渭南文化特色品牌。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强文体演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主导文化产业,打造富平石刻、华阴老腔、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快发展数字传媒、动漫设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整合,组建渭南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推动华山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华山文化艺术院校建设,建成渭南“三圣故里”文化创意街区及富平国际陶艺、华州国际皮影、韩城古城、华阴西岳庙等文化创意园区。
      22、做活现代物流业。
      围绕渭南主城区陆路口岸、卤阳湖通用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航物流港和中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快建设渭南秦东现代物流园、潼关国际物流港、大荔汽贸物流园、富平陕汽物流园及韩城龙门物流园,以及白水果品、华县蔬菜、临渭农机等一批特色物流园,完善物流货运站点和配送网络。围绕仓储、运输、分销、加工等环节实行服务外包、连锁配送,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种和业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商务、农务和金融超市,改造提升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大卖场、专卖店,完善建设农村集贸市场、购物超市和便利店、代销店等,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
      23、拓展城市服务业。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城市商务区和综合服务区。支持发展房地产业,统筹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完善提升科研咨询、金融信贷、劳动培训、质检鉴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保洁、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法律、会计、审计及广告设计、创意装饰等中介服务业。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渭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驻渭金融机构增设网点、扩展业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培育期货、基金、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典当等新型金融服务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完善证券、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渭南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及中小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全面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24、实施路网通达工程。
      按照加密、扩能、联网、通达的要求,构建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协调建成大同—渭南—西安高铁及黄陵—韩城、华阴—榆林铁路煤运专线、西南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推进阎良—韩城、咸阳—渭南、西安—运城城际铁路建设,构建铁路运输大通道。实施卤阳湖内府机场扩建工程,建设通用航空港,实现与大航空接轨。高标准建设西安大环线渭南段、沿黄旅游大道,建成府谷—商州高速罗韦段、合阳—凤翔、大荔-凤翔高速公路及蒲城-白水高速公路延伸工程,实现骨架道路高效联通。加快城区、园区、景区快速干道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韩城-合阳-澄城、渭南-大荔-澄城连接线,构建半小时同城圈。提高通乡、通村等农村公路等级,完善公路客运站场,提升公路网络档次。五年新建高速公路里程400公里,完成干线公路升等改造和完善路网900公里,改造建设农村公路3400公里。
      25、抓好水利调配工程。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统筹开发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建成重点实施涧峪水库扩容、湭河水库加坝加闸、东雷二期抽黄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完善城镇供水设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利用南山支流在二华夹槽地带和渭河城区段蓄洪建湖,建设集滞洪、调蓄、供水、景观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原水库。加大渭河下游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清淤、泥沙回用、河堤绿化等工程,建设滨河生态走廊。完善东雷抽黄、洛惠渠等五大灌区联通统调,实施渠首加闸、渠系配套、水库除险加固及节水改造、防洪抗旱等水源工程,改造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26、推进能源保障工程。
      推进华能秦电4×600兆瓦火电机组“上大压小”技改、韩城10×500千瓦煤矿瓦斯发电。2015年电力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建好渭南信义750千伏骨干网架,优化富平、华县、澄城及韩城禹门口330千伏主网架,改造和新建一批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站,增强输变电站能力,完善电力输送大通道。加快城市、县城和农村电网改造,重点实施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供电双回路工程,建好城市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推进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智能电网前期工作,建成运行稳定、安全通畅、高效调度的电力供配网。抓好以韩城为核心区的煤层气开发,加快实施天然气、煤层气输送管网配套工程,形成双回路供气,积极推进县县通气工程和新农村气化试点,建设“气化渭南”。
      27、提升信息化工程。
      全面推进基础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高速无线接入,率先实现宽带接入城乡全覆盖。实施交通、市政、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管理工程,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网络系统,发展企业咨询、农业科技、市场资讯、劳务培训、家政配送等远程服务。重点在矿山、化学品等危险区和城市街道、交通干道及教育、卫生等公共场所,安置电子监控设备,完善安全防护、应急呼叫网络。积极实施无线协同、电子监测、网络安全等物联网工程,促进公用网与专用网互通、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建设开放、安全、高效、实用的渭南信息港。
      八、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渭南
      坚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和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和谐渭南。
      2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公办、社会参与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兴办幼儿园,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每县城区建成1-3所公办标准幼儿园,每镇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行政村建有幼儿园(班),城乡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0%以上。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统筹师资力量,实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寄宿制、标准化建设工程,建成重点寄宿制学小学200所、初中110所,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率先实现农村初中进镇寄宿。整合高中办学资源,优化高中布局,积极推进高中进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建成渭南职业教育园区,加强市级职教院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能力、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劳务转移、技能培训等阳光工程,申报建设渭南工业职业学院,推进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逐步推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支持渭南师范学院创建综合性高等院校。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创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类市民学校,构建现代化、终身制教育体系。
      2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城乡统一、扩面覆盖、保障基本、均等享有”的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扩大劳务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的容量和质量。完善困难群众就业培训、援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农民进城就业,引导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两个比重,完善公务员、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宏观调节、政策指导、分配协调机制。
      进一步健全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统筹的覆盖面。加快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和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差距,参合率达到95%以上。加大贫困人口扶贫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和收入水平。加强城乡新型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敬老院、养老院建设,更加关注妇幼、老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建立完善医疗和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城镇廉租房、公租房和限价房建设,妥善解决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和进城落户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30、提升医疗和卫生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院“三甲”创建工作,发展重点专科医院,全面实施县级医院“升二甲创三甲”工程和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加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县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加大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及地方病防控防治工作,完善卫生防疫、疾病预控、应急救治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疾控中心装备水平,增强医疗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药品“三统一”,适时补充和调整基本药物目录,落实基层医疗综合补偿政策,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性别比,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31、统筹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发展。
      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在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功能实用、标准较高、覆盖面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文豪国际中心、电影传媒产业大厦、图书馆等,搭建文化共享和信息服务平台。继续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村村有文化广播服务室,5万人以上建制镇建有文体中心。加强历史名城、古村镇、重要文物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排中省级优秀剧目10部以上,拍摄电视剧5部以上,新增数字影院100座。加快建设市体育中心、青少年运动训练、水上运动、航空体验基地和县级综合体育中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城市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全民健身示范区工程。提升六大群众体育精品赛事,申办陕西省十五届运动会。积极发展竞技运动和体育产业,提升体育综合实力。
      32、建设防洪减灾体系。
      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力度,推进三门峡库区生态化治理和开发,加快实施秦岭北麓南山支流防洪减灾、大夫峪水库建设等工程。加强黄河河道整治,实施南谢、太里、华原、牛毛湾控导工程。加大秦岭北麓、渭北台塬区、中部盐碱滩区和潼关、华县金堆、渭北黑腰带采矿塌陷区治理力度,有序实施灾害易发区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完善洪涝灾害、抗旱防雹、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防震减灾预防体系,加强人防安全设施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继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五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新村。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两推一选”和村(居)委会直选,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价值理念,营造诚信互助、包容大气、合作共赢的社会环境。
      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基层管理创新,完善畅通服务、诉求渠道和程序,整合基层政法、信访、维稳等力量,及时处理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卫生及治安、信访等管理职能,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推进社区依法民主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廉洁自律和社会监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渭南”创建活动,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监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实现军地融合发展。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渭南
      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积极发展环保新兴产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造绿色、生态和低碳型宜居城市。
      34、积极创建低碳城市。
      制定和实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重点行业污染防治,重点推行合阳煤炭清洁生产示范试点、韩城循环经济园区和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韩城、潼关等县市及蒲白、澄合等矿区资源转型。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和韩城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实施渭南中心城市地热能供暖、太阳能屋顶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天然气供暖及节能产品、环保建材,建设节能建筑和低碳小区等示范工程。普及绿色生活方式。万元GDP能耗控制在2.4吨标煤以内。
      35、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生态空间。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五大生态区建设,大力实施平原绿化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天然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造林工程,全面完成秦岭北麓绿化,加快建设渭河城区段滨河绿化景观工程,积极推进铁路、公路宽幅林带建设和村镇、小区、庭院绿化。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成3-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40个生态镇和300个生态村。
      加强污染治理。实施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工业园区、省级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现有污水处理运行能力。积极推进中心城市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重点实施电力、钢铁、焦化行业脱硝、脱氮设施改造项目。加强潼关黄金等采矿区、尾矿库及化工企业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实施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综合治理项目,预防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36、加强资源保护开发。
      合理开发水资源。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加强湭河、涧峪河等中心城市水源地保护,控制城市地下水开采规模,逐步关闭水源涵养区内自备井。加快电力、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城市中水回用等工程,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保护土地和矿产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和储备规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2015年耕地保有量为860万亩。清理园区多征地、厂区空闲地,综合治理矿区废弃地、农村“空心宅院”,加强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审批管理,推进土地依法置换和有偿流转。严禁实心粘土砖生产,鼓励合理利用黄河泥沙、矿渣、粉煤灰等资源生产空心砖,发展节地产业。切实抓好金、钼、煤、石灰石、铁矿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和集约化开发,鼓励重点企业采用采、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回采利用率。
      十、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全民创业
      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统筹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培育、引进各类人才,激发全民创业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7、实施科技兴市工程。
      依托市科技情报所,开通中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渭南镜像站点,全面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共享。完善渭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建成渭南市科技资源服务中心,重点实施10个资源转化重大科技专项、2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个重大科技专利产业化专项和40个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先进装备、精细化工、有色冶金、半导体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科技研发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支持重点企业申报科技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及人才队伍、中介服务等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产业化水平。
      38、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扩大人才资源总量。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实施柔性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流动站建设,重点在特色产业领域、各类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等方面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培育农村发展急需人才,努力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用到发展一线和攻坚前线,全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39、着力推动全民创业。
      坚持以创新孵化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设创业型城市。设立市县两级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业信息网络、实训基地和服务平台,着力优化创业环境。在市县两级职业教育、就业培训中心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实训活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工业园区企业和各类创业咨询机构,利用闲置厂房、场地以及专业化市场,实施创业孵化,开发创业项目。“十二五”期间,建设35万平方米创业孵化基地。完善落实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培训用工、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创业政策,鼓励社会各阶层自主创业,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域外人员来渭创业。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引导,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40、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积极做好“省直管县、扩权强镇”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简化规范行政审批,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推行政务公开,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拨和竞争上岗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调配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1、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中省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理顺市县财政事权责任、收入划分和支出保障关系,探素统筹投入机制,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设立市级财源项目专项扶持资金,争取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落实煤炭、钼矿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探索水权和排污权交易改革,完善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推进金融改革试点,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和公共信用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融资性中介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2、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促进城乡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县镇一体化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县乡文化单位改制,组建县乡演艺集团,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单位的经营活力。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4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政策性住房、金融商贸、旅游开发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的改制重组。培育和壮大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各类市场主体,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个体私营业主自主创业。落实民营企业在争取财政性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平等待遇。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44、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引资和引智并重,以现有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规模,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来渭南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专业服务机构,与发达地区产业和企业合作联建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完善政策和环境,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展加工贸易、劳务合作等,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及对外投资。加快建设渭南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完善外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口岸功能,积极发展国际化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培育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基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
      45、积极拓展区域合作。
      坚持区域融合发展,主动对接和积极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积极推进地铁、轻轨及关中环线快速干道向渭南延伸工程,加快实施关中区域科教统筹、人才统配试点及渭河治理、信息并网、服务共享等工程。依托郑州-西安和大同-西安高铁专线,重点建设渭南-大荔-运城、合阳-临猗跨黄河快速干道,加强与山西运城、临汾及河南三门峡的合作,拓展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领域。
      十二、强化保障措施,推动规划实施
      46、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继续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定势,树立世界眼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敢于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条条框框,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广大干部头脑,鼓励干部深入基层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等一线去,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应对突发性事件能力。树立群众观点,改进工作方法,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化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敢闯善干、创先争优之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尽心尽力尽责,敬业乐业创业。
      47、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完善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环境。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加强规范管理运作,实行限时办结、项目代理等“一条龙”服务,提升政务环境。清理不利于发展的条文规定,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48、强化投资与消费双驱动。
      坚持投资推动。超前策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中省衔接,千方百计把更多的重大项目挤进中省规划和计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在建项目的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好施工建设和用地、用电、用水、用人等协调工作,健全和落实项目联系领导包抓责任制,继续实施项目建设督查和奖惩措施,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四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扩大消费拉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强化消费政策引导,培育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亮点,形成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保健健身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扩大金融消费信贷。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49、拓宽投资与融资渠道。
      最大限度地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进国内外资金,扩大民间投资。创建有益于中小企业和居民借贷的地方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大力发展担保、投资咨询、信托等金融中介机构,支持企业债务融资、上市融资,培育和健全期货、证券、债券和产权等资本市场。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完善政府- 银行-企业恳谈对接机制。依托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整合城市资产和国有资产,推进城市资本运作。创立市级文化旅游、通用航空、水务等投资公司,通过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利用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设立市级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一批创业投资企业,带动社会资本。完善政府性债务监管体系,建立预警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50、完善土地供给保障机制。
      加强建设用地储备,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重点保障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及城镇、交通建设用地。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收购储备、公开拍卖等制度,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等闲置用地的清理力度,盘活闲置土地。落实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实行建设用地分区管制,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实现分区内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不减少。
      51、建立规划推动落实机制。
      强化规划的指导、约束功能和法律地位,成立渭南市“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分解、监督评价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规划目标的落实考核机制,加强和改善规划的宏观调控,健全各项配套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引导企业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依法推进、顺利实施。
      加快赶超、跨越发展,推动富民强市、实现全面小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全市人民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至上、民生为本,继续加速推进工业主导、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渭南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附:渭南市“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渭南市“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指标类别与名称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属 性


发  展 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801.42 2000 15左右 预期性
 第一产业 128.94 200 6 预期性
 第二产业 394.55 1150 18 预期性
 #工    业 339.71 1000 20 预期性
 第三产业 277.93 650 13 预期性
 全市人均GDP(元) 15170 36000  预期性
 2、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4 100 18以上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960.9] [10000] 30 预期性
 4、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亿元) 232 550 19 预期性
 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4 60  预期性
 6、城镇化率(%) 40 55  预期性
科技教育 7、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  预期性
 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95  约束性
 9、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预期性


环  境 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17]  约束性
 11、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降低(%) [15.1] [15]  约束性
 12、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2] [10]  约束性
 13、城镇污水处理率(%)  80  约束性
 14、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60  约束性
 15、森林覆盖率(%) 18.9 24  约束性


生  活 16、总人口(万人) 528 545 <6‰ 约束性
 17、城镇登记失业率(%) 3.7  <4 约束性
 1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918 35000 17 预期性
 2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372 10000 18 预期性
注:GDP为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主要污染物指SO2、COD及氨氮、氮氧化物。[ ]表示五年累计数。
 
关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书面说明
《纲要》起草组
 
各位代表:
      现就提交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作以书面说明。
      编制《纲要》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领导主抓的一件大事。2009年10月29日,市政府拟定下发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确定了10个重大问题、22个行业专项规划和15个区域规划,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和统筹推进《纲要》编制及富民强市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对“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通过专家咨询、民主建言及网络征集、专题会议等多渠道、多形式,对一些重大问题、发展思路展开深入分析、反复论证和集中研讨。为编好规划纲要把握和明确了方向,做出了指导建议和科学决策。
      《纲要》是经过一年之久的课题攻关和调研考察所达成的发展共识。根据中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及指导精神,特别是紧密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大背景,编制小组着重围绕区域定位、发展战略、转型升级、城镇建设、普惠民生、生态循环等方面,分解落实了27个前期课题展开学术研究和专题攻关。引进北大纵横高端咨询机构,对全市产业状况进行调研研究,形成了6大类12项产业规划研究报告。8月-10月,市政协、市人大积极参与规划,调研破解了中心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二华夹槽南山支流蓄洪区建设、卤阳湖开发等重大难题。通过举办东秦大讲堂、专家辅导报告和规划培训班,分析和把握宏观环境形势,审视和透视市情实际。组织全市党政一把手和园区建设负责人,深入中原新乡、开封等相似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城乡统筹、园区开发等成功经验和做法,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
      《纲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和反映了全民期盼和发展远景。围绕规划编制,策划启动了“发现渭南”系列宣传报道活动,通过媒体报刊、信息网络等平台发布意见和建议征询公告,让民众充分参与规划,进一步感知渭南,谋划发展。2010年7月27-29日,起草组召集市县两级40个部门单位和50多个重点企业,就规划思路展开集中研讨和意见征集。11月,在上与省、下与县市区、横向与市级部门进行全面衔接的基础,先后向市政府、市委进行了多次专题汇报和多次修改完善。12月13-15日,市委组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集中三天时间,在富平召开“十二五”发展规划研讨会,进一步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论证“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12月17日,进一步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征集意见和建议,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论证。12月27日和28日,分别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2011年1月10日通过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讨论。历时一年多时间,通过信函、会议、电邮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先后征集和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言、意见和对策、建议累计达到521条,先后十易其稿,形成了提交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纲要》(草案)。
      《纲要》共分发展环境、目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秦东城市群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和创业、改革开放、保障措施等12章51节,约20000字左右。
      一、关于“十一五”发展基本评估
      《纲要》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快步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六个方面,全面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2010年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达到801.4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人均GDP也同步提高,达到15170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 倍,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其中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3个,累计投资达1400亿元。社会消费总额完成231.8亿元,年均增长20.7%。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4.8%,撑起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4%;城镇化率达到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2元,分别较2005年净增9154元和2490元,年均增长18.7%和18.4%。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
《纲要》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又一个时期,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发展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渭南已经处在加速赶超、快步跨越的新起点。
      《纲要》指出,五年来的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积累了在复杂局面、困难环境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二是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导战略,加速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三是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积极扩大开放开发,带动经济跨越发展。四是坚持把加快城镇化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城区、园区和景区一体发展。五是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优化提升绿色空间和环境容量,积极促进和谐发展。六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关于“十二五”形势分析
      《纲要》指出,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仍是最大市情。总量上,GDP在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8.5%下降到2010年的8%,人均GDP从占到全省的58%下降为57.4%。五年投资总量也仅占全省2.62万亿元的7.4%。结构上,农业占比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左右,工业比重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服务业低于全省3个百分点。加快发展、奋力追赶依然是“十二五”的主基调。
      《纲要》认真分析了未来五年渭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发展机遇和条件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赋予关天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机制,为我市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深入,特别是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些都必将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积蓄力量,我们完全有条件快速发展、后来居上。从面临的挑战看,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发展不足、不快、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投融资渠道不宽,民营经济不够活跃。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园区聚集效应不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承载、辐射功能较弱,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城乡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度不高。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等,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克服。
      《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渭南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强化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机遇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实现突破,全力推动渭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关于“十二五”总体要求
      《纲要》确定“十二五”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纲要》强调,要坚持“五个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一心五地”的战略定位。即坚持抢抓机遇、赶超发展,转变方式、绿色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区域合作、融合发展,社会共享、和谐发展,努力把渭南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区域中心城市、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地、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中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四、关于“十二五”发展目标
      《纲要》在综合分析全市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实现“两增两降”、开创“六新”局面。即经济综合实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不和谐因素降到最低;区域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
      《纲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这一要求,确定的主要目标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人民生活4大类20个指标,其中体现发展创新的指导性指标有12个,涉及民生环保的约束性指标有8个。这里重点就6个指标作以说明:
      一是生产总值(GDP):“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预测分析,“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还将处于持续稳定增长阶段,总体将好于“十一五”时期。因此,“十二五”时期确定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突破2000亿元是比较积极和稳妥的。
      二是人均GDP: 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5170元,刚刚突破2000美元,仅占全省的57.3%,较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人均GDP目标为51000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基于缩小差距和加快追赶的考虑,将2015年人均GDP目标设定为36000元,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这一目标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投资完成742.25亿元,占全省8500亿元的8.7%。“十二五”全省投资年均增速为20%以上,五年累计投资7万亿元。我市要按年均增长35%以上赶超,五年累计投资突破10000亿元,占到全省的14.3%。2015年投资约为3300亿元左右,占全省的15.1%,比重较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这是确保GDP增速达到15%以上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根据目前策划情况,我市“十二五”策划富民强市重点项目525个,总投资7700亿元,完成1万亿投资规模是有基础的。
      四是财政收入: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9.4%,在全省占比为4.2%。“十二五”全省财政收入增速为17%以上,达到3950亿元。结合国家资源税改革,根据我市现有税源基础、增长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预测,全市财政收入增速可达到18%以上。《纲要》提出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占全省的5.1%,比重较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是一个开源增收、比较积极的目标。
      五是城镇化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由37.2%提高到46.5%,年均增长1.86个百分点。我市2010年城镇化率仅为40%,与全省相差6.5个百分点。“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目标是达到57%,我们必须用五年走完十年的路,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才能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省上将支持渭南中心城市实施组团扩张、空间扩大,向百万人大城市迈进,加之全省着力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奋力推进,实现城镇化率55%的既定目标是可能的。
      六是城乡居民收入:“十二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要力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按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安排,预期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较期末全省预期平均水平分别高出5000元和2000元。这既符合中省关于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方针要求,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意愿。
      五、关于“十二五”主要任务
      《纲要》突出建好城区、园区和景区三大载体,推进治水、绿化两大工程,解决思想解放一个制约,阐述了“十二五”时期工业主导、城镇优先、三农统筹、服务引领、基础支撑、民生为重、环境保障、创新突破、改革推动九大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和品牌化扩张的路子,突出优势、发展新兴、提升传统,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两大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食品轻纺等四个五百亿元产业,提升渭化、陕化和蒲城三大煤化工基地,建设西部钢城、中国钼谷、华夏金城、澄城太阳城、卤阳湖飞机城,以及食品、轻纺、陶瓷、花炮等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各类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半,产值突破3000亿元。
      二是构建秦东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做强县域中心城市,发展重点镇,推进中心城市“东进北扩”和“一城三区五组团”的空间战略,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秦东城市群。突出产城融合,加快中心城市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推进城乡一体,构建30分钟经济圈,在城市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完善就业、置业、创业政策,支持农村居民进城立业。
      三是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确保粮食220万吨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建成百万头生猪、百万只奶山羊、百万亩蔬菜基地,发展350万亩水果、200万亩干杂果、100万亩高效林基地,发展设施花卉、绿化植草、园艺、种苗等新兴农业。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组织化、机械化、信息化服务业。通过产业拓展、外出务工、进城创业和资产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村改厕、改灶、改水和通路、通电、通气工程,构建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四是做大做强服务产业。坚持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丰富朝山、拜水、谒圣、民艺等文化内涵,打造南山(华山)、东水(黄河)、北人文(史圣、字圣、酒圣、诗源等)的旅游格局。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尽快使山水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融入省内、国际大旅游网络。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心城市陆路口岸、秦东物流港及富平陕汽物流、卤阳湖航空物流等物流园区。优化新型社区、城市商务区和综合服务区,完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培育中介服务业,形成与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协调配套的服务业体系。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延伸辐射,实现城乡、县际之间路水相连、电气互通、信息共享。协调抓好铁路扩能、煤运通道、城际轨道、高速公路,提升通行能力,构建半小时同城圈、经济圈。推进“五大灌区”渠系配套和联通调水,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治理、抽黄供水等工程,建设二华夹槽地带平原水库,建成东湖西海公园,增强供水能力,恢复漕运景观。抓好合阳千万吨煤田、韩城20亿立方煤层气开发,建成渭南信义750千伏及韩城禹门口330千伏等输变电站骨干网架,完善延伸天然气、煤层气输送管网,实现供电、供气双回路,建设“气化渭南”。推进基础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积极开发物联网,建设渭南信息港。
      六是持续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服务,构建和谐渭南。优先发展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率先推进学前教育全免费,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渭南职业教育园区,创名牌院校。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创造条件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两个比重。关注妇幼、老龄、残疾等问题,扩大城乡社保统筹和覆盖面。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和一些专科医院,力争每县有一所医院达“三甲”标准,乡镇卫生院让人安心,村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室让人放心。统筹文化体育事业,建成市体育中心、电影传媒大厦和渭南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基本达到乡乡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村村有文化广播服务室,5万人以上建制镇建成文体中心。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发展富平陶艺、华县皮影、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等创意产业。提升六大群众体育精品赛事,发展竞技运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大三门峡库区、秦岭北麓、渭北台塬区、中部盐碱滩区和渭北黑腰带采矿塌陷区生态治理,集中搬迁安置群众。加强冰雹、洪涝、地震等气象监测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五创建”活动,推进“两推一选”、村(居)委会直选和村务公开。及时调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创建平安渭南。
      七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立市,通过保护、改善环境,打造绿色渭南。《纲要》提出要以创建低碳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节能建筑、低碳小区示范工程,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建设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等生态区和山水绿色走廊,战略推进韩城、潼关等县市及蒲白、澄合等矿区资源型经济转型。特别要通过调水、节水、涵养水、回用水,用好水资源;通过清理空闲用地、开发废弃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储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发展节水、节地产业。同时要切实抓好金、钼、石、煤及天然林、经济林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八是推进自主创新和全民创业。《纲要》重点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两个创新要素,提出科技兴市、人才强市两大工程,统筹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强建设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强化人才服务发展的保障力。特别把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和激活潜在动力的重要举措,提出从环境、教育、培训、财税、金融等政策层面,鼓励社会各阶层自主创业,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域外人员来渭创业,建设创业型城市。
      九是扩大改革开放。坚持把深化重点改革作为动力,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途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产业。《纲要》提出要在行政管理、农村资源、财税金融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按照领域最大放开、政策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的改制重组,投向基础产业、公共设施、旅游开发、金融信贷、保障性住房、公益性事业等项目,全面激活非公有制经济。以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引进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来渭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专业服务机构等,与发达地区联建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积极推进空港物流,提升经济外向度。
      六、关于保障措施
      《纲要》结合渭南实际,从执政能力、投资环境、发展动力、投融资、土地保障及规划实施等六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解放、两个抓”,即解放思想、抓投资、抓落实。把解放思想的先导性、重要性放在首位。六项措施有四个与投资有关,点明了投资与发展环境、投资与消费、投资与融资、投资与土地的关系,突出强调抓项目、抓招商、抓投资仍是“十二五”时期的重中之重。同时指出要强化规划的指导性、约束力,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完善规划落实机制,确保规划依法顺利实施。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决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新推进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呈现出“增势强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2亿元,增长15%,完成年预期770亿元的1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8.94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完成394.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完成277.93亿元,增长1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增长45.7%,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6.65亿元,增长32.7%。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91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占年预算33.29亿元的102.1%,增长20.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占年计划226亿元的102.5%,增长18.6%。
      ——进出口总额完成1.69亿美元,增长47.1%,其中出口1.01亿美元,增长1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99.6%,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04.1%,增长2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万人,较年计划6万人目标多出1.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低于年计划4%目标0.79个百分点。
      ——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超额完成年计划4.8%的目标任务。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4%。
      (一)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努力在项目建设上谋创新、求突破,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5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1%。渭-蒲高速、连霍高速渭潼段改扩建、富平实丰200万吨水泥、韩城裕隆100万吨焦化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或建成投用,西包、大西、西南铁路正在抓紧建设。170个前期项目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20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从发改渠道共争取到位中省各类项目投资达22.1亿元,吸引了金融信贷向重点项目大量注入,激发了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全年招商引资新签约合同项目368个,到位资金达230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5%。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继续发挥了主导拉动作用。
      (二)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和支柱企业发展,龙钢集团跻身全国500强,金钼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渭南中联重科挖掘机整装下线,拓日太阳能、安信电子、舜天锂电池等新能源项目投产运营。坚持“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修编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3个工业园区当年投资60亿元,新增入园企业200户。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基础环境加快建设。紫兆环保、永泰LED光电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富平陕汽物流园汽车制造项目破土动工,富平苏陕产业园规划也在抓紧编制,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创了“飞地经济”的新模式。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强化64户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4. 5 %和4.7%。大力推进“关小上大”工程,淘汰水泥、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436万吨,韩城阳山庄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陕焦集团95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5.17亿元,同比增长23.1%,在GDP中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264.2万吨,增产19.2万吨,增长7.8%。水果总面积达到221.4万亩,总产254万吨。蒲城成为全国酥梨标准园创建县,渭北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基本建成,大荔黄花菜、华县大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41个,2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项目落户大荔。扎实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277户企业对口帮扶367个低收入村联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富平东亚、韩城浦发村镇银行开业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6家。农村饮水项目建成井座塔池等工程327处,46.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1平方公里。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建成户用沼气池2.46万口,完成造林面积41.58万亩,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商贸旅游稳中见旺。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扩内需政策,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4万台(件),销售额12亿元,发放财政补贴1.96亿元。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持续活跃,农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渭南陆路货运口岸已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渭南海关及渭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在积极申报之中,现代物流和陆港经济正在孕育勃发。渭南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和2010陕西渭南卤阳湖国际通用航空节圆满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启动五省八市 “一证游”活动,成立“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华山创建5A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渭华起义纪念馆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少华山森林公园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31.4%。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深入推进“一城四创”和“市县联创”活动,优化中心城市,美化县城和重点镇。渭南中心城市通过省级园林城市技术评估和初步验收,新修城市建设总规已经省级评审。全年共完成投资58.3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18个,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41平方公里。信达体育广场、310国道绕城改线、渭南客运中心站建成投运。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前进路北段、三贤路等多条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渭南国际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中心市区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拆迁和“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抓紧实施。西禹高速绿化全面启动,渭河近堤绿化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中心区新增绿地面积55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7%。全市10个县城、102个重点镇完成规划修编,31项关中百镇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全年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处理场,新增日处理10.5万吨污水和850吨垃圾能力,城镇设施功能明显改善,承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0%。
      (六)民生事业和谐推进。全年十大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类完成21.3亿元,政策补助类完成26.9亿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46所149.8万平米,“蛋奶工程”在公办寄宿制学校全面实施。市中心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综合门诊楼主体建成,新建成华阴、富平等5个县级医院和2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教育园工程进展顺利,陕铁院、西北新世纪和扶贫学院入区建设。为37.2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3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韩城、华县试点推开。新开工建设廉租房43万平方米,8600户低收入家庭将会得到安居。研究制定了农民进城五方面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当年有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通过省级验收,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8万人次。公安、信访等平安渭南建设和谐推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繁重。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弱,人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五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项目策划和建设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快,投资和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居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兼顾基础和可能条件,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力争达到96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40%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增长1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
      ——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增长20.6%。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6%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3亿美元,增长3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万元GDP能耗下降3.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成立工作组包联跟踪推进,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等建设条件,采取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月度协调推进、季度新闻发布、半年督察观摩、年终考核奖励等行之有效措施,促使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10个,年度投资788亿元。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建设,全面开工榆商高速罗敷-韦庄段,积极衔接建设渭南-玉山高速公路项目,继续建设沿黄公路、开工建设108国道渭南-大荔段改扩建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抽黄供水工程。加大“气化渭南”工程实施力度,建成韩城-渭南煤层气管道工程。在产业项目方面,继续抓好龙钢集团煤-电-焦油及炼钢一体化、渭化集团“双醋”联产、蒲城70万吨烯烃、合阳300万吨煤炭开发、韩城500万吨焦化等项目建设,力促富平苏陕工业园提早开工。在社会事业项目方面,完成市职教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和中心医院迁建项目。抓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渭南国家救灾储备库、市县殡仪馆改造、华县金堆灾后重建等项目。
      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和前期推进工作。继续坚持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工作目标责任制,高标准、高起点谋划项目,按照“有中做强、无中生有”的理念,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物流服务等领域,超前策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着力策划一批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项目,重点抓好航空物流中心、中石化1000万吨炼油厂迁建、体验式红色旅游产业园、南山支流整治和平原水库建设等一批大项目策划工作。切实加大市级重点前期项目推进力度,完善建设手续,争取有一批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其他项目完成前期推进任务。
      三是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到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中央企业、上市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总部上门招商,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招商项目合同引资到位资金达到300亿元。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争取更多民间资金进入。加强银企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大跑省赴京力度,力争使更多项目进入中省计划,全年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增长20%以上。
      (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使用,全面完成年度48亿元投资任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蛋奶工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施高中进城工程,加快渭南职教园区建设,规范民办教育机构,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医疗卫生等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基本药物制度,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试点,继续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报销范围和比例,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城乡公共健身场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完善8个县市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落实中省改善民生政策措施,发挥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方米,落实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县乡干部、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万人。努力稳定价格水平,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抓好市场供应、煤电油运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带来的影响,增加低收入群众、离退休职工及相关群体的生活补贴。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增强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坚持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业主导、多业配套”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和项目布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力争2011年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面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和创新,积极实施卤阳湖调配供水工程,尽快引进一批航空物流项目和企业入驻卤阳湖,实现通航产业招商新突破。
      二是狠抓骨干企业扩能升级。围绕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协作配套,延长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电配套等产业链条,扩大产能规模。支持龙钢、金钼、渭化、陕化等企业集团加大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年内龙钢集团产值突破400亿、金钼集团突破150亿元、渭化和陕化突破100亿元。重点抓好合阳西卓子、山阳等煤田开发,使全市煤炭生产能力提升到2000万吨以上。切实推进渭化双醋联产、陕化节能减排、陕港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华县10万吨丁二醇、中联重科、雨润集团、舜天能源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创建省级低碳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韩城循环经济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经开区、卤阳湖低碳示范区试点。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促进节能项目实施,全面推进紫兆垃圾分类处理设备项目建设,形成年生产垃圾环保设备50台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继续扩大奶畜、果蔬生产,以建设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潼关生猪,大荔、蒲城秦川牛等畜牧产业重点县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华阴农垦区建设,做大做强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的百万亩优质粮果、绿色瓜菜基地。
      二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乡镇。采取财政贴息、信贷等方式,引导支持雨润集团、安德利果品、陕富面业、兴隆乳业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产、加、销联盟,推行农业标准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开发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三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增收水平。继续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解决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切实抓好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搞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加快实施黄河滩区、临渭和二华夹槽群众外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千村千企扶助行动”。
      (五)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建设。
      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一城五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境模范城市、低碳城市)活动,加大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完成城市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西岳中段、西南京路中段拆迁改造,新建改建17条城市道路,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规划渭河景观建设工程,实施渭河近堤、310国道、渭清路两侧、滨河大道、西潼高速、老城区景观绿化工程,构筑南源绿色屏障。抓好国际商务中心、城市综合体、商业圈拓展、老货运站片区改造等项目,加快凤凰国际酒店、鸿基大厦、五星级酒店建设进度。进一步配套完善电网、供热、供气、给排水改造等市政工程及主题公园、休闲广场。年内中心城市建设工程实施157项,计划投资完成110亿元左右。
      二是全面加强县城及小城镇建设。以韩城、华阴、富平、蒲城为重点,扩大县城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加大县城创卫力度,力争县城全部实现省级卫生城市。继续抓好一批人口规模在3-5万人的重点镇建设,配套建设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商住小区。实施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工程,重点推动富平、华县、韩城等县市有选择地确定一批试点村镇,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试点。
      三是落实好城乡统筹配套政策。启动编制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落户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经适房购买等切身利益问题,全年推动农民进城达到20万人。
      (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华山“5A”景区创建成功为契机,做大做强华山旅游集团,加快华山文化创意园、华山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建设,加大“华山论剑”品牌策划宣传力度,将华山建成我市旅游的龙头和精品。实施白水仓颉庙、韩城梁带村古墓、党家村民居、大荔沙苑旅游等开发建设,形成市域间、县域间旅游精品线路。办好第三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抓好旅游营销和服务工作,丰富旅游内容,扩大旅游消费。借助西安世园会平台,举办多项营销主题和宣传活动,加大旅游促销推介,与组委会签订旅游协议,推出分流世园会游客的联动计划并列入世园旅游专线,力争承接世园旅游人数200万人,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600万人,旅游文化总收入达到130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加大投入,加快谋划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县皮影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重点抓好渭南鸿基世业文化园、富平汉唐石刻艺术文化产业园和渭南文化艺术中心、文豪国际中心、电影传媒大厦、渭南报业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文化改制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促进城乡消费快速增长。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汽车、住房、养老、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文化消费,增加教育、文化娱乐、影视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消费。切实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加快农村流通设施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和农机具下乡规模,改扩建18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建设核桃、棉花、苹果、精细化工等一批产学研服务平台,积极申报组建3-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昌盛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策划和组建渭南华山银行,重点引进1-2家大型商业银行来渭布点分设机构。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而努力奋斗!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11年计划草案。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对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2亿元,增长15%,完成年预期目标770亿元的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增长45.7%,增幅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增长2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1.8亿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四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项目策划和建设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快,投资和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2011年计划目标积极可行
      2011年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达到9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40%以上。财政总收入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亿元,增长20.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6%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分析了我市2010年经济运行状况和2011年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和积极因素,认为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符合市委“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总要求,符合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积极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大会批准渭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计划草案。
      三、对实现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
      (一)调结构、转方式,突出抓好投资计划落实。今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要超过1000亿元。要紧紧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在保增长中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握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重点项目抓大,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文化旅游做精,现代农业做强,城镇建设做特。
      (二)优环境、亲客商,着力促进骨干产业升级。企业产销两旺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各级政府一定要真诚服务企业,坚持排除干扰。尤其要重视加大和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方针对我市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环保节能、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聚集效应,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促使我市产业水平和实力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不断提升。
      (三) 重“三农”,抓增收,稳步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切实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创业培训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重民生、促和谐,推进平安渭南建设。要扎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民生工程的全面实施;认真落实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落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解决困难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安全信访稳定的相关规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主动化解矛盾冲突,营造群众安居乐业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繁荣的新渭南。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市级财政预算。

 
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南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财政部门乘势而上,奋力拼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重点支出有效保障,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更加规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9,163万元,增长14.51%。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0,047万元,占预算332,900万元的102.15%,较上年增长20.39%。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382万元,占预算97,000万元的106.58%,较上年增长23.35%。
      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66,532万元,占预算的90.15%,增长19.58%,其中:增值税15,444万元,占预算的76.46%,增长8.34%;营业税23,539万元,占预算的110.51%,增长48.86%;企业所得税4,170万元,占预算的61.32%,下降22.39%,主要是渭化集团企业汇兑损益免征企业所得税减收较多;个人所得税1,353万元,占预算的75.59%,下降3.3%,主要是停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减收。非税收入36,850万元,占预算的158.84%,增长30.80%。其中:专项收入13,688万元,占预算的132.53%,下降27.76%,主要是省返还“两权价款”收入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7,242万元,占预算的142%,增长47.77%,主要是开征水土流失补偿费收入增加较多。
      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543,219万元,较上年增长32.42%。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240,358万元,增长25.01%。
      市级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31,495万元,增长5.25%;公共安全22,289万元,增长39.09%;教育18,380万元,增长7.89%;社会保障和就业24,771万元,增长26.14%;医疗卫生10,314万元,增长25.42%;城乡社区事务37,990万元,增长56.05%;农林水事务31,189万元,增长114.02%,主要是上级水利工程建设专款增加较多;交通运输16,730万元,下降2.70%,主要是上级车购税安排专项支出较上年减少。
      (二)2010年财政主要工作
      1、多措并举抓增收,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各级财税部门围绕组织收入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坚持月分析讲评考核,完善税务经费保障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了组织收入合力;实行领导包联抓收入,逐县衔接沟通,逐县明确目标,逐级夯实任务,逐项落实收入来源,督促收入进度;强化税源监控,监测重点税源变化,推进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一体化,建立煤炭电子监控系统,堵塞收入漏洞;加强收入征管,开展重点行业纳税评估,加大收入督查和税务稽查力度,特别是加大非税收入及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征管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收入质量逐步改善,税收收入增幅高于上年2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比重较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收入上亿元县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11个。
      2、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市级将年初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和超收财力的近三分之二用于支持经济发展。围绕加快城镇化,财政投入4亿多元,支持中心城市道路、绿化亮化、供水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垃圾污水设施、污水管网建设,市级垃圾填埋厂投入使用,全市所有县市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运行。围绕项目建设,筹措资金2.3亿元,支持招商引资和项目策划、包装以及体育中心、中心医院等市级重点项目实施,全市36个在建和52个投产运营财源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安排资金1.36亿元,支持了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物流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焦化、水泥、电力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实施。围绕企业发展,拨付贴息资金2,340万元,撬动各类金融资金16亿元,缓解了52户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问题;争取中小企业改制发展资金2.3亿元,支持了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和技术升级等,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围绕扩大消费,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汽车、家电下乡品种,扩大补贴范围,兑付家电下乡等补贴资金1.96亿元,拉动消费15.7亿元。
      3、突出重点保民生,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支持民生工程“扩面、提标”,财政投入资金42.5亿元,较上年增长32%,其中“扩面、提标”项目增加支出5.5亿元,占民生新增支出的一半以上。教育方面,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初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了100元;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贫困生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60余万名中小学生和4万多名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到各类补助,29万多中小学生受惠“蛋奶工程”;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就业再就业方面,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3.6万人,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农民创业示范园区面积达到6000亩,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1.5万人;累计发放小额贷款5.4亿元,直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1.4万人,带动就业3.5万人。医疗卫生改革方面,完成了28项新医改工作。新合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40元;药品“三统一”补助政策落实到位,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药品销售实现了“零差价”;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6%,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85%,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96%;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了3221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和“两癌”检查、贫困患者白内障复明、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和妇科疾病治疗等工作。社会保障方面,城市低保人均月标准提高100元,农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人均月标准提高65-85元,五保户供养最低限定保障人均年标准提高1100元;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资金及时足额发放,37.2万城乡居民享受到低保政策;支持建成中心敬老院10所;韩城、华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4%,60岁以上老人全部领到养老金;支持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文化方面,支持了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2675个村、26个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建设,丰富了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4、完善政策惠“三农”,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善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突出扶持重点,“三农”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0年,全市共投入“三农”资金90.3亿元,较上年增长35.7%。突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增灌溉面积19.8万亩;支持发展农村沼气,新建农村沼气池2.46万口;支持安全饮水建设,解决了4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了南塬绿化二期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开展资金整合,集中财力支持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工程建设,推动了苹果产业发展和升级;运用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的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形成了多渠道的支农投入机制,扶持了300多个畜牧养殖场建设。突出支持农民增收。积极落实设施蔬菜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建设蔬菜大棚6万亩,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600元左右;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24项惠农补贴项目兑付19.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工作顺利推进,蒲城县成立了全市首家惠农补贴兑付中心。
      5、抢抓机遇争资金,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及时捕捉信息,多方汇报困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争取上级支持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省对我市的各类补助资金达到109亿元,较上年增长34.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以上,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1亿元。争取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增量2.46亿元,占全省增量的七分之一;争取激励性补助资金2.57亿元,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增强了市县财政实力,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在全省地方政府债券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8亿元,较上年增加5,787万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证。
      6、深化改革强管理,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全面实行综合财政预算,规范项目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不断细化,预算约束力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步伐加快,实现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启动了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了制度,规范了程序,摸清了底子。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开展,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性债务监管得到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政府采购、非税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回顾“十一五”,我市财政改革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取得了新的成绩。过去的五年,是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先后跨越了10亿、20亿、30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3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五年来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30.43%,高于“十五”时期20个百分点,是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过亿元的县市由2005年的2个增加到2010年的11个。财政支出先后突破了50亿、100亿、150亿元大关,累计完成4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9.3%,高于“十五”时期23个百分点。过去的五年,是财政困难有效缓解,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各类转移支付322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86亿元,2010年补助数额是2005年的6倍,人均财力由2005的1.4万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3.8万元,市县财政困难状况明显改观;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36亿元,2010年补助数额是2005年的37倍,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去的五年,是财政职能有效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的五年。“十一五”期间,面对金融危机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主动发挥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支出累计28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三农”支出累计26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8倍,惠农补贴资金增长了10倍,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农村。过去的五年,是财政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五年。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观念不断强化,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转变,财政运行机制更加科学,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等财政改革全面深化,资金整合、投资评审、债务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财政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收入稳定增长基础还比较弱。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对财政贡献偏低;财源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能够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型企业;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接近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二是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还不够强。“吃饭型”财政特征仍十分明显,财政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县级公务员津补贴标准仍偏低;由于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刚性支出增长较快,支出需求与财力可能存在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三是市级财政调控能力不足。市级财力增长缓慢,占全市财力的比重偏低,且逐年下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和引导力弱。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以及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渭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机遇来看,“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奠定了基础,区位优势带来的政策机遇将进一步凸显;国家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为我市资源深度开发和转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资源优势对经济财政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我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整合市域资源,全方位开展跨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项目建设对财政的拉动能力将进一步显现;随着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财税体制机制的日趋完善,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自觉性的不断增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从挑战来看,“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兑现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对财政收入增收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将增加财政支出,财政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根据《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我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质量明显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十二五”末,分别迈上200亿元和100亿元台阶,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6倍和1.9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财政支出实现新跨越,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全市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380亿元以上,较“十一五”末增长1.5倍;“三农”、民生、教育、社保等重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
      ——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理财水平明显提高。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财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得到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和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 
      “十二五”时期,是渭南赶超发展、提速进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财政改革发展、推进“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持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持续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更加注重财政绩效,持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市委对2011年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点,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努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园区、城区、景区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全市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今年经济形势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88亿元,较上年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41亿元,较上年增长20.57%。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各类补助收入775,182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27,923万元,全市总财力1,157,259万元,较上年增长23.97%。全市支出预算对可用财力全部做了安排。
      2、市级财政预算安排。
      2011年,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25,600万元,较上年增长21.49%。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税收收入86,9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61%,其中:增值税19,900万元,增长28.85%;营业税31,600万元,增长34.25%;企业所得税5,200万元,增长24.70%;个人所得税1,700万元,增长25.65%。非税收入38,700万元,增长5.02%,其中:专项收入8,800万元,下降35.71%,主要是省返还“两权价款”等收入较上年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6,600万元,增长129.22%,主要是按照中省规定,从2011年起,除教育外所有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增加收入较多,但这些收入基本上列收列支,不形成新增财力。
      2011年,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600万元,加上上级对我市的各项补助446,028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47,696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35,044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63,288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0,649万元和市对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及各类补助375,473万元后,市级总财力为185,506万元,较上年增长21.74%。同口径比较(剔除上级提前告知市级专款12,594万元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10,000万元),2011年市级可安排财力比2010年年初预算增加了10,537万元。
      市级年初预算新增支出中,用于民生的资金共计8,535万元,占新增财力的81%。同时,为了贯彻积极财政政策,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11年市级共安排专项经费4.9亿元,其中: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资金14,000万元;农业发展资金4,898万元;保障性住房和城镇化建设资金8,453万元;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资金4,914万元;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7,608万元;政法、基层政权建设等资金9,127万元。
      根据以上预算安排原则和重点,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对当年可用财力185,506万元全部做了安排。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30,144万元,增长13.97%;公共安全19,680万元,增长19.85%;教育17,015万元,增长24.06%;科学技术1,056万元,增长20%;社会保障和就业23,650万元,增长28.20%;医疗卫生8,163万元,增长27.53%;环境保护12,680万元,增长17.61%;农林水事务21,220万元,增长26.05%;交通运输12,986万元,增长20.54%。
      三、2011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按照中省市对财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完成收入任务。建立健全财税部门联席、经济部门信息沟通、税务经费保障和组织收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加强税源调查和中长期税源培植,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分析重点税源发展情况,把握经济财政运行的关联性,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改进征管方式,加快财税库银联网建设,建立社会化综合治税平台,强力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一体化征管,优化提升黄金、煤炭等行业税源监控系统,提高征管效率。积极开展税务稽查,加强重点税源纳税评估,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增加税收收入,提高税收收入比重。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将资产处置、出租出借、股权转让等政府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二)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规模效益,用足用活政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做好“园区、城区、景区”三篇文章,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对财政的贡献。一是支持加快园区发展。完善重点园区发展的财政体制及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支持力度,逐步把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县域工业园区建成产业聚集区。二是支持加快城区发展。大力支持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推进创卫、创模、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低碳城市创建活动;支持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三是支持加快景区发展。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大旅游综合开发支持力度,打造以华山景区为龙头的秦东特色旅游品牌,推进县级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四是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产业资金,创新支持方式,大力支持煤及煤化工等优势产业,通用航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五是支持加快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规模以上企业,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培育个体工商户,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落实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
      (三)切实保障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贫困生助学金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生活设施改造项目实施。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药品“三统一”资金补偿机制;支持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补助等社会保障“提标”工作;不断提高参保率,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三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对曾正式受聘的乡镇“农村八大员”发放养老补助。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四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支持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提高城乡社区文化服务水平。
      (四)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切实做好强农惠农各项工作,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运用以奖代补、贴息等手段,将财政资金与其他渠道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支农投入机制。一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改造、农业灌溉设施、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争取并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设施蔬菜、奶畜养殖、苹果产业等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支持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面落实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各项财税政策,做好农民进城落户后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资金保障工作。四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推进“一折通”改革,完善补贴资金发放系统,确保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兑现。
      (五)抢抓一切机遇,大力争取上级支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加强与上级沟通,捕捉信息,把握政策,突出重点,争取上级支持。大力争取政策,加强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政策研究,认真做好有关数据测算,争取在财税政策调整中为我市赢得更多利益。大力争取项目,抓住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以及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等历史机遇,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储备、策划和对接,争取更多大项目落户渭南。大力争取资金,多方汇报我市财政困难,保持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转移支付继续大幅度增长。
      (六)加强“两基”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做细、做准、做全预算,开展市级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强化部门预算主体责任,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范围,动态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支付过程。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加快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构建财政一体化管理平台,促进财政业务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推进教育、农业等项目整合、板块整合,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事前投资评审、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的财政监督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任务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财政工作的良好开局,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
审查结果报告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11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对全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9,163万元,增长14.51%。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0,047万元,占预算332,900 万元的102.15%,较上年增长20.39%。其中: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382万元,占预算97,000万元的106.58%,较上年增长23.3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543,219万元,较上年增长32.42%,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240,358万元,增长25.01%。全市和市级预算均实现了收支平衡。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真分析了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状况,认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全市财政收入连续五年高位增长, 年均增长达到30.43%,比“十五”时期高20个百分点,是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财政支出是“十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9.3%,比“十五” 时期高23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双双再上新台阶。支出保证了机关的正常运转、十大民生工程、“三农”工作和各项重点支出的需求。财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比重明显偏低,缺乏能够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型企业,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由于受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税收收入大幅减少,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偏低;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刚性支出增长较快,支出需求与财力可能存在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政府债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积极可行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88亿元,较上年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1亿元,较上年增长20.57%,加上上级各类补助收入775,182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27,923万元,全市总财力为1,157,259万元,较上年增长23.97%。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25,600万元,较上年增长21.49%,加上上级各项财力补助446,028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0,649万元和市对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及各类补助375,473万元,市级总财力为185,506万元,较上年增长21.74%。支出预算安排的具体科目是:一般公共服务30,144万元,增长13.97%;公共安全19,680万元,增长19.85%;教育17,015万元,增长24.06%;科学技术1,056万元,增长20%;社会保障和就业23,650万元,增长28.20%;医疗卫生8,163万元,增长27.53%;环境保护12,680万元,增长17.61%;农林水事务21,220万元,增长26.05%;交通运输12,986万元,增长20.54%。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真审查了全市及市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增长速度,认为2011年预算草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省经济工作会精神及市委的总体要求。收入安排充分考虑了当年增收的有利条件和减收的不利因素。在连续五年高位增长和2010年高基数的平台上,确定17.5%的增速,是稳妥可行的。市级支出安排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支出安排向民生项目、“三农”和水利、环保倾斜的特点,符合实际,客观可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大会批准渭南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三、对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的建议
      (一)强化收入征管,确保收入计划完成。要充分认识各项减税因素对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的不利影响,自始至终紧紧围绕征管这个主题,改进征管方式,加快财税库银联网建设,财税、审计、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征管,加强稽查,科学管理,确保税收足额入库,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
      (二)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支持和谐渭南建设。要全面落实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实行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发展。要支持加快园区、城区、景区发展。促进消费结构调整,扶持非公经济发展,支持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努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工程和惠农资金的需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和谐渭南建设。
      (三)把握政策,加强沟通,多方争取上级支持。要加强政策研究并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机遇,多层次,多渠道,有重点的大力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促进我市财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监督管理。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开展市级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强化部门预算主体责任,要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要做好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重大业务调整,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出国(境)、车辆购置及公务接待费用等支出,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事前投资评审、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的财政监督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建立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雷孟斌主任受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 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围绕中心,服从大局,科学决策,依法监督,规范履职,服务人民”的工作思路,始终突出“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机关建设”的工作重点,积极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勤廉”的工作宗旨,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一五”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要在市委的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更加注重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为推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上台阶做出新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24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雷孟斌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常委会的主要工作,请予审议。
      2010年,是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常委会按照“围绕中心,服从大局,科学决策,依法监督,规范履职,服务人民”的工作思路,始终突出“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机关建设”的工作重点,积极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勤廉”的工作宗旨,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一五”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审议重大事项,全力推动科学发展
      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是渭南面临的紧迫问题。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组成后,坚持抓第一要务的思想不动摇,紧紧围绕渭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先后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9项,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相关决议和决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全市大局搞审议,促进计划预算良好执行。常委会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依照法律规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保投资促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民生促消费、抓收入控支出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了计划、预算的良好执行;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财政决算、审计工作以及财政超收财力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在批准2009年市级财政决算的同时,批准追加2010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29944万元,加大了财政对民生和“三农”事业的投入;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等情况报告,提出要突出科学发展、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和富民强市,使规划有利于渭南加快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等建议。市政府积极落实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去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我市“十一五”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实现。
      (二)紧扣中心工作搞审议,促进全市经济加快发展。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针对项目进展不快、协调服务不够、投资环境不优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督查协调、提高服务效能、强力推进进展缓慢和未开工项目的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建议,采取召开重点项目推进会、印发项目督办函、制作投资环境暗访专题片等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了项目年度任务的全面完成。新型工业化是加快渭南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委会对全市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改革收尾阶段的工作,努力为企业重组后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去年,全市21户下划企业和12户市属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已经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一城四创”是加快渭南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加大创模宣传力度,细化创模目标任务,深入开展督查考核,促进创模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开通了创模网页,举办了创模知识竞赛,实施了创模阶段考核。去年渭南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提前超额实现了年度290天的目标;渭河水质持续好转,主要污染指标全部达标。常委会对中心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就创建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等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去年我市顺利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技术评估验收。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是渭南发展的一大任务。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打造渭南旅游整体形象、做大做强渭南文化产业的建议。去年,我市华山景区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广电系统新组建了演艺、电视传媒等八个公司,文化体制改革得到有效推进。
      (三)突出以人为本搞审议,促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常委会把民生改善问题作为履行职责的一项重点,无论是制定监督工作计划,还是开展各项履职活动,都注意从民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提出建议。去年,常委会先后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农村安全饮水、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并把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到民生的高度进行了重点审议。针对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多、工程建设难度大、饮水设施建设水平低等问题,提出要制定规划,建管并重,力争全市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在“十二五”内全面解决;针对群众体育活动体系不健全、管理辅导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要加强对群众体育协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狠抓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实现人人重视、个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全民健身目标;针对冬季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形势,提出要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强化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得到落实。常委会在听取审议财政超收财力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时,要求将财政超收资金多向民生倾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先后组织的两次代表集中视察中,明确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专题进行重点关注;在多次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先后就重视解决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渭南市区群众文体活动场所数量少、档次低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先后围绕群众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扶贫开发、食品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一些问题的解决。
      在搞好专项工作报告审议的同时,常委会积极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对包联的龙门500万吨焦化、韩城煤层气开发、临渭区台湾大润发超市等18个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坚持定期深入现场,协调有关问题,主任会议专题研究项目进展情况,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常委会还先后就环保产业、循环经济、重金属污染、地方政府债务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为必赢体育常委会更好地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推进我市经济相关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加大监督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法治建设
      常委会坚持从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出发,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代表评议、信访督办等方式,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
      (一)精心组织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有效实施。为了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常委会组织开展了节约能源法、节约能源条例和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提出了坚持低碳绿色环保理念,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建议。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落实,加大重点企业和领域节能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1200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常委会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提出要全面统筹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去年我市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了促进土地国策的有效执行,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提出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用地政策各类项目用地的报、批、征、供工作以及节约用地等建议,引起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全市老年事业的发展,常委会组织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敬老养老基础设施,切实解决活动场地不足、设施陈旧老化、养老机构床位偏少问题,真正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良好的环境。常委会还连续第十五年开展了环保执法检查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渭南环保世纪行”活动,督促有关方面加强了对渭河污染、秦岭北麓的综合整治力度,收到了较好效果;配合全国和必赢体育常委会开展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就监察法、预算法、自然遗产保护法及陕西省企业和个人信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食品加工小作坊和流动摊贩管理办法等十多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改事宜进行了意见征询。
      (二)重视搞好司法监督,积极促进司法公正。常委会把促进司法公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听取审议了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监所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检查了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提出了抓好学习教育、规范执法环节、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派驻检察机构队伍建设、促进监所管理安全稳定等建议。市公安局和检察院对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非常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全市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执法规范化建设三年规划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等,使公安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了支持提高法院的审判工作水平,常委会选择陕西世通置业有限公司上诉潼关县财政局农业税管理所税务行政征收一案,首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了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庭审活动的旁听工作,此举对于促进法院的公开审判工作和公正司法起到了积极作用。常委会还坚持对审判、检察和公安机关错案责任追究制推行情况开展检查监督,去年全市政法系统共查处违法案件30件,处理相关责任人38人,进一步纯洁了法检“两院”和公安机关干警队伍,促进了执法状况的改善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开展执法评议,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组织人大代表对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及法院、检察院优化投资环境工作进行评议,是我市人大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新一届常委会坚持开展评议活动,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组织100多名省、市人大代表,对市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11个部门的优化投资环境工作进行了评议。评议期间,被评议部门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纠;常委会通过在渭南日报刊登被评议部门的自查自纠材料、组织视察、开设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了各方面对被评议部门的意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测评大会,对被评议部门进行了测评和授牌表彰,并在市级各新闻媒体公布了测评结果。评议活动共向被评议部门反馈代表意见40多条,各部门据此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整改,有力促进了自身工作。
      (四)加大信访监督力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常委会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法律监督的重要渠道,严格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信访办法,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及时分析信访形势,明确信访办理责任,加大信访督办力度,信访办理质量和群众满意率在往年基础上明显提高。全年共接待和受理来信来访818件1029人次,其中:办理网上信访9件,督办领导批示要结果的重要案件15件、涉法涉诉案件17件,大部分已经办结。通过办理信访,既维护了来访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为常委会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督和准确行使任免权提供了依据。
      三、依法做好任免工作,努力提供组织保证
      常委会坚持把依法任免干部和党管干部原则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慎重地行使人事任免权。去年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人(次),其中在新一届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命了33名市政府组成人员,圆满完成了市政府的换届工作,为全市的整体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任免工作中,常委会继续坚持了任命前根据提名人的档案材料和人大信访工作渠道反映的情况,认真对拟任人选进行初审,组织拟任人选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并做供职发言;坚持任命后现场向被任命人员颁发任命书,并派员会同组织部门一起到被任命人员任职单位宣布任职决定。这些做法,增强了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提高被任命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重视搞好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常委会把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作为履行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代表服务保障、代表活动组织、议案建议办理等工作,促进了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努力创造条件,支持代表履行职务。坚持定期为代表寄发《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公报》,在“渭南人大”等网站设立人大工作公告栏,让代表充分了解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情况;举办了本届人大首期代表培训班,共有100多名市人大代表参加了培训,提高了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常委会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代表工作,向全体市人大代表开通了“人大动态”手机短信,及时将常委会的重要工作情况发送代表,增强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监督和了解;在全体市人大代表中开展了“优秀人大代表”推选活动,激发了广大代表的履职热情和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二)活跃代表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常委会重视改进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等工作,突出活动重点,扩大参与规模,增强工作实效,先后组织市人大代表和在渭必赢体育代表开展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等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活动,形成了一批针对性较强的调研报告,为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奠定了基础,许多意见、建议被有关方面所采纳。重视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坚持实行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积极联系和协调有关方面的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和我市的一些重大活动,全年共有12名市人大代表列席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有330多人次的省、市人大代表参加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优化投资环境评议活动,有590多人次参加了省政府领导调研座谈、省委巡视组座谈、干部考核座谈等活动,还有不少代表担任了一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员,代表履职的途径更加多样、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不断强化措施,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常委会始终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将代表提出的建议交由“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办理,就建议办理的时限和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坚持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重点代表建议制度,围绕14件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建议,常委会各领导带领提出建议的代表,分头深入实地,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协调督办等形式,对办理工作提出明确的时限和要求,促进了建议的顺利办结。常委会还先后两次听取了承办单位关于办理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对一些办理质量不高、答复不认真的建议,责成有关方面重新办理答复。通过一系列措施,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显著提高,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123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已全部办理完毕,并将结果答复了代表。
      五、坚持抓好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履职能力
      常委会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作为基本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201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被评为优秀等次。一是抓思想建设,提升能力素质。在坚持已有的政治学习和“议事先学法”制度的基础上,把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作为一项制度,先后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了“贯彻落实监督法”、“搞好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专题知识讲座;同时,坚持派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考察和研讨活动,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学理论、学法律、学业务,了解新形势、掌握新知识、拓宽新思路,使大家的科学发展理念、党的领导意识、依法履职素质和议事决策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二是抓作风建设,增强工作效能。注重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坚持按照“先调查,后审议”的思路开展履职活动;为了切实明晰思路、搞好本届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到11个县(市、区),对县级人大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以调研摸实情、理思路,为顺利实现新一届常委会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基础。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和依法办事的原则,不断改进会议组织方式,科学安排审议议题,有效提高了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和决策水平;继续在常委会机关推行了以月工作要点报送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重点的目标化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机关”、包村帮扶和招商引资等活动,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抓组织建设,激发机关活力。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使常委会工作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常委会机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廉洁从政教育和一系列文娱活动,增强了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抓文明建设,树立优良形象。大力实施环境改善和基础建设工作,常委会机关的办公环境、生活条件、文化氛围和对外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重视加强人大宣传工作,在继续办好《人大工作通讯》、《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公报》和渭南人大网站的同时,新创办了《人大动态》和《渭南人大年刊》,使常委会和机关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不断加强与全国和必赢体育常委会、外地市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交流与联系,配合全国和必赢体育常委会来渭开展有关活动20余次,圆满完成了陈至立副委员长、必赢体育常委会老领导的来渭接待任务,成功举办了全省十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联席会;派员参加了全国二十城市、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秦晋豫“金三角”等人大工作研讨会,学习了外地市人大工作的好经验;坚持与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开展。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如何按照监督法的要求提高监督实效仍是常委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事后监督、跟踪监督的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组织代表在闭会期间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其途径与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建设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要努力把握好“五个第一”,即: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和维护市委领导这个核心,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与市委富民强市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把支持和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在思想认识上强化,在工作安排上保证,在监督效果上体现;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大事,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必须把增强监督实效作为第一重点,把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相结合,综合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在支持中体现监督,在监督中促进发展;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第一保障,着力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为民服务的能力、真抓实干的能力,做到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各位代表,常委会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全市人民、“一府两院”、各级人大以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我谨代表市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人大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渭南市委的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从大局,科学决策,依法监督,规范履职,服务人民”的工作思路,突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更加注重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上台阶做出新贡献。
——围绕大局发挥职能。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个上台阶”的总体目标,把人大履职的重点集中到市委的中心工作上来,把人大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全市加快发展的大局上来,全力支持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水利改革和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重大问题,认真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积极开展执法检查;继续围绕优化投资环境,评议市级国家机关和中、省双管单位的工作;坚持从为全市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出发,积极慎重地行使人事任免权。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努力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成国家意志、转变成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
      ——突出民生强化监督。人大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切实致力于改善民生。突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的问题,继续关注市上确定的民生工程,重点围绕稳控物价、食品安全、农村社保、群众看病就医、子女上学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问题予以关注,促进民生的改善,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积极促进司法公正。在认真听取和审议法检“两院”工作报告的同时,加强对司法机关的日常监督。继续推行和完善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工作机制,促进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重视抓好对违法办案行为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工作,督促司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检查案件办理情况的长效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增强追究效果。注重分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突出典型案件,实施重点监督,着力保障司法公正。
      ——切实发挥代表作用。首先要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及时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常委会的工作动态,通过信息、公报、网站等形式,提高广大代表对人大工作的知晓率。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认真搞好代表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积极组织代表参与市上组织的调研、视察、评议、征询意见等活动。抓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继续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代表建议制度,提高办理质量。继续举办市人大代表培训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以“争做履职模范、争当优秀代表”为主题,继续开展优秀市人大代表推选活动,努力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为目标,以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全面加强常委会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和文明建设。坚持定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制度,增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和工作考核机制,营造机关选优用能、干事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加强对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情况,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和透明度。采取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相互配合、与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的办法,改进和加强执法检查,切实提高执法检查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加强同县(市、区)基层人大和外地市人大常委会的联系,通过培训班、交流会、研讨会,增进学习交流,提高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展望“十二五”,美好蓝图催人奋进。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殷切而厚重!我们渭南已经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全市550万人民一道,凝心聚力抓发展,携手同步促跨越,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渭南做出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张振伯院长所作的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积极评价和肯定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全力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努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4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振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市中院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2010年,全市法院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这一中心工作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审判执行工作。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9513件,审(执)结18878件,结案率为96.75%。其中,市中院受理案件1918件,审(执)结1814件,结案率为94.58%。
      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全力保障社会稳定。全市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692件,结案率为98.26%。其中,市中院审结297件,结案率为97.38%;办理减刑、假释案件2371件。紧紧围绕“平安渭南”创建活动,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强奸等暴力犯罪案件641件,判处罪犯937人;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严厉惩处多发性侵财犯罪,审结抢劫、抢夺、盗窃等案件605件,判处罪犯1421人;依法严惩职务犯罪及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03件,判处罪犯282人;加大对传销行为的打击力度,公开审理了章成等79人传销团伙暴力抗法案,审结因传销引起的犯罪案件32件,判处罪犯191人。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全市的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切实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全市法院审结民商事案件13476件,结案率为96.48%。其中,市中院审结1010件,结案率为92.07%。审结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和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关乎民生的案件7110件,依法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审结农民工劳动报酬、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涉农案件396件,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关注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司法保护和救助,2010年市中院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先进集体。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依法高效审结涉及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及金融证券、企业改制破产、知识产权、经济合同等商事案件5970件,依法保护市场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加强和改进行政审判工作,推进依法治市。行政审判始终坚持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与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的方法和机制,加大行政案件协调解决力度,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高度重视并稳妥审理好涉及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行政纠纷案件。全市法院审结行政案件273件,结案率为97.85%。其中,市中院审结58件,结案率为98.31%。
      以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为目标,深入解决“执行难”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在全市法院深入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活动,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强化执行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案件执结率和实际执行到位率,努力实现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着重抓好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了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监督审查和执行信访督办等制度,不断加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了执行效率。全市法院共执结案件3036件,执结率为96.6%,实际执行到位率为87%,高出全省法院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0年,我市法院代表全省法院接受了中央检查组对清理执行积案工作的检查,全市法院执行工作得到中央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市中院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清理执行积案工作先进单位。
      扎实开展“集中清理涉诉信访积案”活动,下大力气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全市法院始终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信访案件化解,一手抓源头治理,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全市法院对2007年至2009年审结的案件进行了全面摸排,对摸排出的涉诉信访案件或有信访苗头案件,逐案明确办案责任、结案标准和结案期限,及时妥善化解;对重点涉诉信访案件,由党组成员包案,业务庭长具体负责,逐案落实“五定一包”工作责任制,采取带案下访、巡回接访、公开听证、法律释明、司法救助等多种措施,经过全市两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中省交办的401件涉诉信访案件按照省法院要求全部办结;严格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认真分析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提升法官素质、提高案件质量、改进审判作风、增强化解实效、加大责任查究等方面,着力加强涉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二、创新司法工作机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司法工作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法院立足审判工作实际,从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延伸审判职能,拓展服务领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司法工作机制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审判管理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管理是提高审判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深入开展“审判质量管理年”活动,全市两级法院都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充实了审判管理力量,健全了审判管理制度,完善了公正、效率、效果相统一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审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每月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定期组织案件质量互查,市中院全年评查案件1624件,评查率为89.53%。全年召开了7次案件质量评析专题会议或经验交流会。针对全市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制定司法指导性文件。扎实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依法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进一步规范。完善市中院领导包联基层法院和市中院各庭室负责人联系基层人民法庭制度,实行面对面带案指导,提高监督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全市法院审判质量和效率有了新的提高,呈现出“两提高三降低”(结案率、调解率提高,上诉率、二审发回改判率、申诉信访率下降)的良好态势。我市法院案件质效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创新调解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全市法院始终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人和、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审判工作的目标追求。全面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诉前、立案、审判、执行和信访各个环节。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达74%,高出全省法院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全面推行诉前调解工作,全市两级法院都设立了诉前调解室,通过诉前调解解决纠纷2625件,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减轻了审判工作压力和当事人的诉累。与近年来全国法院案件大幅上升的现状相比,我市法院连续两年新收案件数量下降,2010年较上年下降了近4%。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做法,受到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多次予以报道。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加强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全市法院在村组、社区、社团组织、行业协会聘请特邀调解员3216名,参与调处案件2100余件,司法调解机制与其他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之间的协作配合得到加强和完善。
      创新能动司法机制,主动服务工作大局。市中院制定下发了《坚持能动司法主动为大局服务的意见》,重点从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和保障民生四个方面制定了25项具体措施,强化司法保障,深化法律服务。建立了市中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固定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开展了全市法院法官干警“进千家门、暖万人心”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征询对“平安创建”和社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司法行政部门、基层组织联系配合,深入开展“假释帮教一体化”和社区矫正工作,共同做好对被判处缓刑、管制、免于刑事处分及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工作,防止重新犯罪;建立大案要案报告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审判风险预测评估机制,努力做好社会矛盾的预防控制;认真分析总结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携卷下访、回访案件困难当事人等活动,全市两级法院共走访群众12000余户,回访案件当事人1100余人(次),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创新司法为民机制,依法推进司法民主。全市两级法院全面加强立案信访大厅建设,强化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信访接待八项功能,为群众诉讼提供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大力推进司法公开,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让群众走进法院,让社会了解司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弘扬法治精神,加强两级法院网站建设,与渭南电视台合作播出《与法同行》节目51期,全市法院在各类媒体刊发稿件722件,其中中央级媒体31件,省级媒体280件。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深入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和征询旁听公民意见建议活动,通过“五进”方式就地开庭审理案件1843件,对1451件案件征询了旁听公民对案件裁判的意见和建议,汇集社情民意,吸纳群众智慧,扩大了司法民主,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和社会认同度。审判“五进”和征询旁听公民对裁判意见工作受到省法院表彰,先进工作经验在全省法院推广。
      三、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司法
      全市法院紧紧围绕“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法官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及成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努力提高把握大局、科学决策、协作配合、求实创新、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向全省优秀法官、被群众亲切称为“爱民法官”的华县法院原刑事审判庭庭长王兴民同志学习活动,用身边的典型教育激励广大法官干警,在全市法院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工作热潮。全市法院先后有43个集体、65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2010年,省法院对我院进行了司法巡查,省法院党组、司法巡查组对我院近年来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及各项审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加强司法能力和法院文化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先后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类法律知识讲座21期,培训1700余人(次);组织法官干警参加国家法官学院和上级法院举办的各类培训18期400余人(次)。开展案件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比、典型案例评析和审判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广大法官公正裁判、释法析理、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培养学习型法官”活动,全市法院都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市中院投资20多万元扩建了图书阅览室,购置图书2万余册,为广大法官干警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积极开展读书征文、读书交流、读书演讲活动,激发广大法官干警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型法院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狠抓党风廉政和纪律作风建设。结合审判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按照中省市及上级法院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廉洁司法的各项制度。完善随案廉政监督卡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外委托评估、拍卖工作流程,细化监督措施,扩大了监督范围。全市法院共聘任了122名司法监督员,强化了外部监督。对“五个严禁”和“六个不准”落实情况组织明察暗访,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市法院查处违法违纪案件5件8人,其中行政警告2人,行政记过3人,警示训诫3人。
      四、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不断改进工作
      全市法院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和市人大的各项决定、决议,坚持重大事项、重大案件及时主动向市委、市人大报告,法院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动征求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全市法院共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50余人(次),采纳意见建议87条;邀请42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工作、旁听重大案件庭审和参与案件调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所提2件建议案及时办结并答复各位代表;办理市委、市人大和上级法院督办案件65件。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通报工作情况,进一步畅通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的渠道,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全面完成审判工作及法院其他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圆满地完成了创卫、包村帮扶等中心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全市法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离不开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全市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法院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一些法官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不强,化解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审判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有的法官干警在审判作风和审判纪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个别法官干警存在司法不公不廉,甚至枉法裁判,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和法院形象;三是“执行难”问题和涉诉信访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四是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物质经费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中、省、市政法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全力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努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我市“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一、坚持能动司法,突出社会矛盾化解,切实提高为大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全市法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工作大局,强化职能,主动服务,积极作为,能动司法。每一件案件的审理、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从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拓展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注重工作实效。刑事审判要深入研究影响全市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依法严惩各类刑事犯罪,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犯罪的打击力度。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创建工作。民事审判要针对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依法审理好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教育、医疗、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及时审理好各类涉农案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和信访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大诉前调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商事审判要紧紧服务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妥善审理好在调结构、促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商事纠纷案件,着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及时、全面、高效的司法服务。行政审判要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司法审查职能作用,审慎处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行政争议,做到监督与支持并重,加大行政案件协调解决力度,促进“官民”关系和谐。坚持每年向同级党委政府提出《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报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依法行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执行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活动,切实提高案件执结率、实际执行到位率和群众满意率,力争在全省法院率先实现创建目标。今年是贯彻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第一年,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市法院要积极探索,准确实施,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二、全面加强法院管理,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要进一步通过强化和创新管理,不断提高法院整体工作水平。强化审判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评估、案件评查、流程管理、监督指导等各项审判管理制度,把审判管理覆盖到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覆盖到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的各方面;狠抓审判管理制度的落实,特别要加大对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提升司法效果。强化司法政务、事务管理。要把管案和管人、管事、管物结合起来,合理划分职能,规范工作秩序,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职权配置合理、责任划分明确、运转协调高效的司法政务、事务管理机制。强化绩效管理。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岗位、每一名法官干警的具体任务、目标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真正建立任务具体化、责任明确化、考核指标化、奖惩透明化的绩效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审判管理、办公办案、绩效考评和涉诉信访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管理效能。
      三、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深入推进司法为民
      人民法院审判权来自于人民,必须也只能服务于人民。全市法院要在广大法官干警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和司法为民教育,切实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加强诉讼引导、查询咨询、判后答疑等工作;深入推进审判“五进”和征询旁听公民意见建议活动,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加大巡回审判和就地开庭力度,不断完善“假日法庭”、“农忙法庭”、“夜间法庭”等为民便民措施,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进一步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法律规定应当公开的一律公开审理,加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和案件信息网上查询工作,继续推行“法院开放日”制度,推进“阳光司法”,进一步扩大司法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司法工作,参与司法活动,让司法工作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要用群众工作统揽涉诉信访工作。要狠抓源头治理,提高案件质量,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问题发生;要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决好涉诉信访问题;要坚持和完善法院领导每日接访和法官干警下访工作制度,悉心听取群众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要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办理涉诉信访案件,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绝不能迁就个别上访人的非法要求而侵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要配合信访、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大对违法信访和缠访闹访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和建立起良好的涉诉信访工作秩序。
      四、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坚持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法官队伍。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法官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广大法官干警自觉规范司法行为,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司法礼仪。深入开展“改进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学习宣传王兴民同志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司法能力建设。转变教育培训理念,注重教育培训实效,把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化解社会矛盾能力、调解能力、处理涉诉信访能力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上。积极参与省法院组织开展的“万名法官干警大培训”活动,加大对基层一线法官干警的培训力度,力争在年内把所有法官干警培训一遍。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探索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路子,紧密联系审判执行工作和法院队伍建设的实际,深入查找管理漏洞和工作薄弱环节,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坚持开展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时刻警钟长鸣。加大对违反“四个一律”、“五个严禁”和“六个不准”规定的查处力度,以警示、教育、保护干警,确保司法廉洁。切实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武装法官干警头脑。加强图书阅览室、互联网站建设,为文化建设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展览、报告、讲座、研讨等活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引导、激励功能,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全市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五、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全市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法律,始终保持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重大工作、重大事项、重大案件及时向市委、市人大报告,认真落实好市委各项工作部署和市人大各项决议。不断增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完善接受人大监督的方式和程序,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确保队伍廉洁,确保全市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人民法院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刘伟发检察长所作的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积极评价和肯定市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人民检察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着力点,以强化法律监督、自身监督和检察队伍建设为总体要求,深化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4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伟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主要情况
      2Ol0年,全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共批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669人,起诉2994人,同比分别上升2.9%和16.4%。
      (一)依法严厉打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刑事犯罪。积极开展“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共批捕有组织犯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恶势力犯罪,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盗窃、抢夺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三类”重点案件1092人,起诉1148人,捣毁黑恶势力犯罪团伙5个,严惩了“姚丰胜、曹浪涛等38人黑恶势力团伙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厉打击干扰重点项目建设、扰乱经济秩序等直接妨害发展的犯罪,共批捕侵财类犯罪案件1176人,起诉1241人。
      (二)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对124名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决定不批准逮捕;对124名涉嫌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的决定不起诉,提出检察意见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逐步依法扩大不捕、不起诉范围,健全刑事和解制度,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消除矛盾,化解纠纷、促进稳定。去年,共对97起因亲友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作出了调解处理,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
      (三)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参加打击“传销”、“赌博”等专项行动,成功办理了“3.25”78名非法传销组织人员暴力抗法案;主动参与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治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共举办法制讲座和辅导报告会120余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
      全市检察机关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方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开展了查办职务犯罪“雷霆行动”,不断加大办案力度,更加注重预防工作,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嫌疑人207人,其中大案54件,要案1人;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有罪判决率100%;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65.4万余元。
      (一)深入查办贪污贿赂犯罪,加大对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共立案查处贪贿犯罪案件106件166人,其中立案侦查大案48件,县处级干部要案1人;侦查终结174人,提起公诉129人,起诉人数同比上升1.6%;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22人,实现了办案规模、质量、效率、效果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二)严肃查办渎职侵权犯罪,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2010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3件41人,立案人数同比上升10.8%,其中重特大案件6件,占立案数的14.7%,同比上升9.3%,侦结41人,提起公诉23人,法院作出有罪判决24人,立案规模和有罪判决位居全省检察机关前列。
      (三)积极开展预防工作,推进社会管理防范关口前移。召开了全市第五次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全面部署加强和改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积极建立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预防调查,及时发出预防检察建议,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专项预防活动。通过预防,为国家、企业减少和挽回经济损失1亿1千余万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连续十年走在全省检察机关前列。
      三、切实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全市检察机关认真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深入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及陕西必赢体育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的决议》,突出监督重点,加大监督力度,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果。
      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方面,共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监督立案130件,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撤销案件23件32人;对应当提请逮捕而未提请的,纠正漏捕110人,对应当移送起诉而未移送的,纠正漏诉28人;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书面纠正意见351件次,防止了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等问题的发生。刑事审判活动监督方面,共对认为定性不准确和量刑畸轻畸重等刑事裁判提出抗诉2件,提出纠正刑事审判活动违法99件次。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监督方面,共受理不服法院裁判的民事、经济和行政申诉案件268件,经审查立案111件,向法院提出抗诉18件,法院审结17件,改判14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57件,法院已采纳32件,对作出不立案、不抗诉和终止审查决定的56件案件,注重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方面,加大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全市检察机关书面提出纠正公安机关超拘留期5人,已纠正5人,检察发现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189人,已纠正189人,针对刑罚执行监管改造场所违法情况,提出书面纠正837人次,已纠正833人次;立案查处刑罚执行及监管人员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3件6人,保障了刑罚正确执行,维护了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大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把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开展“公正廉洁执法年”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以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为目标,着力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检察队伍。一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活动。建立了党员思想动态收集、分析、谈心制度;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党组书记讲党课”,“七一”表彰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深入开展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举办了“公正廉洁执法演讲赛”和“唱响公正廉洁”文艺汇演,组织了检察官宣誓,落实了《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三是开展了大规模检察教育培训活动。坚持集中与分类培训,岗位练兵与技能比武相结合。去年,先后有165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市级以上组织的各类培训班,241名干警参加了市检察院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和国家司法考试考前培训班,22名干警参加了在职法律研究生学习,先后举办了全市检察机关第四届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十佳侦查监督检察官评比会,规范公文和案件评查等一系列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四是紧紧抓住执法办案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健全完善案件质量考评机制。落实同步录音录像和干警执法档案制度,对窗口部门、热点岗位进行明察暗访,执法动态考评,随机对办案执法活动进行动态督察,促进了公正廉洁执法。五是扎实开展“走千访万”和“进千家门、暖万人心”活动。全市检察机关共组建63支检察官法律工作服务队,走访乡村1609个、社区209个,企事业单位789家,走访接待群众18.9万余人次,开展法制宣传330余场次,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580多件,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夯实检察工作发展根基
      认真落实市检察院领导联系基层、业务部门对口指导基层、政策资金人才倾斜基层、综合考评基层院工作、总结推广基层检察院工作经验等措施,帮助基层检察院理清工作思路,提升服务大局、创新创优发展的能力。一是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深入基层检察院调研150多人次,为干警作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工作知识讲座72场次,帮助办理案件148件,协调解决制约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两房”建设债务等问题17项,为基层检察院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对基层检察院的考评考核机制,制定下发了《渭南市检察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采取备案、评查、复查、通报、讲评等有效方式,促使基层检察院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坚持定期工作汇报制度,通过每季度召开基层检察院和每两个月召开市检察院机关各处室工作情况汇报会,逐步构建了检察长到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到普通干警的工作落实体系,形成了根据工作发展态势,围绕年度目标,逐条逐项找差距、抓落实的目标任务推进模式。三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协管干部力度,配合地方党委选优配强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共提拔、交流基层院领导班子成员4名,班子的年龄和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档案信息报送、述职述廉、警示训诫、廉政谈话和市检察院派员参加下级检察院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加强对基层检察院班子成员特别是检察长的管理和监督。去年,市检察院先后指派27人次参加基层检察院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与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谈话63人次,两级检察院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是全面推行案件集中统一管理工作,打造检察工作品牌。去年全市检察机关所办理的2984件案件,通过案件集中统一管理机制的实施,实现了无错捕、错诉,无违反程序办案,无违法违纪问题和无新的涉检上访案件的发生,受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省委政法委、省检察院、市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六、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努力改进检察工作
      全市检察机关不断强化人大意识,认真接受人大监督,努力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一是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坚决贯彻各项决议决定。对最高人民检察院、省检察院的重要会议精神、全市检察机关的重要部署和重要工作情况,都及时向人大进行报告。二是认真办理人大及人大代表交办案件。对交办的案件坚持逐案研究、落实部门、限期办结。去年市人大及人大代表交办、转办的7件案件均已办结并及时反馈了办理结果。三是自觉接受人大代表视察和监督。去年,市人大代表对市检察院的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监所检察工作、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大练兵技能竞赛和案件集中统一管理等工作进行了视察,出席了检察机关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以及观摩公诉出庭等业务活动,人大代表的视察和监督,进一步促进了检察队伍建设和检察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工作。在接受人大视察工作的同时,坚持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并确定代表联络员。去年,市县两级检察院共发放征求意见函1800余件次,邮寄联系卡2000余张,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39次,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市检察院对走访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五是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深化检务公开,广泛开展检察开放日、举报宣传周等活动,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密切检察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同时,重视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自觉主动接受监督,认真贯彻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检察工作。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检察队伍整体素质、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去年,全市检察机关有26个集体、38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其中,市检察院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全省政法维稳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10年度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蒲城、富平、大荔县检察院被省检察院评为“先进基层检察院”。检察宣传、检察调研、司法警察、检务保障、政务事务管理等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检察工作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无不凝聚着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司法需求还有差距,法律监督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检察人员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的意识不强、本领不高、就案办案,影响了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有的检察人员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文明,个别检察人员甚至违法违纪,损害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形象;一些基层检察院检察官断档、专业人才短缺、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11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检察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省政法、检察长会议和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三个强化”为总体要求,以深化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全市检察机关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断提高全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水平,更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渭南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为此,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认真研究制定检察机关服务“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发展新特征,找准工作结合点,努力在服务中心工作上有新作为。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继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国土资源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专项预防工作,扎实开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专项监督。要继续加大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力度,依法妥善办理涉农领域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要依法打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以及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刑事犯罪,严肃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职务犯罪。要积极参加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行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二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深化三项重点工作。要扎实做好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坚决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犯罪活动,加大对黑恶势力、涉枪涉爆、“两抢一盗”、拐卖妇女儿童、非法集资等犯罪的惩治力度。要进一步把三项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在检察环节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涉检舆情汇集分析和应对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要依法办理涉军案件,切实维护国防利益、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三要更加注重群众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要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倾听群众呼声、立足检察职能、帮助解决问题、密切检群关系,在做好群众工作上迈出新步伐。要着力保障民生,严肃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依法监督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加大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深入开展法律监督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使检察工作更加贴近基层群众、更加顺应群众需求。
      四要更加注重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要认真贯彻中、省、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职能作用。要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查办职务犯罪“利剑行动”,严肃查办发生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职务犯罪,继续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要在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办案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在加大办案力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办案质量和效果,更加注重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推进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进一步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预防教育宣传力度,促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犯罪发生。
      五要更加注重维护司法公正廉洁,进一步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要认真贯彻必赢体育常委会关于加强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进一步加强对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的监督,进一步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强化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加大查办司法人员职务犯罪力度,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制权威。
      六要更加注重加强检察机关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要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在提高执法能力、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要坚持以党建带队建,认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基层检察院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建设。要重点围绕“12345”工作主线,全面开展各项检察工作。“一个载体”就是要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两项活动”,一是要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演讲活动;二是要举办“十大检察职业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三个监督”,一是要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二是要强化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三是要强化对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形象突出问题的监督。“四项工作”,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到2015年全市检察工作群众满意度要达到80%以上;二是要强势推进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工作;三是要继续深化案件集中统一管理工作;四是要进一步深化目标责任制考核。“五个建设”,一是要抓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二是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三是要抓好队伍专业化建设;四是要抓好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五是要抓好检务保障和职业保障建设。要始终心系基层,坚持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干部从基层出的工作导向,把编制、经费、装备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努力解决基层检察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提高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保障现代化建设水平,夯实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各位代表,我们决心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努力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平安渭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郗怀亮
 
      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的规定,到2月24日下午5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47件。其中属于财政经济方面的35件,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方面的8件,民主法制方面的2件,其它2件。
      这次会议上,代表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富裕东秦百姓、建设和谐渭南这一主题,为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积极提写议案。这些议案,是代表们在广泛联系选民、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
      代表所提议案的主要内容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三农”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从总体上看,这次大会代表提出的议案,涉及面比较宽,针对性比较强,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议案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议案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对这些议案进行了认真审查,认为:代表所提议案均属于对我市有关方面工作的建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建议全部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另外,大会还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33件,连同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共80件。这些建议、批评和意见,会后将由大会秘书处交有关机关认真研究,切实办理,并负责答复代表。
      以上报告,请审议。
 
附: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题目(共47件)
一、财政经济35件
1、宋兴平等11名代表:关于解决环卫设施建设资金和用地问题的议案。(第3号)
2、柴新宏等10名代表:关于将政府性基金收入按比例倾斜用于中心学校建设的议案。(第5号)
3、王红旗等12名代表:关于启动实施渭南至华县快速干道工程的议案。(第6号)
4、吕海峰等10名代表:关于调整市县资源税分成比例的议案。(第7号)
5、陈立夏等11名代表:关于二华蓄滞洪区项目享受优惠政策的议案。(第8号)
6、邓联合等11名代表:关于取消罗敷、程家收费站的议案。(第9号)
7、王育红等11名代表:关于加大秦岭北麓生态综合治理的议案。(第10号)
8、白连生等10名代表:关于建设自然村通村公路的议案。(第12号)
9、田晓军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铁路建设施工损毁农村公路问题的议案。(第13号)
10、刘国正等10名代表:关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议案。(第15号)
11、任全虎等10名代表:关于改造升级朝(邑)蒲(城)公路蒲城至大荔段的议案。(第17号)
12、蒋兰州等10名代表:关于规划建设蒲城县卤泊滩排水工程的议案。(第19号)
13、刘宁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中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电联营的议案。(第20号)
14、郭学军等10名代表:关于做大做强白水有机苹果产业的议案。(第21号)
15、郑学军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建设蒲城至白水高速公路的议案。(第23号)
16、李玉红等12名代表:关于加快发展秦川牛养殖业的议案。(第24号)
17、赵慰等11名代表:关于建设潼关旅游精品区的议案。(第25号)
18、郑永升等12名代表:关于建设省道202线长宁大桥的议案。(第28号)
19、范选德等11名代表:关于加大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议案。(第29号)
20、弥民康等11名代表:关于取消国家投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的议案。(第32号)
21、刘静等11名代表:关于加强洛河综合治理的议案。(第34号)
22、赵万宏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建设沿黄公路工程的议案。(第35号)
23、王潮民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建设朝(邑)沙(底)公路洛河大桥的议案。(第36号)
24、张思牛等10名代表:关于大荔(赵渡)至蒲城公路升等改造的议案。(第37号)
25、郭发胜等10名代表:关于建设大(荔)永(济)黄河公路大桥的议案。(第38号)
26、王升云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大荔核心区建设的议案。(第39号)
27、张满仓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解决大荔县朝邑内滩排灌工程遗留问题的议案。(第40号)
28、张更森等10名代表:关于更新改造洛惠渠大荔灌区排水设施的议案。(第41号)
29、常红生等10名代表:关于更新改造东雷灌区灌溉设施的议案。(第42号)
30、赵铁涛等10名代表:关于搬迁渭运集团富平客运站的议案。(第16号)
31、陈健等10名代表:关于治理罕井镇蟠龙村地质灾害的议案。(第18号)
32、刘岳锋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议案。(第22号)
33、陈云洲等11名代表:关于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的议案。(第30号)
34、李凡清等10名代表:关于发放回族群众肉食补贴的议案。(第32号)
35、孙积胜等10名代表:关于二期抽黄兴镇系统向老庙、美原、薛镇扩灌的议案。(第46号)
二、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8件
1、雷明珠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力度的议案。(第1号)
2、 回爱平等11名代表:关于建立少数民族特色商业街的议案。(第2号)
3、马苏有等13名代表:关于增拨市伊兰出租汽车有限公司车辆配额指标的议案。(第4号)
4、杨峰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县乡医院技术人员不足问题的议案。(第11号)
5、王智博等12名代表:关于实施澄城县尧头窑保护工程的议案。(第27号)
6、王海军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的议案。(第43号)
7、汪战仓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农贸市场整治力度的议案。(第44号)
8、李升荣等10名代表:关于民办学校享受国家城乡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议案。(第47号)
三、民主法制2件
1、刘国正等10名代表:关于公安机关向人代会报告刑事侦查工作的议案。(第14号)
2、袁英丽等10名代表:关于依法处理医患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议案。(第31号)
四、其它2件
1、沙福仁等10名代表: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议案。(第45号)
2、燕德民等11名代表:关于将潼关县纳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议案。(第26号)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预备会议选举)
主席团(共45人,按姓名笔画排列)
于会溪        王民才        王安稳        王春阳
王荣举        王晓明        文红军        叶  珺(女)
  史孝魁        乔晓陆        庄长兴        安玉霞(女)
安庆学(回)  孙云峰        杨炳拓        杨森明
李玉梅(女)  李金侠(女)  李  绮        何树茂
张天亮        张金安        张建华        张建军
张洁玉(女)  张海贵        陈彦文        林化增
郑成瑞        胡会维(女)  郝宗友        郗怀亮
姚双年        党德才        郭永峰        郭勇格
常耀才        崔晓民        韩兴龙        韩国强
雷孟斌        雷晓萌        樊存弟        潘建文
薛东江
秘书长:王安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
(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1年2月23日上午)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于会溪        文红军
常耀才        韩兴龙        杨炳拓        姚双年
党德才        张洁玉(女)  李金侠(女)
第二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1年2月24日下午)
庄长兴        张建华        乔晓陆        郝宗友
安庆学(回)  林化增        郭勇格        王春阳
韩国强        陈彦文        史孝魁        杨森明
何树茂        孙云峰        郭永峰        樊存弟
王民才        李玉梅(女)
第三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1年2月25日下午)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李  绮        张金安
崔晓民        潘建文        张天亮        叶  珺(女)
张建军        郑成瑞        安玉霞(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副秘书长名单
(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雷晓萌        
孙建升
文红军
韩国强
崔晓民
薛  博
      杨建秦(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 委 员:郗怀亮
副主任委员:史孝魁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孙建升        李宏选        张洪涛        陈彦文
常耀才        韩国强        潘建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 委 员:王荣举
副主任委员:韩兴龙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王俊杰        文红军        李  鹏        张天亮
康  峰        蒋秀侠(女)    程立华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0年第5期
[下一篇]:2011年第6期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必赢体育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