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资料 -> 常委会公报
常委会公报
201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2/3/12  浏览次数:10508 次  来源:必赢体育  作者:
文字 〖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庄长兴书记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11日)
中共渭南市委书记  庄长兴
 
    各位代表、同志们:
    渭南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渭南市委,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代表和与会全体同志致以亲切问候!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市今年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工作重点已经确定,我们一定要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紧扣“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工作总思路,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今年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东大门建设不偏离,认真落实省上即将出台的《关于支持渭南建好陕西东大门若干意见》,结合各自实际,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支持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要坚持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的发展路子,按照刚刚讨论通过的《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强化招商引资,提高服务效能,加快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抓好重点项目,确保东大门建设天天有进展、月月有变化、年内实现新突破。
    今年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扭住改善民生不动摇,统筹城乡发展,坚持80%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强力推进系列化民生工程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尽快实现新农合、新农保全覆盖并逐步提升保障水平,进一步解决好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大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切实抓好秦岭北麓、渭北旱塬等重点区域的开发,使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内确保4.3万套新建保障性住房任务如期完成的同时,以县城和建制镇所在地为重点,积极推进普通商品房小区建设,努力让全市人民住有所居、居而舒心。
    今年工作中,我们要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放松,深入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广“一元剧场”成功经验,加快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落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决定和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30条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组建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知名文化企业、大型文化产业基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各位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希望大家牢记人民代表的光荣使命,以对全市人民、对渭南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扬民主,依法履职,带头实干,充分发挥人民代表作用,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目标赋予新任务,新征程承载新使命。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全力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徐新荣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2011年,市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都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和高点起步。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正越来越多地普惠于民。会议充分肯定市人民政府一年来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又好又快的总要求,紧紧抓住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难得机遇,努力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和壮大市场经济主体上来,坚持赶超跨越、争先进位,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要在市委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继续围绕主题主线,凝神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同心同德,砥砺奋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政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9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市长  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二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完成了市四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实现1029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9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亿元,分别增长26%和3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亿元,增长3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68元和5571元,分别增长17.9%和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1.7亿元,增长17.2%,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力做好用地供给和环境保障,2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1亿元,占年计划的100.4%。韩城500万吨焦化等50个项目提前建成投产,蒲城70万吨烯烃等70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华县丁二醇扩建等20个重点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86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81个,到位资金329.9亿元,增长43%。三一重工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渭南,大唐集团等15家央企来渭投资。我市被评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和“十一五”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市。
    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龙钢、金钼等企业扩能技改稳步推进,中联重科二期等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成为工业调整结构、持续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7.9亿元,增长40.5%。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790户,实现营业收入928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4%。12家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82家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关闭“两高一资”企业8家,万元GDP能耗下降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8%、1.9%和1.5%。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总产达到210.5万吨,临渭区、富平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园区发展到73个,富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华县钟张蔬菜示范园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基地。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484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发展到33个。新扩建规模养殖场428个,畜牧业产值达到67亿元。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274万吨和201万吨。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个,带动农户30.9万人。完成渭河综合治理城区段北岸堤防主体工程和大荔、潼关农防段及南山支流堤防加高培厚工程,逐步实现被动防汛向水资源综合利用转变。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97 公里,建设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1957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 296处,解决了5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15.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5.3平方公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605个,新增耕地1.5万亩。完成造林40余万亩,蒲城孙镇等5个村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村镇。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市绿地、市场、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成功发行城投债券18亿元。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投资83.8亿元,实施项目143个。新修改造城市道路18公里,人行道7.5万平米,新增城市绿地5400亩。杜化路等6条道路竣工通车,渭清路等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全面完成,市中心医院新院、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建达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进入技术评估阶段,城区空气质量达标314天,连续三年超过300天。县城规模和承载能力得到有力提升,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县城,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完成投资6.2亿元。新建商品房350万平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68个、3.3万套,受到省政府表彰。建设城市社区27个、农村社区180个。21.8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旅游三产快速提升,文化发展异彩纷呈。中海集团、省文投等投资渭南。华山新游客中心、洽川生态广场投入使用,少华山、陶艺村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仓颉庙、渭华起义纪念馆、华山御温泉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渭北葡萄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年接待游客203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和72.1%。出台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若干政策,成功举办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暨“品三圣文化,游山水渭南”系列文化活动,“一元剧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关中往事》等剧目参加省第六届艺术节演出并获多项大奖。信达广场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40家,改扩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改造提升农家店450个,发放家电下乡补贴1.5亿元。金融、保险和电信业稳步发展,中信、浦发银行入驻渭南,21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运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31.6亿元,贷款余额554.3亿元,分别增长13.3%和15.7%。渭南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陆路口岸等筹建工作进展顺利。进出口总值完成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19万美元,分别增长2.9%和64.9%。
    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民生方面投入资金150多亿元。新建改造校舍13.7万平米,建设公办幼儿园64所。拨付保教经费3.3亿元。蛋奶工程受益学生达到29万。新建改建县级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村卫生室63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1%,药品“三统一”制度实现农村全覆盖。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以内。全年申请科技专利440件,部省科技立项52项。建成湭河健身长廊等城乡体育健身工程154个。36万城乡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40万困难群众享受到生活和物价补贴,灾后重建完成投资2.3亿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8.7万,领取基本养老金人数达到49.5万。转移农村劳动力117.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完成扶贫重点村建设93个,搬迁1.6万人,脱贫10.27万人。46.8万人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3357个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27.8万人受益。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谐稳定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信访“三无”县创建,狠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一控制、两下降”目标。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持续开展食品添加剂、地沟油、问题肉等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空前加大。坚持安全生产月讲评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整顿,切实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政府自身建设卓有成效,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健全政府议事规则,完善重大决策群众听证、专家咨询制度,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报告工作和联系沟通机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双拥共建,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推进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被评为全国优秀栏目,网民留言办理被评为全国先进。深入组织开展“向人民报告”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坚持勤俭办事,强化审计监督,扎实开展公务用车清理整顿,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公费出国出境,有力促进了政府廉政勤政建设。
    同时,国防动员、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事业全面进步,粮食、统计、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标志性的亮点和变化:一是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标志着我市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二是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市正在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历史性转变;三是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达标,标志着中心城市“大堡子”的形象得到彻底改变;四是渭南海关的设立,标志着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五是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保持在80%以上,标志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正越来越多地普惠于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各界同心同德、务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渭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仍处于欠发达地区行列,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率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等深层次矛盾仍需努力破解。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工业发展困难增多,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强,改善民生与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投资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少数干部的作风群众还不满意,特别是去年发生的问题肉、出租车停运等事件,影响了渭南的对外形象。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起步之年。综观当前形势,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意见等,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创造了不少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世界经济仍在缓慢恢复和衰退加剧间徘徊,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也对我市经济增长提出了严峻考验。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全力贯彻落实既定部署,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和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4%、0.4%、1.8%和1.6%,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6‰以内。
    确定上述目标,既是加快赶超跨越、实现争先进位的需要,也是确保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对我市来讲,加快发展始终是最紧迫的任务。在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形势下,实现渭南新跨越,建设陕西东大门,我们的工作更艰辛,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凝神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负重爬坡奋力赶。
    实现上述目标,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能快尽快、又好又快;一定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和壮大市场经济主体上来;一定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增加群众收入;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新发展。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毫不动摇地把扩大投资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来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200亿元。
     加快项目建设。建立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项目储备机制。紧盯国家产业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紧紧围绕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高水平策划一批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大项目组建班子、小项目确定专人的项目争取机制,最大限度地争取中省政策和资金支持。坚持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和领导包抓、跟踪督查等措施,强化时间、任务、质量、责任意识,集中推进230个市级重点项目,启动落实656个、投资上万亿的陕西东大门建设项目。做好环境保障,支持大西铁路客运专线、黄韩侯铁路、西南铁路复线等加快建设。抓紧推进韦罗高速和沿黄公路建设,实施国道108、省道106一级路和西潼高速潼港连接线升等改造,推进蒲白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中石油韩城煤层气开发、韩城-渭南煤层气管道铺设和光伏产业园煤层气利用设施建设,加快瓜坡330千伏变电站、大荔变电站等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建设。力促秦电八号机组、紫兆环保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重装LED光电工业园一期、海泰电子等一批工业项目达产达效,确保蒲城烯烃装备区甲醇厂、金钼露天矿二期、沃尔玛等项目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加快陕化“6052”、中联建筑起重机生产、潼关和渭北中深部探矿等项目建设,启动富平140万吨甲醇汽油生产、经开区年产40万千升啤酒等项目。
    狠抓招商引资。把推进央企省企进渭南作为重中之重,把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作为主攻方向,主动上门推介,加强洽谈跟踪,实施重点突破,力争再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渭南。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开展以企引企和产业链招商,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积极融入西安大都市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辐射。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协调服务,狠抓项目落实,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400亿元。
    下功夫优化投资环境。牢固树立“企业家功高、纳税人至上”理念,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项目代理制、限时办结制、到企业检查审批备案制度,建立健全以政府为表率、企业为重点、个人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在全市形成尊商重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建立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评价机制,在全市推行企业和项目负责人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园区管委会制度。对政府部门出现的办事效率低下和“三乱”问题,严肃问责。对破坏投资环境的典型案件,坚决查处,务求投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形成具有渭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扩产、提速、增效”计划,进一步增强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食品、电子、纺织、家具等轻工业比重。紧抓省上实施“千亿百项”技术改造工程机遇,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申报中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域内企业对标管理,抓好重点骨干企业扩能改造,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继续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小微企业发展工程。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630亿元,增长26%以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刻认识富裕农民对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坚持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组织、科技化支撑、市场化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实行以奖代补,着力提升大荔国家农业科技园、富平现代农业产业园、临渭渭北葡萄产业园等现有园区发展水平,建成5个省级示范园、20个市级示范园,园区总面积达到20万亩,使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抓好百万亩地膜玉米和2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优果工程,加快韩城花椒、富平柿子、秦岭北麓核桃等杂果林建设,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20万吨左右,新增设施蔬菜5万亩,水果面积达到253万亩。突出发展畜牧业,扩建规模养殖场300个,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抓好西部现代农业先行区申报和启动工作,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培育名优品牌,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广农资、农技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大荔模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在生产分工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力争农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增长6.5%以上。
    重视发展服务业。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服务业发展。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标准化试点,推进潼关物流园、大荔汽贸物流园和华县柳枝铁路物流中心等快速建设。建设城际、城市、城乡三级客运网络,加快撤销二级公路收费站,降低物流成本。重视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继续实施农超对接、蔬菜、放心粮油进社区等工程,抓好农民住房、农用汽车和农机具、家电下乡等工作。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力争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00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90亿元,增长12%以上。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加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管理,年内引进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新增贷款120亿元。加快渭南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陆路口岸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壮大外贸企业,构建快捷畅通的外贸物流体系,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
    (三)加强“三区”建设,打造科学发展坚实平台
    做强园区。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协作”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强园区水、电、路、气、供热、排污治污等设施配套,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创新园区体制,优化服务环境,支持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内一流科技园区,确保经开区和卤阳湖开发区经济增长30%以上,成为全市企业孵化基地和发展龙头。优化提升韩城龙门循环经济示范园,加快发展华县精细化工产业园、澄城工业园、蒲城煤化工业园、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和大荔科技产业园,着力培育合阳、白水、潼关等工业园,推动园区经济竞相发展。力争园区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做美城区。中心城市安排实施项目123个,总投资152亿元。重点加快老城区、胜利大街东南区等区域改造,完成西岳路、胜利大街等断头路扫尾工程,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供气、供排水、供热管网工程,加快主干道弱电网络入地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进抽黄供水工程和渭清公园、湭河景区二期、老城东部生态公园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创国卫成果,力促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达标,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切实加快县城扩容步伐。积极推动华县撤县设区,支持临渭区加快旧城改造,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打造关天经济强区;韩城进入西部百强上游,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富平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华阴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名城;潼关转型发展,成为绿色、富裕的陕西东大门门户。全市每个县城月月都要有新变化、年年都要有新发展。加快庄里、瓜坡、孙镇、龙门等省级重点示范镇发展,确定实施一批市级重点镇建设,完善财政体制,强化基础配套,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重点镇建设“三年出形象”。推进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年内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的城市安居示范小区。结合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和土地增减挂钩,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启动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继续推进有 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力争年内15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左右。
    做优景区。实施大景点支撑战略,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华山旅游集团上市,推进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把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作为一场硬仗来打,重点加快太华湖生态旅游度假城乡统筹示范区项目和少华山、洽川、司马迁祠、桥陵等配套建设,抓好景区非干线道路、游客咨询中心、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停车场等基础建设,统筹建设中高档旅游饭店、快捷酒店、餐饮街区、纪念品商店等景区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整合旅游资源,围绕构建秦东三日游、五日游精品线路,探索联票营销等优惠政策。强化景点宣传推介,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办好第三届文化旅游节、司马迁祭祀大典、洽川寻梦演艺等节会活动。加大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
    (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贯彻落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决定和30条支持措施,设立3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快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文豪国际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市报业大厦等项目。加强基层“两馆一站”等文体设施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体中心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0个、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工程20个、文化器材配送工程200个,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继续抓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舞台艺术繁荣工程,推进文化演艺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实现“一元剧场”县市区全覆盖。让更多的群众跳起来、唱起来、乐起来。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商务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农业、工业、旅游产业嫁接渗透、互动互生、融合发展。组建市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抓好华州皮影、富平陶艺、潼关古城、澄城尧头窑文化等产业园建设。启动渭南历史文化探源工程,大力实施精品剧目创作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大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引进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打造华阴老腔、韩城行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4%以上。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树文明新风、做文明市民活动”,继续开展“十大道德模范”、“文化双十百”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注重品格修养,传递向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五)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和减排倒逼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出台低碳城市规划,推行重点行业合同能源管理试点。抓好重点用能企业监测,强制实施节能改造。强化电力、水泥、焦化、果汁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快冶金、化工、煤电企业脱硫改造工程。完成12家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提标改造,全面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厂,搞好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合阳煤炭清洁生产示范试点,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加快渭河综合治理。完成73公里渭河大堤和41公里南山支流堤防主体工程,实施城区段北大堤道路、绿化工程和个性水景生态长廊建设,完成华阴蓄洪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华县应急蓄滞洪区项目和湭河入渭口整治工程,打造人水和谐的“关中水乡”。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渭北内涝综合治理。发展节水灌溉30万亩,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渭河治污三年行动方案,彻底关闭沿线“五小”企业,抓好25家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努力实现三年内入黄断面稳定达到四类水质目标。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造旧式燃煤锅炉,关闭自备井,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抓好秦岭北麓、大荔沙苑生态修复和韩城龙门、潼关中金冶炼、蒲城及富平石灰窑等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整治。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启动滩区建设,加强湿地恢复和保护,治理水土流失300 平方公里。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矿区生态恢复,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落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和粮食产量增长三位一体的目标考核责任,依法保障土地供给。继续实施“三北”、“天然林保护”、绿色长廊建设等林业重点项目,启动秦东大地园林化工程,完成造林35万亩,努力打造山川秀美的绿色渭南。
    (六)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改善民生
    一是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认真落实扩大就业各项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进城落户和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建立创业扶持基金,完善创业服务,树立创业典型,以创业促就业。年内发放小额贷款3.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和渠道,实现转移就业100万人。
    二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4.3万套,安排财政资金5.98亿元予以保障。建立全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实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力争到户率达到90%以上,真正把老百姓热切期盼的住房问题解决好。
    三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以秦岭北麓、渭北山区和中部滩区等为重点,年内建成7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25个互助资金示范村。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发展、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启动9000人搬迁工程,实现脱贫12万人。实施移民后期扶持第二个五年规划,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8亿元,完成项目投资1亿元以上。
    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探索实施新合疗和城镇医保整合试点,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50元。推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迈向人群全覆盖。彻底解决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遗留问题,落实环卫工人和出租车司机参加养老保险政策。加强社会养老事业建设,实现县县都有养老中心。健全物价补贴、困难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继续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
    五是继续解决教育突出问题。落实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2%的要求,建立学前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49所。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加快渭南职教园区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农村高中进城(重点镇)步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结合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搞好蛋奶工程。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和落户农村居民子女、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入学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六是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治疗、重点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药品配送中心,提高药品“三统一”配送率。加快市中心医院新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推进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七)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和谐渭南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实施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创新试点,抓好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服务管理试点。推进乡镇政府、城市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落实信访联席会议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公开接访、包案走访制度,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超前化解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征地拆迁农民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经常性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年活动,继续实施煤矿和非煤矿山整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健全完善应急和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抗击灾害能力。加大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切实做好抗震设防、防汛备汛等各项工作。
    努力建设平安渭南。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管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稳定预警处置工作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和经济犯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完成今年任务的主要保障措施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历史、识渭南、读经典、知荣辱”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改进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讲评观摩制度,全市各项工作都要引入竞争机制,各级各部门都要借鉴重点工作讲评办法,切实以讲评促进度,以观摩促落实,以考核促发展。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始终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出新招,干实事,把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落实到每一年每一月,体现在所有工作上,以各部门、各县市区在全国全省的争先创优推动全市工作整体进位。
    以依法行政为重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制定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坚持领导干部每月一次集体学法制度,把政府的决策和施政过程全部纳入法制轨道。更加自觉地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提升武警部队建设水平,开创双拥共建新局面。进一步健全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行政性收费行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市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实现食品药品监管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积极稳妥实施商贸企业改制,继续推进粮食、林业、供销等行业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票据发行工作,实质性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深化财政改革,借鉴推广澄城县国地税联合办税经验,探索依法治税新模式。根据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化教育、文化、卫生、价格等社会领域改革,着力消除有碍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方位推进思想解放和工作创新,把解放思想作为不竭动力,把开拓创新作为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大创新,以工作大创新推动渭南大跨越。
    以服务群众为核心进一步转变作风。为群众服务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及时了解群众的各种诉求。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创先争优”,组织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作风整顿,继续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向人民报告”活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压缩出国出境、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支出。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严格规范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工作,推行“公务卡”结算,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秦东大地已春风,加快发展正当时。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砥砺奋进,为推动渭南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而努力奋斗!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渭南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草案)》,会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
 
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渭南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关天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合作区的重要支点,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
    加快东大门建设,对于深化开放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增强区域综合实力,树立陕西对外良好形象,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和《渭南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渭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029亿元,占全省的8.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900美元。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起步良好,园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6%以上。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72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郑西高铁、渭蒲高速、西潼高速扩建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2万公里。涧峪、湭河等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引黄供水工程启动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强势推进。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3%。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十大工程成效显著,人民享受到更多实惠。年转移劳动力90万人左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8768元和5571元。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新农保、新合疗扩面提标,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03.7万平方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平安渭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日趋优化。中心城市建成南塬生态屏障和仓程路、渭清路绿色长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92万亩。加快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706吨标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发展环境。
    “十二五”乃至今后一定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追赶超越的攻坚期。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省上出台支持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政策意见,为我市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自我加压、赶超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实现渭南新崛起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经济增长有所减缓,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改革创新难度增加,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发展不足、不快、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中心城市承载辐射功能较弱,县城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改善和安全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思想解放、对外开放、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努力加以改进。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一核五极两轴两带”空间开发为格局,突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打造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开放开发、科技研发和机制体制创新,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
    4、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融合。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支撑,板块化推进,集群化发展。
    ——坚持绿色生态。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注重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建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构建有利于加快渭南崛起、建好陕西东大门的体制机制。
    5、战略定位
    ——关天经济区和秦晋豫区域中心。推进西(安)渭(南)一体化,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秦东城市群,建成秦晋豫区域性中心城市、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与西安、宝鸡共同形成“一核两极”的关中城镇带发展格局。
    ——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着力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新兴工业城市,形成陕西新的增长极。
    ——西部现代农业先行区。坚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品牌培育、科技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强优质粮食、有机果品、设施蔬菜和畜牧四大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营造大水大绿大景区,建成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名市和华夏文化展示区。
    ——中西部门户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快渭南中心城市陆路口岸、卤阳湖通用航空中心和特色物流园区建设,建成辐射华北、西北、中原的物流集散地。
    6、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全省中等偏上发展行列,初步建成发展活力迸发、崛起态势强劲的陕西东大门和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4.5%以上,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3.6万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0亿。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5:35。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以上。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一城五创”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品味显著提升,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基本消除棚户区。全市农村居民有序进城落户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常驻总人口545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国家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秦东城镇群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建成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幸福安全的和谐东大门、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与名称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发  展
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801.42
2000
3200
全市人均GDP(元)
15170
36000
57000
2、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4
100
250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960.9]
[10000]
[20000]
4、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亿元)
232
550
1300
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4
55
60
6、城镇化率(%)
40
55
65
科技教育
7、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
6
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95
98
9、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15
环  境
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17]
[15]
11、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降低(%)
[15.1]
[15]
[15]
12、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2]
[10]
[10]
13、城镇污水处理率(%)
 
80
85
14、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70
80
15、森林覆盖率(%)
18.9
24
30左右
生  活
16、总人口(常驻)(万人)
528
545
560
17、城镇登记失业率(%)
3.7
 
<4
1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100
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918
35000
76800
2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372
10000
25000
    7、空间布局。
    按照中心带动、轴带发展、板块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一核五极两轴两带”空间开发格局。
    “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完善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增强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功能。创新发展高新区,加快产业聚集和创新体系建设,促使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发展经开区,与高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滨河宜居新市区;突破发展卤阳湖,形成生态田园与通用航空为依托的现代产业创新区;拓展华县组团功能,主动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五极”:即韩城、华阴、蒲城、富平、大荔5个副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错位发展,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增长极。
    “两轴”:即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轴,以临渭、华县、华阴、潼关等为节点,加快融入西安大都市圈,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壮大城镇规模,发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旅游等产业,构建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大走廊。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轴,以富平、蒲城、合阳、韩城为节点,辐射带动大荔、白水发展,强化承接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城镇布局,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综合经济区。
“两带”:即中心城区-蒲城-白水城镇发展带和罗敷-大荔-澄城城镇发展带。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产业化布局、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建设渭南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和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延伸产业配套链条,构建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产业园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80%以上。
    8、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合阳、白水、韩城三大千万吨煤田勘探与开发,稳步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生产能力,建设西卓、山阳、王峰、雷牙等现代化矿井,打造关中煤炭生产基地。加快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重点建设澄合矿区煤矸石发电、韩城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加快实施渭南、富平热电联产、秦岭电厂扩建等一批电源项目。到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3000万吨以上。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华县、蒲城、韩城、合阳、白水五个煤化工园区,扎实推进韩城500万吨焦化、陕化节能减排、渭化“双醋”联产及蒲城180万吨二甲醚、70万吨烯烃等一批资源转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甲醇制烯烃(DMTO)、甲醇汽油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推进煤电化及风、光、热等资源一体化发展,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醇烃、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到2015年,能源化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9、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重大装备技术应用,提高基础工艺、材料、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高端化和重型化为方向,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动主体产品生产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发展土方机械、冷热连轧、凹版印刷机械、垃圾资源化环保设备、专用电容器、高压开关核心组件等特色产品,建设中联重科二期大型挖掘机、紫兆环保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生产线。开发新型煤化工装备、高档纺织机械、森林园艺设备、柔性印刷、农业机械等制造业,扩大中高端设备市场份额。完善零部件加工、技工培训、维护检修等配套产业,提高配套生产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构建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0、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通航产业,重点引进精密数控机床、电子仪表、输变电器等高端制造业,加快实施空港货运物流中心项目,推进通航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高能蓄电池、澄城光伏太阳城、渭南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利用,加快大荔、富平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加大中心城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钼、铝、镁合金等特种材料,加快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开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1、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
     支持龙钢集团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开展技术合作,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千万吨“西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和工程研发质检中心,打造“中国钼谷”。加大潼关黄金中深部探采力度,提高尾矿、伴生矿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实施中金冶炼日处理400吨难选冶项目,促进黄金产业向研发、加工、交易等转型,延伸产业链。推进铝电一体化,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加工业、大型企业配套组装加工业以及轻纺电子等技能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花炮、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微小企业发展工程,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12、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四位一体”加速发展,突出高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转化和产业孵化,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完善金融、科技等要素服务,推动循环、低碳试点企业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和技工贸型现代化城市新区。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错位发展、功能互补,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光伏照明、农业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完善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休闲、疗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移、创业投资的新平台,建成中心城市数字化先行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滨河宜居区。
     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依托国家民航试飞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园,突破发展以通用航空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建设集物流、信息流、商流、国家西部救援为一体的国际现代化航空物流快递和转运中心,聚集发展航空博览、飞行培训、设计研发、文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和盐湖景观、现代产业相融合的现代文明新区。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统筹区域优势资源,突出特色、板块发展,促进产业聚集,形成体系完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韩城龙门工业园转型发展,建设以煤电、钢材循环转化为主导的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抓紧建好蒲城煤化工园,加快建设澄城工业园等园区,完善建设华县钼化工、澄城光伏能源、合阳煤化循环、潼关黄金、白水载能循环等产业链和集中区,力争园区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
    四、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城镇发展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联动发展新格局。
    13、加快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
    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实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深入推进“一城五创”,加大城中村和老火车站片区、东风大街两侧棚户区改造,突出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等公益性工程;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河道、城区南源绿化和景观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和中转站点,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绿色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加大环保材料、节能建筑及低碳技术应用,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2015年中心城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和秦晋豫区域性中心城市。
    14、做优做美中小城市和重点镇。
     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着力推进村镇整合、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保障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向县城和重点镇延伸,构建县域间城市网和半小时经济圈。搭建创业平台,开发城镇地产,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和明星镇,形成“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富民又强镇”的良性发展格局。
    15、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
    坚持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并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举、重点突破与梯次推进并行,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和30个示范镇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逐步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及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完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政策制度,促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现城乡产业、设施、服务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6、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林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三优一特”工程建设,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加快建设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全国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稳定优质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市220万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陕西大粮仓”地位。积极发展大豆、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生产。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加大苹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枣等特色果品生产,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300万亩水果、250万亩干杂果和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百万头生猪、十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饮料、专用面粉、文化名酒等食品工业,打造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大厨房”和全省食品新城。2015年,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比提升到40%以上。
    17、推进农业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良种繁育、土肥检测、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畜禽养殖主要环节自动化、温室生产智能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和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强涉农龙头企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推广“大荔模式”,壮大富平奶山羊、华县蔬菜、韩城花椒、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完善技术服务、农资配送、仓储加工、电子农务等多种形式服务,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5年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0个,过亿元涉农龙头企业50家。
    18、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扎实推进“农民万元增收工程”,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开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民俗游、农家乐,大力发展建筑、流通、包装、储运、加工及家政服务等非农产业。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每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以上。完善和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价格补助、农机购置、家电下乡、征地补偿及农村合疗、低保等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产业基地带动,推动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的资产化置换、股权化流转,拓宽租赁、股金、红利等收益渠道,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百部千企包村帮扶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口援助,深入推进贫困村开发和重点村以工代赈建设,重点实施三门峡库区生态化治理和开发、秦岭北麓山区、渭北山区、黄河渭河滩区和采矿沉陷区等易地搬迁安置工程,夯实贫困农民增收基础。
    19、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改厕、改灶、改水和通路、通电、通气,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和庭院。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生物循环模式,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灌溉水价补偿机制。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及河流、沟系水土保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带动服务业全面提升。
    20、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围绕“一山(华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司马迁)”的独特品牌,突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文化特色,实施旅游大景点和精品线路支撑战略,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快大华山景区开发。以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为目标,加快华山景区综合开发,实施华山索道、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打造标志性大型实景演艺,打响“华山论剑”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少华山、太华湖、潼关古城等周边旅游景区开发,形成集观光游览、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推动华山旅游集团上市。
    打造精品旅游板块。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洽川湿地、潼关三河口、华阴御温泉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积极开发温泉养生、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古城观光等新型旅游产品,构建秦东旅游大环线。创新景区开发建设机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办好华山、洽川、通用航空等旅游节会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拓展旅游消费市场。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0亿元。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唐桥陵遗址公园,深度开发司马迁祠、梁带村两周遗址、仓颉庙、唐帝王陵、杨公祠、潼关古城、魏长城遗址、党家村民居、朝邑古镇、天下第一仓、白氏祖茔等人文景区。加快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建设,壮大红色旅游产业。整合文化资源,打响富平石刻、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同州梆子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大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
    21、做大做强物流业。
    加快渭南主城区陆路口岸、卤阳湖通用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航物流港和中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推进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养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潼关物流港、卤阳湖快递物流园区、经开区物流园、华县物流园、富平陕汽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车销贷货运物流园以及农产品物流设施,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种和业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商务、农务和金融超市,改造提升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大卖场、专卖店,完善建设农村集贸市场、购物超市和便利店、代销店等,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
    22、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城镇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发展。完善提升科研咨询、金融保险、劳动培训、质检鉴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保洁、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渭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增设网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完善证券、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七、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园区、景区及中小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化,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
    23、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大力推进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通用机场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强化连接南北、辐射东西 的交通枢纽地位。统筹建设铁路复线扩能、煤运专线等通道工程,尽快建成大同-西安客运专线、西合复线等铁路。实施合阳、大荔与山西道路联通工程,建设韩城、潼关、富平公路运输枢纽。建成罗敷-韦庄、合阳-凤翔高速公路、渭南-蒲城高速公路延伸工程及沿黄公路。加快城区、园区、景区快速干道建设,启动实施秦东迎宾大道、卤阳湖内府机场、西安-富平-韩城轨道交通、西渭物流快速干道、煤冶金专线等通道建设。提高通乡、通村等农村公路等级,完善公路客运站场,形成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和煤气管网工程,完善电网建设,形成33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九大供电区。
    24、加强水利调配工程建设。
    以二华夹槽为重点,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工程,确保渭河安澜。加快推进以城市段为重点的渭河防洪治理,建成滨河生态走廊,打造关中水乡。统筹开发利用黄、渭、洛河水资源,实施洛惠渠渠首加闸、洛河引干入支、引清剂湭、抽黄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快解决剩余1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搞好田间配套。“十二五”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八、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区。
    25、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形成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渭、洛)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和黄河湿地等保护区建设,加大渭北旱塬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实施“三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平原绿化工程,启动建设黄渭洛滩涂绿化工程,实施渭北旱塬干杂果林带,建设西潼、西禹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国省干道、环城生态林和城镇绿化工程,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26、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加快建设宜居生态园林城市,继续实施“扩容提质”战略,强化治水绿化,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和造林绿化、森林围城工程,加快“太华湖”、“少华湖”工程建设,实施主城区东湖西海、渭水生态园、湭河入渭生态区以及天骄湖、天子湖、天卤湖、大荔沙苑湖和“引水进城”工程,建设人水相亲的生态城市。
    27、加快创建低碳城市。
    加强煤炭、电力、冶金、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应用,加快韩城循环经济园区和高新区、澄城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和韩城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开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热能供暖、太阳能屋顶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天然气供暖及节能产品、环保建材,加快节能建筑和低碳小区等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潼关搞好全国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抓好渭南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3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燃煤机组和水泥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实施渭河污染治理规划,建设国际低碳技术应用与投资示范区。
    九、着力加强和谐渭南建设
    坚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和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文明程度,构建和谐渭南。
    2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城乡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寄宿制、标准化工程建设,率先实现农村中学进城进镇寄宿学习,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教园区建设,积极筹建渭南工业职业学院,推进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成3-5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5个专业性实训基地、2个综合性实训基地,打响渭南职教品牌,建设西部职教基地。整合优质高教资源,支持渭南师范学院建成综合性高等院校,推进学科基础能力建设、拔尖人才培养以及工程研发中心建设,力争三至五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港澳台教育机构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鼓励省内院校在渭南设立分校。加大人才引进开发力度,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省级部门、科研院校(所)对口支援工程。
    2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的容量和质量。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和失业调控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进城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军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统筹覆盖面。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差距,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30、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县镇医疗一体化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速推进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升级“三甲”,县级医院“升二甲创三甲”工程,全面改善县级医院、院前急救、卫生监督设施,加快配备乡、村卫生技术人才,加强疾病预防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乡乡有文体中心、村村有公共活动设施,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文化软实力。力争到2015年,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31、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畅通服务、诉求渠道和程序,整合基层政法、信访、维稳等力量,及时处理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调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卫生及治安、信访等管理职能,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推进社区依法民主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创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强化廉洁自律和社会监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深化“平安渭南”建设,完善食品、药品监督体制改革,加大矿山、工厂等生产安全常态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注重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实现军地融合发展。
    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引导,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开放包容意识,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增强东大门建设的发展活力。
    32、努力拓展开放平台。
    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推进深圳-富平合作,建好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加快建设渭南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张升级。依托“大关中”,接轨“大西安”,打造陕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区。完善政策环境,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展加工贸易、劳务合作等,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及对外投资,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33、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
    开展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试点,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创新招商模式,从单纯引资向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的转变,从传统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实施“央企省企进渭”工程,重点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坚持不懈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开放开发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3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省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实施10个资源转化重大科技专项、2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个重大科技专利产业化专项和40个骨干企业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先进装备、精细化工、有色冶金、半导体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科技研发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支持重点企业申报科技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及人才队伍、中介服务等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产业化水平。
    35、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围绕园区发展、土地、财政、城乡统筹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扩权强镇”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十一、保障措施
    36、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完善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完善“一厅式”办公,规范运作程序,实行限时办结、项目代理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人等难题。健全和落实项目包联责任制,强化项目建设督查和奖惩措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37、拓宽投资与融资渠道。
     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激活民间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外商投资。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加大跑部进京力度,积极争取中省基本建设投资、各类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提升市城投公司融资功能,创立市文化旅游、通用航空、水务等投资公司,采取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利用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设立市级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完善政府性债务监管体系,建立预警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38、完善土地供给保障机制。
    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规模,积极争取省上增加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加强建设用地储备,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重点保障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及城镇、交通建设用地。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收购储备、公开拍卖等制度,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等闲置用地的清理力度,盘活土地资源。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39、建立规划推动落实机制。
    强化规划的总体指导、约束功能和法律效力。成立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东大门建设规划的协调推进、任务分解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规划推进落实、实施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健全落实各项配套政策,确保规划依法推进、顺利实施。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渭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面对宏观政策约束增强和秋淋、渭河洪涝灾害,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突出“三区”建设和“三化”联动,及时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大抓项目扩投资,力保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经济稳健增长。全市GDP增长15%,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28.97亿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07.2%,在全省占比由去年的7.9%提高到8.3%,增幅比全省快了1.1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消费增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912.94亿元,增长30.2%,在全省占比由去年的8.2%提高到9.1%。消费总额达到271.66亿元,增长17.2%。进出口在外需低迷中实现1.74亿美元,增长2.9%。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分别增长7%、20.6%和10.9%,占比为15.6:53:31.4。其中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工业增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3%,占比由去年的38.1%提升到42%。
四是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94.4亿元,增长26.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3亿元,完成年预算的108%,增长30.27%。万元GDP能耗下降3.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
五是民生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8768元和5571元,完成年目标的100.9%和111.4%,同比增长17.9%和27.4%。物价涨幅稳定在5.4%。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较预控目标低了0.8个百分点。
经济工作重点主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力促投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推进委员会作用,集中开展项目审批月、环境保障月活动,实施市级领导“四个包抓”,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进行定期督查、逐月通报,力促开工赶进度。2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1亿元,占年计划的100.4%,增长50.6%。新开工项目数达到126个,20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韩城龙钢集团100万吨高速线材、500万吨焦化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建成,陕化节能技改、蒲城煤化基地等70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渭河中心城市主城区北岸堤坝全面竣工,南山支流蓄滞洪区建设启动实施。多元化筹措资金有新突破,落实到位中省政策类项目143个24.2亿元,发行城投债券18亿元,各类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02.2亿元。大力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5019万美元,合同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29.9亿元,当年开工在建276个,开工率91.7%。
二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力推发展方式转变。出台政策措施,安排2000万元财政专项贴息,重点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及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当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287.89亿元;其中,新入园区企业74户,主营业收入92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4%。煤炭资源完成整合,黄金资源整合全面启动,以能源化工、有色冶金为支柱的传统优势产业增产增效,以拓日新能、紫兆环保、中联重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规模扩大。积极启动了循环产业和低碳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淘汰落后电解铝2万吨、焦化55万吨、纺织3056万米的产能。节能减排实现预控目标,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8%、1.9%、1.5%。
三是以城乡统筹为支撑拓展服务产业。出台《渭南主城区建设意见》,中心城市当年开工在建项目143个,完成投资83.78亿元,增长43.5%。旧城改造和片区开发力度加大、进程加快,新改建城区道路网架18公里,打通“断头路”19条,升级改造东风、朝阳、胜利大街及前进、三贤路等9条人行道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7.5%,亮化工程装置率达到97%以上。“一城五创”和市县联创成效显著,中心城市“创国卫”达标、创“省模”通过初评,10个县城全部实现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入围省级卫生城。华县瓜坡、富平庄里、韩城龙门、蒲城孙镇等4个省级示范镇投资加大,市级30个重点镇开发、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3亿元,增长62.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50万平方米,增长90%,带动和支撑了物流、金融及物业、资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是以现代农业为方向提升农村建设。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10.5万吨,连续八年增产。全面推进林果、瓜菜及奶畜等高效农业优质化、基地化建设,新建花椒、柿子、核桃、冬枣等经济林12.1万亩,苹果优果面积达到13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9.5万亩,新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428个。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增长52.8%和10.9%,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0.3%、8.4%、14.1%。各项优企项目和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扩大,农民开始更多地从产业化带动、品牌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中获利增收。以农村安全饮水、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完成51.5亿元,以“一池三改”为突破的“农村清洁”工程全面推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五是以激活需求为基础扩大居民消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和“农超对接”工程,落实家电下乡、农机购置补贴等消费政策,新改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农家店459个,落实购销中标产品补贴59万台(件)1.5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到42户,其中贸易额在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1户,成为全国果品外贸出口转型基地。渭南陆路口岸建设启动实施,商检服务机构、海关货场正在抓紧筹建。出台了《做优做强精品旅游景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华山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启动实施,少华山、陶艺村成为国家4A级景区,渭华起义纪念馆、华山御温泉成为国家3A级景区。全年入境游客2039.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6.3亿元,分别增长53.5%、72.1%。
六是以民生工程为主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大领域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8.1亿元,完成年目标的131.8%。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17.2万人,农民进城落户21.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3.29万套,建成1.88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490户,改造农村危房7100户、竣工6631户,实施校舍安全工程107所学校、竣工面积13.7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年费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100元,“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保”国家级试点扩大到8个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韩城市试点推开,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在大荔县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延伸到130个乡镇、3221个村、99个社区街道办以及45个厂矿区,药品“三统一”实现农村全覆盖。秦岭北麓生态移民搬迁全面启动,扶贫重点村开发扎实推进。新改修农村公路197公里,解决了54.9万人人饮水安全。“气化渭南”工程深入实施,韩城至渭南煤层气长输管道基本建成,天然气气化人口达到39.8万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持续上升、稳健加速的基础条件还不牢靠、内在动力还不强,总量在全省占比仍然偏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较慢,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转化率和企业增加值率较低,开发区和园区规划及其功能还不能满足产业转移、规模聚集的需要。三是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的后劲不足,缺乏重大、骨干项目的支撑带动,前期项目策划储备也不够充实有效,项目投融资渠道狭窄、市场竞争力较弱。四是消费受居民收入水平低、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及水平所限,增速趋于平缓。五是城市和小城镇规划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城乡服务业还不活跃。这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的起步之年。根据市委四届一次全会精神,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市委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要求,以经济追赶、民生优先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发展为主线,突出工业主导强动力,强化三区开发优环境,统筹城乡建设搞配套,力抓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融资运作,力促产业联动和集群发展,力推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激活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提升服务经济,努力促使全市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谐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着眼宏观环境和发展形势,结合我市实际需要,兼顾基础和可能条件,提出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总量突破12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规模达到12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总量达到325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出口1.5亿美元,增长16%。
——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2亿元,增长2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90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0元,增长2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3.7%和3.8%。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6%左右。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与措施
1、大力提升投资规模和增速。坚持投资主动力不动摇,紧抓项目建设不松手,有序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强市工程和建设东大门重大项目,保接续、强后劲。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30个,年度投资850亿元,其中续建97个、投资537亿元,新开工133个、投资313元;重点前期项目230个,估算投资3100亿元。
一是抓开工保续建。把握好工作节点和工程节奏,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投资等建设条件,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重点区域、新兴产业等政策性投入。确保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30%、上半年开工80%、三季度全部开工,确保续建项目优化施工、加快收尾、按期竣工。
二是抓前期强推进。重点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城镇化推进、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三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紧策划、储备更多的政策类项目。在与央企、科研院所合作方面,开发国地联建、产业联盟项目。对策划项目进行精选优化,对重点前期项目进行分类推进。
三是抓招商筹融资。突出产业招商、园区选商,紧盯央企、强企和发达地区深化合作,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企业来渭共建发展,合同引资实际到位400亿元以上。加强政策、金融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落实中省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推进社保、住房等基金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票据等新型融资,引导非公经济实体进入能源、交通、金融、民生等领域,撬动民间投资400亿元以上。
四是抓管理促建设。继续坚持市级领导“四个包抓”机制,坚持项目集中审批、集中开工、重点督办和定期通报制度,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强组织协调、环境保障,加大前期跑办、手续督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增效、服务业扩规、农业提质,促进工农联动、产服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稳健协调增长。
一是强化工业主导。实施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保产、稳速、增效”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扩能升档,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00户,工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增长22%。抓好蒲城煤化、陕化、渭化及韩城焦化等四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节能技改、循环利用工程。引导拓日新能、紫兆环保、中联重科等新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提高附加值。加快韩城王峰、合阳山阳、白水雷牙等煤井开发,推进龙钢集团千万吨扩能、金钼集团钼及钼化工项目,支持企业产学研联盟和申报中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二是壮大服务经济。用好文化强市30条政策,启动3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升以山水城陵庙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业,开发动漫传媒、雕刻、会展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建好富平陶艺、华州皮影及韩城古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在GDP的比重提升到7%左右。大力发展金融、担保、工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渭南陆港物流、潼关物流港、卤阳湖航空物流园等项目,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标准化试点项目。加强服务业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和统计考核,加大财税、土地、价格、注册等方面的服务力度,力促服务业增长12%。
三是提高农业效益。围绕优生区、主产区和灌区,整合兑现中省各项惠农政策,扩大生态奶畜、有机林果、绿色瓜菜及优质粮等商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中国白水有机苹果第一县、富平柿乡及韩城无公害花椒、华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优质农产品外贸出口转型示范基地。依托雨润、安德利、陕富面业、富华乳业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扩大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生产规模,激活农技、农资及农业保险等农村服务业,带动农业增加值增长6.5%。
3、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民生工程作为扩投资、促消费、保增长的主抓手,强化组织协调和部门联动,确保财政投入规模和各级配套,计划实施十大领域100类民生项目,年度投资150亿元。
一是抓好全民创业和劳动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援助和服务,落实创业就业小额信贷、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政策,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优先安排使用市内就业人员。力促下岗职工、低收入、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等群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确保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就业100万人。
二是抓好社保服务扩面提标。进一步扩大“新农保、新农合”参保面和低保、帮困、助残等保障面,全面推进市县中心医院、乡镇(办)卫生院(站)、村卫生室(社区诊所)标准化建设,改善计生保健、儿童福利、老年公寓和精神康复等服务设施条件。城乡居民看病住院补助提高50元,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10%。
三是抓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建成市文艺、体育和博物馆三个文化中心主体工程,着手策划市工会职工文化宫、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大力推进县城文化广场、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村)文体活动室(广场)建设,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市。继续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镇村学校整合及职教园区建设项目,抓好农村初高进城、进重点镇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确保教育支出占比22%以上。
四是抓好安居保障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早做好投资安排和计划下达,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4.3万套,其中廉租房5000套25万平米、公共租赁住房7000套35万平米、经济适用房1000套6万平米、棚户区改造1.3万户104万平米。大力实施秦岭北麓、渭北水保区和黄渭滩区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工程,集中连片建成70个扶贫社区和25个产业带。
五是抓好物价监控和市场监管。加大煤、电、油、运、气运行监测管理和产供销协调保障,做好粮食、生猪及蔬菜等大宗消费品的储备和供应。稳控电、水、气、食品、药品及住房等价格,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保健品安全监督检查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4、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区开发。坚持城区扩容提质、园区强工聚业、景区兴游活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创业环境、产业承载力和就业容量。
一是加强城市群建设。启动秦东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快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向园区、景区延伸和配套。坚持把中心城市做强,实施重点工程123项,年度投资143亿元。加快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组团式开发,巩固提升“一城五创”工程,重点抓好东入口、老货场改造、南塬防洪及公共绿化、街景美化、市容保洁、幸福安居工程,整治规范“六小门店”和市场环境,优化提升城市人行道、生活区和商业圈,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坚持把县城做大、把重点乡镇做优,推动富平、蒲城、华阴、华县与渭南中心城市的同城化建设,壮大提升韩城、大荔、合阳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庄里、龙门、瓜坡、孙镇等4个省级示范镇标准化建设。力争中心城市(组团)人口扩增到58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6%左右。
二是加强区域化统筹。研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滚动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陕西东大门建设意见。实施乡镇站所及村庄旧宅空院改造整合、土地整理和治荒治滩造地三大工程,抓好建房、栽树、引项目三件实事,加快建设华山景区统筹城乡生态旅游开发示范区和30个重点镇、1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促20万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研究实施潼关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韩城、白水、澄城及工矿区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启动渭南-华阴、蒲城-富平、韩城-合阳等3个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
三是加强园区化承载。加强陕深合作,共建和申报国家级富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吸引外企、央企和东部企业尽快入园落户。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以升促建”工程,推动卤开区在航空物流、通航专项等项目上取得突破。坚持一园一业、集群集中,明确10个县域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完善科技、金融、土地和人力等产业链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厂房。研究落实园区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发展环境评估以及企业运营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力促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结构、效益双提升。
5、着力促进消费扩量提速。坚持以居民增收为基础,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促消兴市及社会保障政策,力争社会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元,增长20%左右。
一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研究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配套措施,落实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津补贴正常调增机制。完善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兴办实业和进城置业,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和养老、医保等补助标准。更多地增加群众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净增3132元和1109元。
二是努力扩大城乡消费。落实兑现农机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减税等政策,继续实施镇超工程、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蔬菜进社区等工程。开展特色商品展销会、购物节及商业庆典活动,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汽车、家装、文化旅游、休闲保健等消费热点。不断完善市场网络,优化消费环境,新发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户以上,消费额占比达到42%以上。
三是努力提升外贸总额。继续扩大果汁、钼精粉、机电等资源类产品出口,支持有竞争力的支柱产品抢占国际新兴市场。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支持交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和重大装备进口。研究落实全省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陆路口岸和渭南海关建设,培育发展10户外向型龙头企业,外贸总值突破2亿美元。
6、强化交通能源和水利建设。坚持把交通、能源和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投资、扩大消费的重要推手,抓住政策机遇,策划推进项目,打基础、强动力。
一是力推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渭河流域全境整治和治污力度,建成渭南主城区南岸、大荔农防和二华夹槽堤防主体工程,加快推进二华夹槽蓄滞洪区建设。继续实施黄渭洛流域水土保持、“引黄入渭”、“引清济沋”、灌区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力推进重点推进卤阳湖、蒲城煤化等骨干水源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 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解决农村人饮40万人。
二是力推重大交通项目。加强与中省部委、厅局协调沟通,加快大西高铁、黄韩侯运煤专线建设,开工西南铁路复线工程。重点实施“四路一桥”工程,开工建设西韩物流快速干道、秦东快速干道、韩城-白水运煤通道、韦罗高速,加快推进渭南-运城秦晋黄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抓好108、310等国省道升等改造,建设区际非收费公路,新改建国省干线105公里、县乡公路200公里。策划启动城区-园区快速干道项目。
三是力推能源气化工程。加快建设韩、合、白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推进煤电一体化、城市热电联产工程。建成秦岭电厂上大压小第二台66万千瓦机组,强化太阳能光伏发电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富平、澄城330千伏和渭南信义、韩城禹门口75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建设。继续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试点工程,加快韩城煤层气管网建设和通气接入,新建气化用户1.5万户。
7、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实行能耗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单位GDP能耗控制在2.606吨标煤以内,SO2、COD、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4%、1.8%、1.6%和0.4%。
一是抓低碳城市创建。制定研究出台低碳城市规划和试点方案,研究制定低碳产业发展促进办法,加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低碳生产,倡导低碳生活。继续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10大节能技改工程,大力开展煤电、金钼、钢铁、水泥等企业能效对标,新建3-5个低碳循环试点示范企业。积极争取“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试点和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黄金、金钼尾矿利用示范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和重点行业合同能源管理试点项目。
二是抓关中水乡建设。围绕治水、兴水、活水,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着手编制城市水网体系规划,谋划组建市水务集团公司,策划推进秦东大水网建设。围绕蓄水建湖、平原建库,大力推进黄渭洛三河、卤阳湖湿地和滩区还林、还水、还湖工程,启动建设渭南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长廊,加快实施华山太华湖、华县少华湖和卤阳湖开发区天骄湖、天子湖工程。围绕县城和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小河流、地下水等水系资源,积极实施“引水进城”工程,抓好拦水坝、蓄水库除险加固和集中供水工程。
三是抓林业生态工程。抓好秦岭北麓、黄渭河流域还山绿化、还滩育林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启动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项目,实施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八大林业工程。在城乡田间,大栽杨柳槐,广种经济林,全年造林35万亩,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加强对已建成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加大对发电、煤焦、有色及食品、石材加工等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监测监管,保护好城市水源地、空气质量及农村田园生态。
8、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省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制定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力推管理创新、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组建渭南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整合农牧、商务、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有关职能职权,在乡镇设立监管所,创新和完善“一个体制、二个机构、六大体系”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全面推开县镇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三统一”全覆盖。组建渭南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等转企改制,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企业产权置换,整合粮食、物资、供销企业组建大型集团,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启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完善水、电、气及药品价格改革及补助调节基金制度。创新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管理运行体制、投资融资机制。研究建设科技统筹、城乡统筹示范园、区示范带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非公有经济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6%左右。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完善渭南内陆开放、招商引资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渭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服务机构建设。落实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为外商投资服务,年内引进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加快投资、环保、法律等服务业以及垄断行业、外贸市场的开放步伐,大力开展选商招商,狠抓合同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加强深陕合作、区域联盟,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一步深化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战略合作,整合关天经济区规划、中原崛起规划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积极创建区域经济协作综合试验区。
各位代表,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渭南需要奋起赶超,完成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开拓创新,以争先创优的工作实效和争先进位的发展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对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1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28.9亿元,增长15%,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目标;民生工程进度加快,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3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亿元,增长30.2%,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1.6亿元,增长17.2%;进出口总额完成1.7亿美元,增长2.9%。
2011年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增加值率较低;投资效益不高,消费水平偏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动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经济不活,节能环保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计划目标积极可行
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3.7%和3.8%;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渭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市实际,贯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了市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渭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在计划执行中,确需作重大调整的,应事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三、对实现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加强基础设施、能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改进投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和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绿色、低碳经济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全民创业。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统筹层级和保障水平,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增强应急处置能力,重视安全生产,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尽快制定各项具体规划,完善投资、财税、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步伐,以文化创新为精髓,发挥优势潜能,加快园区、城区、景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2年财政预算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
 
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秋淋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机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城区、景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凝心聚力,顽强拼搏,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有效保障,财政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44,218万元,增长26.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968万元,占预算410,000万元的108.04%,增长30.2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1,199万元,占预算125,600万元的104.46%,较上年增长26.91%。
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87,089万元,占预算的100.22%,增长30.90%,其中:增值税18,285万元,占预算的91.88%,增长18.40%;营业税28,683万元,占预算的90.77%,增长21.85%;企业所得税6,527万元,占预算的125.52%,增长56.52%;个人所得税1,755万元,占预算的103.24%,增长29.71%。非税收入44,110万元,占预算的113.98%,增长19.70%,其中:专项收入14,841万元,占预算的168.65%,增长8.42%;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21,530万元,占预算的129.70%,增长197.29%,主要是从2011年起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增加了收入。
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973,386万元,较上年增长27.89%。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322,842万元,增长34.32%。
市级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38,590万元,增长22.53%;公共安全28,201万元,增长26.52%;教育23,493万元,增长27.82%;文化体育与传媒12,537万元,增长96.81%;社会保障和就业33,144万元,增长33.80%;医疗卫生20,777万元,增长101.44%;城乡社区事务25,904万元,同口径增长23.42%;农林水事务74,169万元,增长137.80%;交通运输23,400万元,增长39.87%。
(二)2011年财政工作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坚持月通报、季分析、半年讲评、全年总结考核的办法,完善财税部门领导包联县市区、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激励约束和督查,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力度;通过监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纳税情况,分析监测税源变化,增强了组织收入的主动性;通过推进税源电子监控系统、税收征管一体化、国地税联合办税,公开房地产、餐饮等行业纳税情况,强化了税收征管;通过加大税务稽查检查力度,排查建筑业纳税情况,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纳税评估,堵塞收入漏洞,促进了应收尽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地方财政收入提前12天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收20亿元和10亿元,增幅分别高于上年11个和9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所有县市区收入均过亿元,其中临渭、华阴、澄城、富平四个县(市区)过2亿元,蒲城县过3亿元,华县过4亿元,韩城市过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坚持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并重,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资金整合、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围绕城区、园区、景区建设,投入3.7亿元,撬动引导金融及社会资金21亿元,实施中心城市供水供暖、道路改造、绿化亮化、重点污染源治理等公益性项目,支持了“一城五创”工作;完善重点园区扶持政策,筹措资金8,000万元,加快渭南高新区建设国内一流科技园区,支持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发展和华山景区建设;安排资金3,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安排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行业资源整合和焦炭、纺织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了全市160户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催生规模以上企业65户;对接省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财税政策,出台加强我市财源建设工作的16条政策措施,建立了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激励机制。围绕扩大消费,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7亿元,拉动消费17.7亿元,我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和补贴资金兑付额居全省第一;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11,603万元,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发展。
――保障民生更加有力。多方筹措资金,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民生支出158.1亿元,增长29.5%。教育方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教育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推广到8个县市区,整合资金12.2亿元,集中财力实施了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免一补”、“蛋奶工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助学金等政策较好落实,68.7万名高中职、中小学生享受到各类补助,29万名学生受惠“蛋奶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生活设施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文化体育方面,重点支持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华山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名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启动,80万名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城乡低保、城乡医疗、高龄老人补助、五保供养、农村八大员等政策较好落实;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29万套,改造棚户区1.1万户。就业再就业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1.36万个,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5500余人;安排小额担保贷款贴息3,058万元,发放贷款2.2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医疗卫生方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合疗、城镇居民医保、医疗救助等补助政策较好落实,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社区卫生基本建设初步完成;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和“两癌”普查、贫困患者白内障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逐步建立,40多万名困难群众享受补助;提高了市级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标准。
――“三农”投入持续增加。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整合、优化结构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突出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筹措资金6.5亿元,实施了渭河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应急分洪利用工程,支持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灌区除险加固和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安排资金4,764万元,解决了5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整合资金3亿多元,撬动各方面资金10亿元以上,促进了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发展;投入资金7,000万元,重点支持了畜牧养殖大县、畜牧养殖场建设和设施蔬菜项目实施;安排资金3,000万元,加快富平淡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拨付贴息资金870万元,扶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扶贫移民救灾工作,拨付资金2.5亿元,落实了库区移民扶持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和雨露计划培训等扶贫项目,支持了全市65个村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搬迁贫困人口1535户;筹措资金2.3亿元,确保抗洪救灾、渭北内涝以及秋淋造成的危房改造等工作顺利开展。突出支持农民增收,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市24项惠农补贴共兑付资金19.3亿元,“一折通”发放改革深入推进;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5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项目2057个。
――争取资金成效显著。积极捕捉信息,抢抓各种机遇,多渠道争取中省对我市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围绕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提出了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财税政策建议,并反复汇报对接,争取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倾斜。2011年,共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42亿元,增长30.3%。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31亿元,当年增量5.5亿元,占全省的近六分之一。经过努力,潼关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补助资金8,700万元,并将逐年增加。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以做全做细做实预算为目标,加大部门预算改革力度,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将预算外收支纳入了预算管理,减少代编或预留预算项目,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稳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市级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支出及10个单位的部门预算、“三公经费”支出向社会全面公开。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在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在全市开展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撤并财政专户147个。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启动实施。政府性债务管理不断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重点示范镇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开展,基层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初显成效。金财工程步伐加快。公务用车和“小金库”治理成效明显。
过去的一年,虽然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财政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源底子薄、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收入总量较小,财力水平较低,刚性支出增长快,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亟待提高;财政“两基”建设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还需加强,管理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财政事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一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上将出台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意见,我市多年来积累的发展潜力逐步释放,为做好财政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财政看,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收入方面: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增值税体制改革,落实调结构、转方式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提高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及对小微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等,将带来财政直接减收;国家调控房地产业,房地产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将大幅下降;非税收入基数高、增长潜力小,这些都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中省出台了一系列关系民生和长远发展的政策,对教育、文化、水利等支出提出了硬性要求,社会保障方面的“扩面提标”、保障性住房以及支持调结构转方式、建设陕西东大门等等,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大,硬性要求多,刚性增支大,财政支出面临很大压力。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努力做好财政各项工作。
根据中省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中求进。坚持以提升财政实力为目标,强财源、扩税基、添后劲、促增收;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农业水利、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整合提效益,以改革强管理,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今年经济形势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1,100,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2,000万元,较上年增长20%。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32,000万元加上上级各类补助收入880,182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27,923万元,全市总财力1,384,259万元,较上年增长19.4%。全市支出预算对可用财力全部做了安排。
(二)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2012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为151,800万元,较上年增长16%,剔除2011年收入中的一次性因素,同口径增长33%。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税收收入106,05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增值税20,280万元,增长31.3%;营业税32,200万元,增长36%;企业所得税5,300万元,增长27%;个人所得税1,732万元,增长20%。非税收入45,450万元,增长5%,其中:专项收入15,800万元,与上年持平;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8,150万元,增长10%。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151,800万元,加上上级对我市的各项补助506,167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0,649万元和市对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及各类补助423,545万元后,市级总财力为223,773万元,较上年增长20.47%。
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23,773万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民生优先和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安排一般公共服务34,355万元,增长14%;公共安全23,616万元,增长20%;教育21,270万元,增长25%;科学技术1,267万元,增长20%;文化体育与传媒5,865万元,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30,750万元,增长30%;医疗卫生10,367万元,增长27%;环境保护21,556万元,增长17%;农林水事务26,737万元,增长26%;交通运输15,583万元,增长20%。
三、2012年财政工作重点
(一)创新完善征管措施,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发展壮大财源,分析监控重点税源、重点企业情况,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税务与住建、规划、国土、电力等多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和信息定期沟通制度,通过注册备案、联网控管等方式,共享各部门涉税信息,实现源泉控税;总结推广国地税联合办税、房地产等行业一体化管理经验,实施信息化、专业化管税工程;深入推进纳税信息公开,加大纳税评估和税收稽查检查力度,杜绝税收流失;完善组织收入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大幅增加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学前教育、蛋奶工程、校安工程等各项财政补助政策,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2%。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30条政策措施,支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体育事业发展,扩大我市文化影响力。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扩面提标”工作,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农村五保最低限定供养标准,确保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城市“三无人员”、高龄老人、孤儿等人员生活补贴以及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足额发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创业就业。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村医补助标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多方增加群众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继续推进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支持创新社会管理和平安渭南建设。
(三)支持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建设陕西东大门,做好城区、园区、景区三篇文章,促进三产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支持调结构转方式的一系列财税政策,落实扩内需、强投资、促消费的各项政策,落实加强财源建设的16项政策措施,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做大经济规模,实现稳中求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资金等社会资本,大力支持中心城市重点公益事业建设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及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突破发展,县域特色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大力支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催生规模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以华山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实施。
(四)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支持渭河综合整治、南山支流和二华夹槽应急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中省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畜牧养殖、苹果产业,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落实《扶贫开发纲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五)密切关注中省政策,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支持。紧盯中省政策动向,紧扣资金流向和支持重点,紧抓国家增加民生投入及转移支付补助和省上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机遇,加快“跑部进省”步伐,做好项目储备和对接,加大资金、政策和项目争取力度,确保上级各类补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千方百计为我市赢得更多利益。
(六)持续深化财政改革,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公开促公正。积极推进财政公开工作,公开各类财税政策、各类补贴项目和补助标准、各行业纳税情况等。在市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实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公开透明。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在上年基础上压缩10%。以整合提效益。盘点、清理、整合“三农”、教育、文化、水利、扶贫等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所有专项资金都要有管理办法和使用计划,全部实行项目化管理,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整合工作。以改革强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非税收入管理、农村综合改革、电子化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构建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2012年,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开创新局面,在战胜各类困难中实现新发展,努力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
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
审查结果报告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对全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968万元,占预算410,000万元的108.04%,较上年增长30.27%。其中: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1,199万元,占预算125,600万元的104.46%,较上年增长26.91%。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973,386万元,较上年增长      27.89%。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322,842万元,增长34.32%。
2011年,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洪涝秋淋等自然灾害影响,狠抓收支管理,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收入大幅增长,支出进一步加快,财政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总的情况是好的。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加大,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财政预算约束力还不够强,预算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积极可行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全市2012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532,000万元,较上年增长20%。加上上级各类补助,减去上解上级支出,全市总财力为1,384,259万元,较上年增长19.4%。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51,800万元,加上上级各项财力补助、减去上解上级支出、市对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及各类补助,市级总财力为223,773万元,较上年增长20.47%。支出预算已分解到具体科目,收支安排是平衡的。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 2012年预算草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的总体要求。收入安排充分考虑了当年增收的有利条件和减收的不利因素,符合实际,客观可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市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确需调整的,应事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三、对完成2012年财政预算的建议
(一)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要严格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要优化纳税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培植税源。要建立健全收入监控机制,加强税源监控,及时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变化情况,加强财税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圆满实现收入预算。
(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要优先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确保民生项目资金的需求。加大对“三农”、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三)充分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落实好支持调结构转方式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大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投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催生规模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机制改革,加大财政监管力度。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在市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改革,加大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力度。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雷孟斌主任受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领导下,努力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勤廉”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三项重点依法行使职权,在创新中深化监督,在监督中增强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二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1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雷孟斌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请予审议。
2011年,是市人大常委会砥砺创新、全面推进履职工作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常委会认真贯彻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勤廉”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三项重点依法行使职权,在创新中深化监督,在监督中增强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实现全市“十二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审议重大事项,全力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大局
常委会把服务市委中心大局作为行使职权的根本任务,认真听取审议有关重大事项报告,有针对地开展重大视察调研活动,及时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了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全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及时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及财政决算、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关于批准2010年市级财政决算的决议,提出要抓好工业增长、服务业发展、节能降耗等建设性建议,推动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对政府债券和财政超收资金的安排使用,认真听取审议市政府的相关报告,先后两次作出决定,批准追加预算支出16570万元和19339万元,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三农”发展等民生事业的资金需要。
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对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召开会议,对报告反映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对一些好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充分采纳和吸收。常委会还实地视察了城投公司工作和中心城市城建重点项目,在主任会议上听取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工作报告,提出的搞好城市规划详规、加强城市拆迁管理、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创国卫硬件资金投入等建议,对加快项目建设、开展创卫工作、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我市顺利评为了国家级卫生城市。
大力支持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组织专题视察,实地检查了渭河大堤各工程标段的进展情况,提出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施工、市场化融资的建议,促使工程任务提前顺利完成。常委会还根据市政府提请的议案,就渭河渭南城区段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有关问题作出决定,明确了项目运作方式、项目费用管理、土地出让计划等事项,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高度关注陕西东大门建设。组织人员深入潼关、大荔、合阳、韩城等县市广泛开展调研,就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思路、定位、重点以及保障措施等形成了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建设什么样的陕西东大门和怎样建设陕西东大门提供了有效参考。
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四个包抓”要求。常委会各主任对包抓的龙门500万吨焦化、韩城煤层气开发、临渭区台湾大润发超市等18个重点项目,坚持定期深入现场,协调有关问题,主任会议专题听取项目进展情况,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包抓县(市、区)工作中,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了相关县(市、区)经济指标的全面完成。
常委会还就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贷款作出了决定,视察调研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等情况,连续第十六年开展了“渭南环保世纪行”活动,配合全国人大、必赢体育就保障性住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进行了调研,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监督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是本届常委会确定的三项工作重点。围绕三项工作的推进,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先后听取审议有关专项工作报告达21项,组织开展执法检查2次,并在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办理、预算监督等方面推进工作创新,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力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去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常委会切实加大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密度和覆盖面,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有力作用。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情况的报告,针对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投资环境不尽理想、招商办法需要改进等问题,提出了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创新招商工作机制、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等建议,推动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任务的顺利完成。密切关注民生民计。常委会和主任会共听取审议稳控物价、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安交通管理、看病就医、学前教育、城区中小学校规划、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等关于民生问题的专项工作报告10项,对民生的关注程度和范围相比过去更深更广。围绕这些重大民生,常委会提出了解决价格热点问题、加快社保体系建设、整治交通管理秩序、严把保障性住房质量关和分配关等切实可行的建议。市政府针对建议,全面实施了城市“畅通工程”,建立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力度,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听取审议了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长效机制、巩固林改成果、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等建议。市政府据此加大了财政对林改工作的投入,狠抓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去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6万亩,矿山环境恢复面积97公顷。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听取审议了关于社会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及时解决社会问题、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等建议。此外,主任会还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民族宗教、侨务、农业综合开发等报告,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创新执法检查的组织方式,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常委会改变过去一年内开展多部法律检查的做法,确定每年只选择1至2部法律进行重点检查,搞深搞细,提高影响力,增强有效性。去年,采取市县联动、委室共动的办法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前,要求各县人大常委会先行自查,并对执法检查组成员进行全面法律培训;执法检查中,由各位副主任带队,对每个县(市、区)的情况开展检查,不仅听取县(市、区)政府的工作汇报,而且听取县(市、区)人大的执法检查汇报,通过两方面汇报,全面掌握情况。这种自下而上的联动开展执法检查的方式,给法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营造了良好氛围。通过检查,一度时间内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形成了高压态势,并促成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了促进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决定的落实,常委会还以检查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情况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水法执法检查;配合全国人大、必赢体育开展了食品安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先后就10多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进行了立法调研,对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审议意见的报告方式,推动常委会意见有效落实。审议意见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体现方式和具体手段。对此,常委会作出规定,市政府在每年的最后一次常委会会议上,就市人大常委会全年发出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专题报告。去年的第十二次常委会会议,市政府报告了2011年度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有关执法检查、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报告对每一个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都作了答复。这一做法,使审议意见办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确保了常委会会议所形成的意见得到认真办理和落实。
(四)创新跟踪问效的监督方式,推动财政预算良好执行。常委会首次就审计问题整改和部门预算执行进行跟踪监督。针对澄城县退耕还林、蒲城县政府债务的整改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林业项目资金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部门预算执行的跟踪监督中,组织人员深入有关部门进行全面检查,提出了严格管理专项资金、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建议,促进政府改进预算分配、拨款和执行,提高了预算透明度,增强了预算的公平性和约束力。
(五)改进代表评议的内容和方式,全面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2011年,常委会连续第九年开展了人大代表评议工作。为了使评议覆盖的范围更广,更加深入有效,将评议的主题由过去的单纯“优化投资环境评议”改革为“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综合性评议;评议的对象由原来主要是市级政府部门和法、检两院向中、省、市双管单位延伸。去年组织开展了对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电力、银行、广电网络等12个省市双管部门的评议。为增加社会对评议工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评议前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讲话,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通过评议测评,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被授予了“人大代表评议满意单位”。测评结束后,各部门按照常委会反馈的测评结果和意见,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积极开展整改工作,使评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最近,我市12个双管部门接受人大代表评议的新闻报道被评为“2011年陕西省十大人大新闻”。
(六)完善旁听法院庭审工作方式,维护司法公正公平。常委会在2010年首创组织代表旁听法院庭审的基础上,去年进一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先后对1起民商事、3起刑事案件开展了4次旁听。庭审前,向参与旁听的代表发放案情介绍和《旁听庭审评分标准》;结束后,旁听代表对法官的审判工作进行评议,现场打分并当场公布结果。从实践效果看,旁听庭审是推动司法公正、促进法院工作的有效形式,获得了旁听代表和法官的一致认可。常委会主任会议去年年底通过了《关于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这一做法的制度化,必将对法院公正司法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对行政部门执法过错、违法办案责任追究制的推行情况开展了重点检查,进一步促进了执法状况的改善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七)加大信访督办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依法加强监督的重要渠道,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办法,规范信访程序,明确办理责任,信访办理质量和群众满意率逐年提高。去年常委会信访机构共受理来信来访809件1190人次,其中督办重点信访件43件、网上信访件32件,大部分已经办结。办理信访中,注重探索网上信访办理工作新机制,落实承办责任,加大督办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网上信访工作受到了必赢体育常委会的通报表彰。
三、依法进行人事任免,努力做好组织工作保障
常委会坚持把依法任免干部和党管干部原则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慎重地行使人事任免权。去年,对有关选举单位选举的9名市人大代表进行了资格审查;先后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9人,其中决定任命副市长2名,为全市的整体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任免工作中,常委会继续坚持任命前根据提名人的档案材料和人大信访工作渠道反映的情况,认真对拟任人选进行初审,组织拟任人选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并做供职发言;坚持任命后现场向被任命人员颁发任命书,并派员会同组织部门一起到被任命人员任职单位宣布任职决定。这些做法,增强了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提高被任命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全面提供支持保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常委会把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作为履行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对代表的服务保障、代表活动的组织、议案建议办理等工作,促进了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努力创造条件,支持代表履行职务。定期为代表寄发常委会公报,在“渭南人大”等网站设立人大工作公告栏,让代表充分了解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情况。举办了第二期人大代表培训班,共有12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参加培训,提高了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向省、市人大代表发送“人大动态”手机短信,全年发送38期50000多条,增强了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监督和了解;积极开展“优秀人大代表”推选活动,激发了广大代表的履职热情和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二)丰富代表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常委会重视改进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等工作,突出活动重点,扩大参与规模,增强工作实效。先后配合开展了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渭河综合整治活动,组织市人大代表和在渭必赢体育代表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活动,形成了一批针对性较强的调研报告,为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奠定了基础。重视加强与代表的联系,为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确定了联系代表。积极联系和协调有关方面的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和我市的一些重大活动,全年共有12名市人大代表列席了常委会会议,有300多人次的省、市人大代表参加了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代表评议活动,有557人次参加了省政府领导调研座谈、省委巡视组座谈、干部考察考核座谈等活动,还有不少代表担任了一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员,代表履职的途径更加多样、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发挥的作用也更加全面。
(三)不断强化措施,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常委会把代表建议办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结束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将代表提出的建议交“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办理,就建议办理的时限和标准提出明确要求。继续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重点代表建议制度,围绕14件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建议,常委会各领导带领提出建议的代表,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协调督办等形式,对办理工作提出明确的时限和要求;在此基础上,主任会议听取了重点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促进了建议的顺利办结。常委会还先后两次听取了承办单位关于办理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对一些办理质量不高、答复不认真的建议,责成有关方面重新办理答复。通过一系列措施,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显著提高,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80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市政府和有关方面已办结66件,其余14件正在创造条件办理,代表建议办理做到了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
(四)加强工作指导,圆满完成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去年是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了搞好这次换届选举,常委会及时向市委提出了关于做好全市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有关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指导小组。换届选举期间,指导小组通过编发选举工作简报、培训选举工作骨干、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等措施,加强具体指导。选举日前后,由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11个县(市、区)20多个乡镇实地开展指导,保证了换届选举工作的依法顺利进行。这次县乡人大换届,全市共有约380万选民参加了投票选举,参选率达94.3%,共推荐选举产生县级人大代表2342名,乡级人大代表8614名。新一届代表的素质进一步提升,结构更趋合理,一线的工人、农民和妇女代表的比例明显提高。
五、坚持抓好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履职能力
常委会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作为基本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常委会机关已连续五年获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连续十年获省级文明机关荣誉。一是抓思想建设,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党组中心组、常委会专题讲座等学习制度,先后邀请省内专家学者举办了“十二五规划”“学习七一讲话”、“加强社会管理”等专题知识讲座;坚持派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考察和研讨活动,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学理论、学法律、学业务,使大家的科学发展理念、党的领导意识、依法履职素质和议事决策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二是抓作风建设,增强工作效能。常委会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履行职权的全过程,坚持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开展监督活动前先深入实际调研,了解真情,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工作和市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和依法办事的原则,不断改进会议组织方式,科学安排审议议题,有效提高了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和决策水平;继续在常委会机关推行以月工作要点报送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重点的目标化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包村帮扶和招商引资等活动,机关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抓组织建设,激发机关活力。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常委会会议列席办法》等制度,保障了常委会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常委会机关深入开展了“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和廉洁从政教育活动;举办了全市人大系统首届乒乓球赛和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增强了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抓文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实施环境改善和基础建设工作,常委会机关的办公环境、生活条件、文化氛围得到持续改善。五是重视加强人大宣传工作。坚持办好《人大工作通讯》、《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公报》、《渭南人大年刊》、《人大动态》和渭南人大网站,常委会机关的对外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六是重视加强与外地市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交流与联系。成功举办秦晋豫“金三角”人大工作研讨会,派员参加全国二十城市、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等人大工作研讨会,召开了全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工作座谈会,交流了人大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提高了全市人大工作的整体水平。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监督工作实效性依然不强,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仍是薄弱环节,为代表服务保障的水平有待继续提高,常委会及其机关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必须继续坚持“五个一”的要求,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第一要旨,更加主动地维护市委领导这个核心;把支持和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更加主动地在思想认识上强化、在工作安排上保证、在监督效果上体现;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大事,更加主动地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把增强监督实效作为第一重点,更加主动地在支持中体现监督、在监督中促进发展;把作风建设作为第一保障,更加主动地增强依法履职、为民服务、真抓实干的能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常委会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全市人民、“一府两院”、各级人大以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我谨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2年,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人大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在中共渭南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履职抓大事、监督少而精、重在要实效”的工作思路,继续突出“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的工作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高监督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认真审议重大事项。按照监督法规定,及时审议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围绕文化事业、项目建设、职业教育、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扶贫开发、畜牧业发展、社保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及运行、陕西东大门建设规划实施等重大问题,认真听取审议专项和专题工作报告;坚持从为全市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出发,积极慎重地行使人事任免权;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努力把市委的意见通过法定程序转变成地方政权机关的决定,转变成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
——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坚持采取市县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的办法开展执法检查,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听取审议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检察机关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工作机制,重视抓好对违法办案行为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督办力度,着力保障司法公正;继续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评议活动;适时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启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工作情况,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和透明度。
——切实发挥代表作用。及时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常委会的工作动态,努力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认真搞好代表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积极组织代表参与市上组织的调研、视察、评议、征询意见等活动。积极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代表建议制度,搞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加强代表培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开展优秀市人大代表推选活动,不断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以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全面加强常委会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坚持定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制度,增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重视加强同县(市、区)人大和外地市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增进学习交流,提高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号角已经吹响,渭南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正面临着大好机遇。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殷切而厚重!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全市550万人民一道,凝心聚力抓发展,携手同步促跨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张振伯院长所作的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积极评价和肯定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进能动司法,深化司法创新,弘扬法治文化,强化队伍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振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的主要工作
2011年,市中院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各项决议,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全市法院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年办理各类案件22926件,其中审判执行案件17823件,减刑、假释案件3311件,诉前调解案件1603件,涉诉信访案件189件。市中院办理各类案件5092件。
加强刑事审判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始终把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作为打击重点,全市法院全年审结刑事案件1746件,判处罪犯2561人,其中市中院审结343件,判处罪犯1068人。依法严惩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强奸等案件595件,判处罪犯963人。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从重从快打击抢劫、抢夺和盗窃犯罪,全年审结“两抢一盗”案件649件,判处罪犯1108人。依法严惩职务犯罪及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79件,判处罪犯 103人。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尽最大努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深入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严格执行刑事证据规则,严把死刑案件质量关,确保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
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切实保障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全市法院审结民商事案件13231件,其中市中院审结1024件。审结婚姻家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民生的案件 6474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审结农副产品买卖、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农村土地承包等案件3902 件,依法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审结涉及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及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经济合同等商事案件2844 件,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审结企业破产案件6 件,保障和促进了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大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市中院在全省法院首家设立了专门的涉军维权办公室,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与驻渭部队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涉军维权工作深入开展。
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司法审查职能,慎重审理各类行政诉讼案件,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全市法院审结行政诉讼案件250件,其中市中院审结92件。不断加大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力度,执结非诉行政案件396件,有力地支持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积极探索化解行政争议的方式方法,对于涉及土地征收、土地确权、城建拆迁、行政登记等领域的案件,尽可能以协调方式解决争议,去年经协调结案的占行政诉讼案件的21%。
加强执行工作,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进一步更新执行理念,规范执行行为,改进执行作风,完善执行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深入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活动和反规避执行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和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作用,主动加强与检察、公安、工商、银行、房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制裁力度。全市法院执结案件2596件,执结率为96.5%,实际执行到位率88.6 %,其中市中院执结133件,执结率为91.1%,实际执行到位率87 %。5个基层法院被评为全省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
加强源头治理,尽最大努力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继续坚持一手抓信访案件化解,一手抓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了首问负责、院领导定期接访、判后答疑和责任追究等11项信访工作制度,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去年,全市法院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同比下降了12.8 %和9.2 %。不断加大涉诉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审判责任、化解责任和领导包案责任,采取带案下访、公开听证、与市联席办共同接访、与有关县(市、区)共同化解、司法救助等多种措施,办结上级交办的涉诉信访案件189件。市中院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化解涉诉信访案件先进单位。
二、不断创新法院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全市法院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延伸审判职能,拓展服务领域,以执法办案为立足点,以能动司法为突破点,以司法为民为着力点,以自身管理为切入点,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创新审判管理,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深入开展“创新措施落实年”和“法院管理加强年”活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案件质量评查力度,坚持实行“月评查、月通报”制度,市中院共评查案件1818件,对5个基层法院2010年审结案件全部进行了评查,对6个基层法院案件质量进行了抽查。举办了全市法院“抓案件质量源头,促社会矛盾化解”经验交流会。召开了全市法院案件质量剖析会6次,深入查找案件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法官业绩档案,加强均衡结案管理,推行案件质量等级管理,落实案件承办法官终身负责制,促进了审判质量效率的提高。在省法院年终案件质效评估中,我市法院案件质效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进一步创新诉讼调解工作,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全面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达74.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不断创新诉前调解工作,加强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在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密切配合,协调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化解,尽可能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立案之前。对2950起纠纷进行了诉前调解,成功化解纠纷1603起,占全省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的28.4%。诉前调解工作经验在全省法院进行推广,外省市法院多次来我市法院进行交流学习,中央电视台、中国法院网、《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对我市法院诉前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进一步创新能动司法,积极主动服务工作大局。市中院下发了《关于坚持能动司法主动为大局服务的意见》,在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依法保障民生等方面不断创新措施,能动司法,积极作为。两级法院领导和法官干警多次深入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活动,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心声,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司法水平。主动与司法行政部门、基层组织联系配合,积极开展“假释帮教一体化”和社区矫正工作,共同做好对被判处缓刑、管制、免于刑事处罚及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工作,防止重新犯罪。市中院被确定为“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两级法院主动向同级政府报送《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就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化解行政争议提出建议。深入开展司法建议活动,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142件,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创新为民司法,深入推进司法民主。不断强化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在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司法救助、法律咨询、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方面为群众诉讼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把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和征询旁听公民对案件裁判建议活动作为长效工作机制,全市法院以“五进”方式审理各类案件2040件,占审结案件数的11.5%;对1068件案件征询了旁听公民对案件裁判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意见建议120条,扩大了司法民主,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实行预约立案、巡回办案,指导基层法院在诉讼不便地区设立“巡回办案点”、在群众集居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使司法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开通网上“院长信箱”,积极推行司法文书网上公开,定期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旁听案件审理,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深入推进“阳光司法”。加强司法宣传工作,重视法院网站建设,与渭南电视台合办每周一期的《与法同行》成为全省优秀法制栏目。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司法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紧紧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明的高素质法院队伍。
以团结、勤廉、求实、创新为目标,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领会中省市会议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及上级法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开展理论研讨和调研活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局、应对复杂局面和公正廉洁司法的能力。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坚持科学民主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重点抓好执行力建设,着力养成勤政务实、敢于负责、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换届工作纪律,积极协助党委完成了基层法院的换届工作,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法官干警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升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法官干警进行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广大法官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向优秀法官王兴民同志学习活动,组建“王兴民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法院巡回演讲。积极参加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倡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市中院荣获市直机关“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一等奖、全省法院司法警察“唱红歌大练兵”比赛一等奖。去年,全市法院先后有36个集体、105 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市中院被评为全省优秀法院。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着力提高法官干警的司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抓好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依法解决群众诉求、预防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一年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活动26期,培训1100余人(次)。坚持不懈地抓好法院文化建设,以“创建学习型法院、培养学习型法官”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读书征文、读书交流、读书演讲活动,激发法官干警学习热情。继续加强图书阅览室建设,全市法院图书藏量达到8万余册,为广大法官干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塑造清正廉明高效的法院和法官形象。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廉政教育力度,提高法官干警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广大法官干警珍惜岗位荣誉,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规定,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岗。在每个审判业务庭室设立廉政监督员,全面推行随案廉政监督卡制度,健全完善内部监督体系。积极开展对“五个严禁”和“六个不准”落实情况的明察暗访工作,及时纠正存在问题。
四、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和市人大的各项决定、决议,坚持重点工作、重大事项、重大案件主动向市委、市人大报告。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2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办理市委、市人大和上级法院督办案件42件;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了全市法院执行工作情况,认真落实审议意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工作,旁听重大案件庭审,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4次旁听评议院长、庭长庭审活动。高度重视社会监督,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各位代表,全市法院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新进步,是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政府、政协、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市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法院工作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有的法官干警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还不强,司法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有的案件质量效率不高,社会效果欠佳,有的案件执行还不到位,涉诉信访问题还需从源头上进一步加以解决;三是个别法官干警还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纪律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多发,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审判、执行、信访、维稳的任务越来越重;五是基层基础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两庭”建设欠帐较多,债务压力较大。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2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各级政法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这个主题,牢牢抓住执法办案这个重点,强化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一、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深化能动司法,进一步提高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跨越发展这一目标,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强化职能,主动服务,积极作为,能动司法。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依法保护、支持一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活动。积极稳妥地审理企业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纠纷案件,积极采取诉讼保全、先予执行、及时排除妨害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司法措施,帮助支持企业发展。依法严惩各类破坏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的犯罪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坚持服务于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涉及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投资发展环境的案件,要采取领导包案、跟踪督办、主动协调等多种措施,确保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全市两级法院都要成立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巡回法庭,及时高效审理案件。切实加强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及景区的联系,建立固定联系制度,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二、紧紧围绕建设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弘扬法治文化,进一步提高为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灵魂,法治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既是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力保障。全市法院要切实增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诉讼引导、以案讲法、释法析理、公开庭审、就地审理、判后答疑、司法文书网上公开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维护、传播、弘扬法治的功能,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学习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要把引导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重要价值追求,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职能,制裁违约失信行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平意识,积极探索建立诉讼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对文化建设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对促进人心教化、维护公共道德的积极作用,依法保护和鼓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公义行为,强化社会道德观念。依法打击各种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缠访闹访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切实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引导、激励功能,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紧紧围绕建设人民幸福的“和谐东大门”,深化社会矛盾化解,进一步提高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始终坚持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打击犯罪、化解矛盾、调节关系、弘扬法治的职能作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坚持“严打”方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依法公正审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社会保障及婚姻家庭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加大涉军案件审判工作力度,各基层法院都要设立涉军维权合议庭,切实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军地军民关系和谐。继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强化行政案件协调工作,加大执行案件和解力度,全面推行诉前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扎实细致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要用群众工作统揽涉诉信访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狠抓源头治理,健全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建立大案要案报告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审判风险预测评估机制,努力做好社会矛盾的预防控制。深入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深化预约立案、巡回审判等便民利民举措,完善司法救助体系,为群众诉讼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司法服务。
四、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深化司法创新,进一步提高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司法工作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法院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司法工作机制,发挥审判职能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深化审判“五进”和“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活动;建立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及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的法官干警绩效评估体系;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犯罪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案件多发的特点,市中院和有条件的基层法院要设立少年审判庭;在人口密集的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与行政机关建立可诉行政行为前置会商机制;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与司法行政部门和基层组织共同深化“假释帮教一体化”和社区矫正工作;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司法建议。
五、紧紧围绕公正廉洁司法,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建立法官干警下基层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司法作风。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着力培养提高广大法官干警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把握法律精神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全面加强法院党建工作,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继续深入开展向优秀法官王兴民同志学习活动,在全市法院掀起创先争优的热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落实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肃处理违法违纪人员。
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全市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法院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本次大会决议,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视察评议、代表意见建议办理、旁听案件审理、重点涉诉信访案件办理等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市第四次党代会描绘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必将谱写全市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人民法院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刘伟发检察长所作的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积极评价和肯定市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人民检察院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新贡献。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伟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主要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全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把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作为服务渭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努力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紧扣主题主线,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批捕、起诉职能作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并重,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积极履行批捕、起诉职能。市、县两级院共依法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2298人;提起公诉2737人;其中,批准逮捕黑恶势力犯罪、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976人,提起公诉1145人,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中犯罪情节轻微的人员,依法实行轻缓处理,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尽量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依法不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222人,决定不起诉146人。三是进一步健全刑事和解制度,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消除矛盾,化解纠纷,促进稳定。2011年,共对56起因亲友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作出了调解处理,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四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配合有关部门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参与“平安建设”活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主动参与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治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送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共举办法制讲座和辅导报告会380余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坚持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开展查办职务犯罪“利剑行动”为契机,突出办案重点,加大办案力度,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25件210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99.92万余元。一是依法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共立案侦查贪贿犯罪案件103件165人,其中要案1人、大案50件,实现了办案规模、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的有机统一。二是依法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2件45人,其中重特大案件2件,立案规模位居全省首位。三是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结合典型犯罪案例分析和突出犯罪问题调查,提出预防建议96份,提供预防咨询150件,协助有关单位落实预防措施298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等专项预防活动,选择72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招投标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1096次,建议并帮助有关单位完善内控机制137项,涉及建设资金1.53亿元。加大预防教育力度,共开展警示教育267次,受教育人数近5万人,有效促进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强化法律监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认真贯彻必赢体育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的决议》,不断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和维护司法公信、社会诚信。一是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共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监督立案30件,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撤销案件16件19人;对应当提请逮捕而未提请的,纠正漏捕137人,对应当移送起诉而未移送的,纠正漏诉33人;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书面纠正意见221件次,防止了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等问题的发生。二是刑事审判活动监督。提出刑事抗诉5件,纠正刑事审判活动违法50件次。三是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监督。共受理不服法院裁判的民事、经济和行政申诉案件224件,经审查立案102件,向法院提出抗诉25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1件,对作出不立案、不抗诉和终止审查决定的51件案件,注重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四是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通过检察发现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123人,已纠正123人,针对刑罚执行监管改造场所违法情况,提出书面纠正540人次,已纠正540人次;立案查处刑罚执行及监管人员玩忽职守、虐待被监管人员等职务犯罪案件6件9人,保障了刑罚正确执行,依法维护了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不断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立足检察职能,深化、细化、实化三项重点工作措施,有力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是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两级院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受理、分流、办理、答复群众信访、举报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建立健全涉检信访终结等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各类矛盾。2011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78件,审查处理578件。完善领导接访、巡访、下访、领导包案、上下联动等机制,开展涉检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战,提升处理涉检信访水平,共化解重点信访积案2件。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结合办案深入开展社会风险排查研判,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风险研判报告18份,推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6项,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供了参考。进一步拓展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教管理,积极开展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推进未成年人犯罪社区托管机制,进一步深化乡镇检察室和检察工作联系点参与社会管理的前沿阵地作用,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全市42个乡镇检察室,25个检察工作联系点,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400余件次,化解矛盾纠纷和解决群众突出问题242件,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三是以深化案件集中统一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积极推进网上办案和执法信息联网,强化对执法办案工作的源头控制、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和综合考评,进一步规范了执法办案行为,转变了执法作风,提高了公正廉洁执法水平。一年来,通过对所办理的2123起案件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无错捕、错诉,无违反程序办案,无违法违纪问题和无新的涉检上访案件的发生,强化了监督力度,保证了检察权的规范正确运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中纪委驻高检院纪检组组长莫文秀莅渭调研时指出:渭南检察机关的案件集中统一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不少创新点,值得推广。
三、大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保持检察工作发展动力
紧紧围绕公正廉洁执法,积极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不断强化检察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夯实基层基础,为全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联动村组、联创平安、联谋发展”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教育、专题学习讨论和群众观点再教育,着力在创新丰富载体、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实践特色、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上见成效。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广大检察干警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能建设。以提高领导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两级检察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能建设,协助党委完成了基层院检察长换届工作。组织109人次参加了各级领导素能培训班。严格执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档案信息报送、述职述廉、警示训诫、廉政谈话和市院派员参加基层院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加强对基层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检察长的管理和监督。一年来,市院先后指派17人次参加基层院民主生活会,市院党组成员与基层院领导班子成员谈话43人次,两级院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争当学习型检察官”活动。举办检察论坛、专家教授讲座、检察官教检察官等活动132次,组织业务培训、竞赛比武12期、公诉庭审观摩9次,开展了检察人员检察业务、政务、《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等网上学习和定期考试,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人民检察创建80周年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市检察机关“提素质、讲奉献、为党旗增辉”读书心得评奖活动和“党在我心中”演讲赛;邀请326名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看了全省检察机关文艺巡演;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宣誓和观看红色电影、老党员座谈会、老检察讲传统、“寻访红色摇篮,弘扬革命精神”红色旅游等系列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检察人员爱岗敬业、忠诚公正、无私奉献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扩大宣传,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支持检察工作,我们与渭南电视台联合开播了《检察视线》栏目,现己播出33期,社会反映良好。
四、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夯实检察工作发展根基
2011年,我们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市院领导联系基层、业务部门对口指导基层、政策资金人才倾斜基层、综合研判考核考评基层等措施,帮助基层院理清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建设经验。一年来,市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深入基层院调研200多人次,为干警做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工作知识讲座30多场次,帮助办理案件148件,协调解决制约基层院建设的突出问题10余项,为基层院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坚持了定期工作汇报和周工作通报制度,通过每季度召开基层院和每两个月召开市院机关各处室工作情况汇报会,逐步构建了检察长到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到普通干警的工作落实体系,为创新检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坚持宪法原则,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
全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决议,坚持把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案件及时主动向市委、市人大报告,主动接受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努力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一是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对全市检察工作的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情况,及时以书面或专题形式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15次。二是自觉接受人大代表视察和监督。先后邀请134名市人大代表视察市院反渎职侵权、公诉人论辩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三是不断加强与人大代表的经常性联系。市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的意见》,健全了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通报情况、征求意见。2011年,市院向人大代表通报检察工作重要情况和检察机关重大活动5次,走访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2000余人次,对征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相应措施,并在工作中努力改进。四是认真办理交办案件和事项。去年,市院先后接到市人大交办事项3件,已全部按期办结,及时报告了有关情况。五是高度重视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顺应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稳妥处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检察工作的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检察队伍整体素质、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去年,全市检察机关有26个集体、38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其中,韩城市检察院法警大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市检察院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全省政法系统调研工作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11年度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临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菁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张彩锋被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检察宣传、检察调研、司法警察、检务保障、政务事务管理等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检察工作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无不凝聚着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和全体检察人员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一是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树立的还不牢固。二是一些法律监督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有的检察人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执法办案的新要求;有的执法行为不规范、不严格、不文明,损害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形象。四是一些基层检察院检察官短缺和经费保障尚未完全到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省政法、检察长会议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提高检察工作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途径,以开展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以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促进渭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此,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服务和保障渭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着力服务和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法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传销等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行动;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查办发生在重点投资领域、资金密集型行业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等环节的职务犯罪,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依法妥善处理涉及企业的案件,防止因执法不当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着力服务和保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征地拆迁、扶贫开发、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职务犯罪,继续抓好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集中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专项工作。着力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执法管理中的职务犯罪;结合办案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法制教育,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促进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高检、省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水平。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以及“黄赌毒”等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参加平安渭南、和谐渭南、法治渭南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大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力度;依法打击侵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犯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积极参与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有条件封存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制度。更加注重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案件评查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全面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要着力提升法律监督水平和实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以提高办案质量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批捕起诉工作。着力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办案期限预警以及常态化的批捕、起诉案件质量评查等工作机制。以规范侦查活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以开展查办职务犯罪“蓝剑行动”为契机,继续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促进反腐败工作深入发展;依法规范侦查活动,做到文明规范办案。加强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创新发展。以增强监督实效为重点,加强和改进诉讼监督工作。进一步完善强化诉讼监督机制,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
四、紧紧围绕公正廉洁执法,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高素质检察队伍建设是检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市检察机关要始终把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作为事关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重点围绕“一个载体、做好两项工作、开展三个活动、抓好四个推进、加强五个建设。”的工作主线,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一个载体”就是要以“检察文化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两项工作”就是进一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提高群众满意度工作。“三个活动”就是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举办第二届十大杰出检察官评选活动和全市检察机关第三届运动会及全市检察机关“颂建党伟业、展检察风采”文艺会演活动。“四个推进”就是大力推进检察改革、检察业务管理规范化、检察政务管理科学化和检察管理信息化。“五个建设”就是加强领导班子、人才队伍、检察文化、自身反腐倡廉和作风纪律建设,以此推动全市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全市检察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积极主动将全市检察机关的重大部署、重大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案件向市委和市人大报告,认真落实好市委各项工作部署和市人大各项决议。不断增强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确保司法公正,确保检察队伍廉洁,确保全市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各位代表,我们决心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关于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郗怀亮
 
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的规定,到2月10日下午5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47件。其中属于财政经济方面的35件,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方面的11件,民主法制方面的1件。
这次会议上,代表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这一主题,为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第二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积极提写议案。这些议案,是代表们在广泛联系选民、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
代表所提议案的主要内容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三农”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从总体上看,这次大会代表提出的议案,涉及面比较宽,针对性比较强,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议案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议案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对这些议案进行了认真审查,认为:代表所提议案均属于对我市有关方面工作的建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建议全部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另外,大会还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33件,连同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共80件。这些建议、批评和意见,会后将由大会秘书处交有关机关认真研究,切实办理,并负责答复代表。
 
附: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题目
 (共47件)
一、财政经济35件
1、刘长瑞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解决渭北内涝盐碱问题的议案。(第3号)
2、杨解定等10名代表:关于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尽早盘活企业旧址土地的议案。(第4号)
3、王永宏等13名代表:关于返还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议案。(第5号)
4、田建民等14名代表:关于加快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进度的议案。(第7号)
5、王乾成等10名代表:关于沙王桥和渭蒲桥收费站迁址的议案。(第9号)
6、吕海峰等13名代表:关于在渭南与华县之间建设绿色屏障的议案。(第10号)
7、马保平等10名代表:关于规范罗敷河上游华阴段开山采石行为的议案。(第11号)
8、张可欣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建设108国道黄河大桥的议案。(第12号)
9、张建中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韩城涺河入黄段防洪治理问题的议案。(第13号)
10、张建华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龙亭、桑北、岺底煤炭资源整合勘探开发的议案。(第14号)
11、姚双年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韩城工业的议案。(第15号)
12、李玉红等11名代表:关于支持清真畜牧养殖业扩大生产的议案。(第16号)
13、郭学军等11名代表:关于做大做强白水有机苹果产业的议案。(第17号)
14、王存成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建设蒲城至白水高速公路的议案。(第18号)
15、郑学军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议案。(第19号)
16、刘岳峰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杜康逆断层北部煤炭资源开发的议案。(第20号)
17、曾娟利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建设沿黄公路剩余工程的议案。(第21号)
18、王朝民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解决朝邑内滩排灌工程存在问题的议案。(第22号)
19、郭长安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朝(邑)沙(底)船渡改公路桥项目的议案。(第23号)
20、张满仓等10名代表:关于加强洛河综合治理的议案。(第24号)
21、贾克强等10名代表:关于建设渭河复式大桥的议案。(第25号)
22、安明军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大荔核心区建设的议案。(第26号)
23、田龙等10名代表:关于更新改造洛惠渠大荔灌区排水设施的议案。(第27号)
24、郭发胜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永济公路大桥的议案。(第28号)
25、谭成太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大荔县段家、冯村镇供电区域移交问题的议案。(第29号)
26、党康明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对纺织行业扶持力度的议案。(第30号)
27、左锋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支持蒲城渭北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的议案。(第34号)
28、任全虎等10名代表:关于省道201线罕井过境段改线的议案。(第35号)
29、保海瑛等10名代表:关于规划建设蒲城县卤泊滩区排水工程的议案。(第36号)
30、郭鹏程等10名代表:关于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议案。(第37号)
31、张满仓等12名代表:关于化解乡镇卫生院债务问题的议案。(第38号)
32、郭发胜等10名代表:关于改造恢复仓西抽渭灌溉工程的议案。(第39号)
33、何树茂等10名代表:关于省、市、县三级联建潼关三河湿地的议案。(第43号)
34、李建军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推进潼关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议案。(第45号)
35、赵慰等10名代表:关于建设潼关高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议案。(第46号)
二、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11件
1、盛来运等11名代表:关于关心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议案。(第1号)
2、李渭平等11名代表:关于规划审批临渭区中医医院医技康复综合楼建设工程的议案。(第2号)
3、雷明珠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第6号)
4、马苏有等10名代表:关于给渭南市伊兰出租车有限公司划拨50辆出租车指标的议案。(第8号)
5、王智博等10名代表:关于将尧头窑遗址纳入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并保护开发的议案。(第31号)
6、党中秋等10名代表:关于在澄城县王庄镇设立邮政储蓄银行的议案。(第32号)
7、袁英利等10名代表:关于交流高学历的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工作的议案。(第33号)
8、周继虎等12名代表: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增强医院用人自主权的议案。(第41号)
9、李升荣等20名代表:关于民办初中、小学享受国家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议案。(第42号)10、王青峰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建设的议案。(第44号)
11、刘关社等20名代表:关于加快富平金粟山旅游开发的议案。(第47号)
三、民主法制1件
1、曹世红等12名代表: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议案。(第40号)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预备会议选举)
 
主席团(共45人,按姓名笔画排列)
于会溪       王民才       王安稳       王春阳
王荣举       王晓明       文红军       卢发兴
叶  珺(女) 史孝魁       庄长兴       安玉霞(女)
安庆学(回) 孙云峰       李玉梅(女) 李金侠(女)
李  绮       杨炳拓       杨森明       何树茂      
张天亮       张金安       张建华       张建军      
张洁玉(女) 张海贵       陈彦文       林化增      
郑成瑞       郝宗友       胡会维(女) 郗怀亮      
姚双年       郭永峰       郭勇格       常耀才      
崔晓民       韩兴龙       韩国强       雷孟斌      
雷晓萌       樊存弟       潘建文       潘  洁(女)
薛东江
秘书长:王安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2年2月9日上午)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于会溪        文红军
常耀才        韩兴龙        杨炳拓        姚双年
卢发兴        张洁玉(女)  李金侠(女)
第二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2年2月10日下午)
      庄长兴        张建华        郝宗友        安庆学(回)
郭勇格        王春阳        潘  洁(女)  林化增
韩国强        陈彦文        史孝魁        杨森明     
何树茂        孙云峰        郭永峰        樊存弟     
王民才        李玉梅(女)
              第三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2年2月11日下午)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李  绮        张金安
      崔晓民        潘建文        张天亮        叶  珺(女)
张建军        郑成瑞        安玉霞(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副秘书长名单
( 2011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雷晓萌
孙建升
文红军
韩国强
崔晓民
薛  博
      杨建秦(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 委 员:郗怀亮
副主任委员:史孝魁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史优胜    华惠民    孙建升    陈彦文
常耀才    韩国强    潘建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 委 员:王荣举
副主任委员:韩兴龙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王俊杰        文红军        李  鹏        张天亮
康  峰        蒋秀侠(女)    程立华   
 
>
——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3.7%和3.8%。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6%左右。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与措施
1、大力提升投资规模和增速。坚持投资主动力不动摇,紧抓项目建设不松手,有序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强市工程和建设东大门重大项目,保接续、强后劲。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30个,年度投资850亿元,其中续建97个、投资537亿元,新开工133个、投资313元;重点前期项目230个,估算投资3100亿元。
一是抓开工保续建。把握好工作节点和工程节奏,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投资等建设条件,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重点区域、新兴产业等政策性投入。确保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30%、上半年开工80%、三季度全部开工,确保续建项目优化施工、加快收尾、按期竣工。
二是抓前期强推进。重点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城镇化推进、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三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紧策划、储备更多的政策类项目。在与央企、科研院所合作方面,开发国地联建、产业联盟项目。对策划项目进行精选优化,对重点前期项目进行分类推进。
三是抓招商筹融资。突出产业招商、园区选商,紧盯央企、强企和发达地区深化合作,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企业来渭共建发展,合同引资实际到位400亿元以上。加强政策、金融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落实中省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推进社保、住房等基金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票据等新型融资,引导非公经济实体进入能源、交通、金融、民生等领域,撬动民间投资400亿元以上。
四是抓管理促建设。继续坚持市级领导“四个包抓”机制,坚持项目集中审批、集中开工、重点督办和定期通报制度,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强组织协调、环境保障,加大前期跑办、手续督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增效、服务业扩规、农业提质,促进工农联动、产服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稳健协调增长。
一是强化工业主导。实施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保产、稳速、增效”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扩能升档,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00户,工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增长22%。抓好蒲城煤化、陕化、渭化及韩城焦化等四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节能技改、循环利用工程。引导拓日新能、紫兆环保、中联重科等新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提高附加值。加快韩城王峰、合阳山阳、白水雷牙等煤井开发,推进龙钢集团千万吨扩能、金钼集团钼及钼化工项目,支持企业产学研联盟和申报中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二是壮大服务经济。用好文化强市30条政策,启动3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升以山水城陵庙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业,开发动漫传媒、雕刻、会展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建好富平陶艺、华州皮影及韩城古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在GDP的比重提升到7%左右。大力发展金融、担保、工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渭南陆港物流、潼关物流港、卤阳湖航空物流园等项目,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标准化试点项目。加强服务业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和统计考核,加大财税、土地、价格、注册等方面的服务力度,力促服务业增长12%。
三是提高农业效益。围绕优生区、主产区和灌区,整合兑现中省各项惠农政策,扩大生态奶畜、有机林果、绿色瓜菜及优质粮等商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中国白水有机苹果第一县、富平柿乡及韩城无公害花椒、华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优质农产品外贸出口转型示范基地。依托雨润、安德利、陕富面业、富华乳业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扩大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生产规模,激活农技、农资及农业保险等农村服务业,带动农业增加值增长6.5%。
3、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民生工程作为扩投资、促消费、保增长的主抓手,强化组织协调和部门联动,确保财政投入规模和各级配套,计划实施十大领域100类民生项目,年度投资150亿元。
一是抓好全民创业和劳动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援助和服务,落实创业就业小额信贷、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政策,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优先安排使用市内就业人员。力促下岗职工、低收入、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等群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确保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就业100万人。
二是抓好社保服务扩面提标。进一步扩大“新农保、新农合”参保面和低保、帮困、助残等保障面,全面推进市县中心医院、乡镇(办)卫生院(站)、村卫生室(社区诊所)标准化建设,改善计生保健、儿童福利、老年公寓和精神康复等服务设施条件。城乡居民看病住院补助提高50元,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10%。
三是抓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建成市文艺、体育和博物馆三个文化中心主体工程,着手策划市工会职工文化宫、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大力推进县城文化广场、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村)文体活动室(广场)建设,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市。继续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镇村学校整合及职教园区建设项目,抓好农村初高进城、进重点镇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确保教育支出占比22%以上。
四是抓好安居保障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早做好投资安排和计划下达,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4.3万套,其中廉租房5000套25万平米、公共租赁住房7000套35万平米、经济适用房1000套6万平米、棚户区改造1.3万户104万平米。大力实施秦岭北麓、渭北水保区和黄渭滩区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工程,集中连片建成70个扶贫社区和25个产业带。
五是抓好物价监控和市场监管。加大煤、电、油、运、气运行监测管理和产供销协调保障,做好粮食、生猪及蔬菜等大宗消费品的储备和供应。稳控电、水、气、食品、药品及住房等价格,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保健品安全监督检查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4、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区开发。坚持城区扩容提质、园区强工聚业、景区兴游活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创业环境、产业承载力和就业容量。
一是加强城市群建设。启动秦东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快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向园区、景区延伸和配套。坚持把中心城市做强,实施重点工程123项,年度投资143亿元。加快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组团式开发,巩固提升“一城五创”工程,重点抓好东入口、老货场改造、南塬防洪及公共绿化、街景美化、市容保洁、幸福安居工程,整治规范“六小门店”和市场环境,优化提升城市人行道、生活区和商业圈,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坚持把县城做大、把重点乡镇做优,推动富平、蒲城、华阴、华县与渭南中心城市的同城化建设,壮大提升韩城、大荔、合阳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庄里、龙门、瓜坡、孙镇等4个省级示范镇标准化建设。力争中心城市(组团)人口扩增到58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6%左右。
二是加强区域化统筹。研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滚动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陕西东大门建设意见。实施乡镇站所及村庄旧宅空院改造整合、土地整理和治荒治滩造地三大工程,抓好建房、栽树、引项目三件实事,加快建设华山景区统筹城乡生态旅游开发示范区和30个重点镇、1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促20万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研究实施潼关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韩城、白水、澄城及工矿区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启动渭南-华阴、蒲城-富平、韩城-合阳等3个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
三是加强园区化承载。加强陕深合作,共建和申报国家级富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吸引外企、央企和东部企业尽快入园落户。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以升促建”工程,推动卤开区在航空物流、通航专项等项目上取得突破。坚持一园一业、集群集中,明确10个县域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完善科技、金融、土地和人力等产业链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厂房。研究落实园区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发展环境评估以及企业运营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力促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结构、效益双提升。
5、着力促进消费扩量提速。坚持以居民增收为基础,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促消兴市及社会保障政策,力争社会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元,增长20%左右。
一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研究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配套措施,落实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津补贴正常调增机制。完善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兴办实业和进城置业,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和养老、医保等补助标准。更多地增加群众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净增3132元和1109元。
二是努力扩大城乡消费。落实兑现农机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减税等政策,继续实施镇超工程、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蔬菜进社区等工程。开展特色商品展销会、购物节及商业庆典活动,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汽车、家装、文化旅游、休闲保健等消费热点。不断完善市场网络,优化消费环境,新发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户以上,消费额占比达到42%以上。
三是努力提升外贸总额。继续扩大果汁、钼精粉、机电等资源类产品出口,支持有竞争力的支柱产品抢占国际新兴市场。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支持交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和重大装备进口。研究落实全省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陆路口岸和渭南海关建设,培育发展10户外向型龙头企业,外贸总值突破2亿美元。
6、强化交通能源和水利建设。坚持把交通、能源和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投资、扩大消费的重要推手,抓住政策机遇,策划推进项目,打基础、强动力。
一是力推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渭河流域全境整治和治污力度,建成渭南主城区南岸、大荔农防和二华夹槽堤防主体工程,加快推进二华夹槽蓄滞洪区建设。继续实施黄渭洛流域水土保持、“引黄入渭”、“引清济沋”、灌区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力推进重点推进卤阳湖、蒲城煤化等骨干水源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 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解决农村人饮40万人。
二是力推重大交通项目。加强与中省部委、厅局协调沟通,加快大西高铁、黄韩侯运煤专线建设,开工西南铁路复线工程。重点实施“四路一桥”工程,开工建设西韩物流快速干道、秦东快速干道、韩城-白水运煤通道、韦罗高速,加快推进渭南-运城秦晋黄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抓好108、310等国省道升等改造,建设区际非收费公路,新改建国省干线105公里、县乡公路200公里。策划启动城区-园区快速干道项目。
三是力推能源气化工程。加快建设韩、合、白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推进煤电一体化、城市热电联产工程。建成秦岭电厂上大压小第二台66万千瓦机组,强化太阳能光伏发电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富平、澄城330千伏和渭南信义、韩城禹门口75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建设。继续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试点工程,加快韩城煤层气管网建设和通气接入,新建气化用户1.5万户。
7、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实行能耗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单位GDP能耗控制在2.606吨标煤以内,SO2、COD、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4%、1.8%、1.6%和0.4%。
一是抓低碳城市创建。制定研究出台低碳城市规划和试点方案,研究制定低碳产业发展促进办法,加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低碳生产,倡导低碳生活。继续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10大节能技改工程,大力开展煤电、金钼、钢铁、水泥等企业能效对标,新建3-5个低碳循环试点示范企业。积极争取“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试点和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黄金、金钼尾矿利用示范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和重点行业合同能源管理试点项目。
二是抓关中水乡建设。围绕治水、兴水、活水,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着手编制城市水网体系规划,谋划组建市水务集团公司,策划推进秦东大水网建设。围绕蓄水建湖、平原建库,大力推进黄渭洛三河、卤阳湖湿地和滩区还林、还水、还湖工程,启动建设渭南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长廊,加快实施华山太华湖、华县少华湖和卤阳湖开发区天骄湖、天子湖工程。围绕县城和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小河流、地下水等水系资源,积极实施“引水进城”工程,抓好拦水坝、蓄水库除险加固和集中供水工程。
三是抓林业生态工程。抓好秦岭北麓、黄渭河流域还山绿化、还滩育林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启动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项目,实施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八大林业工程。在城乡田间,大栽杨柳槐,广种经济林,全年造林35万亩,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加强对已建成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加大对发电、煤焦、有色及食品、石材加工等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监测监管,保护好城市水源地、空气质量及农村田园生态。
8、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省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制定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力推管理创新、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组建渭南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整合农牧、商务、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有关职能职权,在乡镇设立监管所,创新和完善“一个体制、二个机构、六大体系”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全面推开县镇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三统一”全覆盖。组建渭南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等转企改制,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企业产权置换,整合粮食、物资、供销企业组建大型集团,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启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完善水、电、气及药品价格改革及补助调节基金制度。创新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管理运行体制、投资融资机制。研究建设科技统筹、城乡统筹示范园、区示范带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非公有经济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6%左右。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完善渭南内陆开放、招商引资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渭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服务机构建设。落实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为外商投资服务,年内引进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加快投资、环保、法律等服务业以及垄断行业、外贸市场的开放步伐,大力开展选商招商,狠抓合同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加强深陕合作、区域联盟,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一步深化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战略合作,整合关天经济区规划、中原崛起规划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积极创建区域经济协作综合试验区。
各位代表,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渭南需要奋起赶超,完成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开拓创新,以争先创优的工作实效和争先进位的发展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对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1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28.9亿元,增长15%,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目标;民生工程进度加快,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3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亿元,增长30.2%,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1.6亿元,增长17.2%;进出口总额完成1.7亿美元,增长2.9%。
2011年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增加值率较低;投资效益不高,消费水平偏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动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经济不活,节能环保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计划目标积极可行
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3.7%和3.8%;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渭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市实际,贯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了市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渭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在计划执行中,确需作重大调整的,应事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三、对实现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加强基础设施、能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改进投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和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绿色、低碳经济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全民创业。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统筹层级和保障水平,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增强应急处置能力,重视安全生产,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尽快制定各项具体规划,完善投资、财税、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步伐,以文化创新为精髓,发挥优势潜能,加快园区、城区、景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2年财政预算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
 
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秋淋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机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城区、景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凝心聚力,顽强拼搏,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有效保障,财政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44,218万元,增长26.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968万元,占预算410,000万元的108.04%,增长30.2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1,199万元,占预算125,600万元的104.46%,较上年增长26.91%。
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87,089万元,占预算的100.22%,增长30.90%,其中:增值税18,285万元,占预算的91.88%,增长18.40%;营业税28,683万元,占预算的90.77%,增长21.85%;企业所得税6,527万元,占预算的125.52%,增长56.52%;个人所得税1,755万元,占预算的103.24%,增长29.71%。非税收入44,110万元,占预算的113.98%,增长19.70%,其中:专项收入14,841万元,占预算的168.65%,增长8.42%;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21,530万元,占预算的129.70%,增长197.29%,主要是从2011年起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增加了收入。
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973,386万元,较上年增长27.89%。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322,842万元,增长34.32%。
市级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38,590万元,增长22.53%;公共安全28,201万元,增长26.52%;教育23,493万元,增长27.82%;文化体育与传媒12,537万元,增长96.81%;社会保障和就业33,144万元,增长33.80%;医疗卫生20,777万元,增长101.44%;城乡社区事务25,904万元,同口径增长23.42%;农林水事务74,169万元,增长137.80%;交通运输23,400万元,增长39.87%。
(二)2011年财政工作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坚持月通报、季分析、半年讲评、全年总结考核的办法,完善财税部门领导包联县市区、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激励约束和督查,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力度;通过监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纳税情况,分析监测税源变化,增强了组织收入的主动性;通过推进税源电子监控系统、税收征管一体化、国地税联合办税,公开房地产、餐饮等行业纳税情况,强化了税收征管;通过加大税务稽查检查力度,排查建筑业纳税情况,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纳税评估,堵塞收入漏洞,促进了应收尽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地方财政收入提前12天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收20亿元和10亿元,增幅分别高于上年11个和9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所有县市区收入均过亿元,其中临渭、华阴、澄城、富平四个县(市区)过2亿元,蒲城县过3亿元,华县过4亿元,韩城市过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坚持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并重,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资金整合、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围绕城区、园区、景区建设,投入3.7亿元,撬动引导金融及社会资金21亿元,实施中心城市供水供暖、道路改造、绿化亮化、重点污染源治理等公益性项目,支持了“一城五创”工作;完善重点园区扶持政策,筹措资金8,000万元,加快渭南高新区建设国内一流科技园区,支持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发展和华山景区建设;安排资金3,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安排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行业资源整合和焦炭、纺织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了全市160户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催生规模以上企业65户;对接省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财税政策,出台加强我市财源建设工作的16条政策措施,建立了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激励机制。围绕扩大消费,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7亿元,拉动消费17.7亿元,我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和补贴资金兑付额居全省第一;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11,603万元,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发展。
――保障民生更加有力。多方筹措资金,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民生支出158.1亿元,增长29.5%。教育方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教育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推广到8个县市区,整合资金12.2亿元,集中财力实施了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免一补”、“蛋奶工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助学金等政策较好落实,68.7万名高中职、中小学生享受到各类补助,29万名学生受惠“蛋奶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生活设施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文化体育方面,重点支持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华山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名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启动,80万名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城乡低保、城乡医疗、高龄老人补助、五保供养、农村八大员等政策较好落实;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29万套,改造棚户区1.1万户。就业再就业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1.36万个,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5500余人;安排小额担保贷款贴息3,058万元,发放贷款2.2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医疗卫生方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合疗、城镇居民医保、医疗救助等补助政策较好落实,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社区卫生基本建设初步完成;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和“两癌”普查、贫困患者白内障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逐步建立,40多万名困难群众享受补助;提高了市级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标准。
――“三农”投入持续增加。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整合、优化结构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突出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筹措资金6.5亿元,实施了渭河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应急分洪利用工程,支持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灌区除险加固和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安排资金4,764万元,解决了5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整合资金3亿多元,撬动各方面资金10亿元以上,促进了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发展;投入资金7,000万元,重点支持了畜牧养殖大县、畜牧养殖场建设和设施蔬菜项目实施;安排资金3,000万元,加快富平淡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拨付贴息资金870万元,扶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扶贫移民救灾工作,拨付资金2.5亿元,落实了库区移民扶持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和雨露计划培训等扶贫项目,支持了全市65个村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搬迁贫困人口1535户;筹措资金2.3亿元,确保抗洪救灾、渭北内涝以及秋淋造成的危房改造等工作顺利开展。突出支持农民增收,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市24项惠农补贴共兑付资金19.3亿元,“一折通”发放改革深入推进;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5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项目2057个。
――争取资金成效显著。积极捕捉信息,抢抓各种机遇,多渠道争取中省对我市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围绕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提出了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财税政策建议,并反复汇报对接,争取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倾斜。2011年,共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42亿元,增长30.3%。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31亿元,当年增量5.5亿元,占全省的近六分之一。经过努力,潼关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补助资金8,700万元,并将逐年增加。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以做全做细做实预算为目标,加大部门预算改革力度,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将预算外收支纳入了预算管理,减少代编或预留预算项目,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稳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市级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支出及10个单位的部门预算、“三公经费”支出向社会全面公开。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在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在全市开展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撤并财政专户147个。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启动实施。政府性债务管理不断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重点示范镇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开展,基层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初显成效。金财工程步伐加快。公务用车和“小金库”治理成效明显。
过去的一年,虽然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财政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源底子薄、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收入总量较小,财力水平较低,刚性支出增长快,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亟待提高;财政“两基”建设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还需加强,管理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财政事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一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上将出台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意见,我市多年来积累的发展潜力逐步释放,为做好财政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财政看,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收入方面: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增值税体制改革,落实调结构、转方式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提高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及对小微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等,将带来财政直接减收;国家调控房地产业,房地产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将大幅下降;非税收入基数高、增长潜力小,这些都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中省出台了一系列关系民生和长远发展的政策,对教育、文化、水利等支出提出了硬性要求,社会保障方面的“扩面提标”、保障性住房以及支持调结构转方式、建设陕西东大门等等,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大,硬性要求多,刚性增支大,财政支出面临很大压力。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努力做好财政各项工作。
根据中省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中求进。坚持以提升财政实力为目标,强财源、扩税基、添后劲、促增收;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农业水利、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整合提效益,以改革强管理,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今年经济形势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1,100,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2,000万元,较上年增长20%。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32,000万元加上上级各类补助收入880,182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27,923万元,全市总财力1,384,259万元,较上年增长19.4%。全市支出预算对可用财力全部做了安排。
(二)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2012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为151,800万元,较上年增长16%,剔除2011年收入中的一次性因素,同口径增长33%。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税收收入106,05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增值税20,280万元,增长31.3%;营业税32,200万元,增长36%;企业所得税5,300万元,增长27%;个人所得税1,732万元,增长20%。非税收入45,450万元,增长5%,其中:专项收入15,800万元,与上年持平;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8,150万元,增长10%。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151,800万元,加上上级对我市的各项补助506,167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0,649万元和市对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及各类补助423,545万元后,市级总财力为223,773万元,较上年增长20.47%。
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23,773万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民生优先和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安排一般公共服务34,355万元,增长14%;公共安全23,616万元,增长20%;教育21,270万元,增长25%;科学技术1,267万元,增长20%;文化体育与传媒5,865万元,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30,750万元,增长30%;医疗卫生10,367万元,增长27%;环境保护21,556万元,增长17%;农林水事务26,737万元,增长26%;交通运输15,583万元,增长20%。
三、2012年财政工作重点
(一)创新完善征管措施,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发展壮大财源,分析监控重点税源、重点企业情况,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税务与住建、规划、国土、电力等多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和信息定期沟通制度,通过注册备案、联网控管等方式,共享各部门涉税信息,实现源泉控税;总结推广国地税联合办税、房地产等行业一体化管理经验,实施信息化、专业化管税工程;深入推进纳税信息公开,加大纳税评估和税收稽查检查力度,杜绝税收流失;完善组织收入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大幅增加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学前教育、蛋奶工程、校安工程等各项财政补助政策,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2%。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30条政策措施,支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体育事业发展,扩大我市文化影响力。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扩面提标”工作,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农村五保最低限定供养标准,确保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城市“三无人员”、高龄老人、孤儿等人员生活补贴以及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足额发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创业就业。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村医补助标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多方增加群众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继续推进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支持创新社会管理和平安渭南建设。
(三)支持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建设陕西东大门,做好城区、园区、景区三篇文章,促进三产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支持调结构转方式的一系列财税政策,落实扩内需、强投资、促消费的各项政策,落实加强财源建设的16项政策措施,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做大经济规模,实现稳中求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资金等社会资本,大力支持中心城市重点公益事业建设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及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突破发展,县域特色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大力支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催生规模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以华山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实施。
(四)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支持渭河综合整治、南山支流和二华夹槽应急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中省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畜牧养殖、苹果产业,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落实《扶贫开发纲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五)密切关注中省政策,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支持。紧盯中省政策动向,紧扣资金流向和支持重点,紧抓国家增加民生投入及转移支付补助和省上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机遇,加快“跑部进省”步伐,做好项目储备和对接,加大资金、政策和项目争取力度,确保上级各类补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千方百计为我市赢得更多利益。
(六)持续深化财政改革,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公开促公正。积极推进财政公开工作,公开各类财税政策、各类补贴项目和补助标准、各行业纳税情况等。在市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实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公开透明。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在上年基础上压缩10%。以整合提效益。盘点、清理、整合“三农”、教育、文化、水利、扶贫等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所有专项资金都要有管理办法和使用计划,全部实行项目化管理,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整合工作。以改革强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非税收入管理、农村综合改革、电子化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构建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2012年,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开创新局面,在战胜各类困难中实现新发展,努力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
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
审查结果报告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对全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968万元,占预算410,000万元的108.04%,较上年增长30.27%。其中: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1,199万元,占预算125,600万元的104.46%,较上年增长26.91%。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973,386万元,较上年增长      27.89%。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322,842万元,增长34.32%。
2011年,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洪涝秋淋等自然灾害影响,狠抓收支管理,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收入大幅增长,支出进一步加快,财政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总的情况是好的。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加大,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财政预算约束力还不够强,预算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积极可行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全市2012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532,000万元,较上年增长20%。加上上级各类补助,减去上解上级支出,全市总财力为1,384,259万元,较上年增长19.4%。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51,800万元,加上上级各项财力补助、减去上解上级支出、市对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及各类补助,市级总财力为223,773万元,较上年增长20.47%。支出预算已分解到具体科目,收支安排是平衡的。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 2012年预算草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的总体要求。收入安排充分考虑了当年增收的有利条件和减收的不利因素,符合实际,客观可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批准《关于渭南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市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确需调整的,应事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三、对完成2012年财政预算的建议
(一)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要严格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要优化纳税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培植税源。要建立健全收入监控机制,加强税源监控,及时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变化情况,加强财税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圆满实现收入预算。
(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要优先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确保民生项目资金的需求。加大对“三农”、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三)充分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落实好支持调结构转方式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大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投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催生规模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机制改革,加大财政监管力度。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在市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改革,加大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力度。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雷孟斌主任受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领导下,努力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勤廉”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三项重点依法行使职权,在创新中深化监督,在监督中增强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二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1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雷孟斌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请予审议。
2011年,是市人大常委会砥砺创新、全面推进履职工作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常委会认真贯彻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勤廉”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三项重点依法行使职权,在创新中深化监督,在监督中增强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实现全市“十二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审议重大事项,全力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大局
常委会把服务市委中心大局作为行使职权的根本任务,认真听取审议有关重大事项报告,有针对地开展重大视察调研活动,及时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了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全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及时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及财政决算、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关于批准2010年市级财政决算的决议,提出要抓好工业增长、服务业发展、节能降耗等建设性建议,推动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对政府债券和财政超收资金的安排使用,认真听取审议市政府的相关报告,先后两次作出决定,批准追加预算支出16570万元和19339万元,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三农”发展等民生事业的资金需要。
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对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召开会议,对报告反映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对一些好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充分采纳和吸收。常委会还实地视察了城投公司工作和中心城市城建重点项目,在主任会议上听取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工作报告,提出的搞好城市规划详规、加强城市拆迁管理、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创国卫硬件资金投入等建议,对加快项目建设、开展创卫工作、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我市顺利评为了国家级卫生城市。
大力支持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组织专题视察,实地检查了渭河大堤各工程标段的进展情况,提出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施工、市场化融资的建议,促使工程任务提前顺利完成。常委会还根据市政府提请的议案,就渭河渭南城区段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有关问题作出决定,明确了项目运作方式、项目费用管理、土地出让计划等事项,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高度关注陕西东大门建设。组织人员深入潼关、大荔、合阳、韩城等县市广泛开展调研,就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思路、定位、重点以及保障措施等形成了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建设什么样的陕西东大门和怎样建设陕西东大门提供了有效参考。
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四个包抓”要求。常委会各主任对包抓的龙门500万吨焦化、韩城煤层气开发、临渭区台湾大润发超市等18个重点项目,坚持定期深入现场,协调有关问题,主任会议专题听取项目进展情况,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包抓县(市、区)工作中,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了相关县(市、区)经济指标的全面完成。
常委会还就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贷款作出了决定,视察调研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等情况,连续第十六年开展了“渭南环保世纪行”活动,配合全国人大、必赢体育就保障性住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进行了调研,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监督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是本届常委会确定的三项工作重点。围绕三项工作的推进,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先后听取审议有关专项工作报告达21项,组织开展执法检查2次,并在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办理、预算监督等方面推进工作创新,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力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去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常委会切实加大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密度和覆盖面,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有力作用。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情况的报告,针对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投资环境不尽理想、招商办法需要改进等问题,提出了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创新招商工作机制、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等建议,推动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任务的顺利完成。密切关注民生民计。常委会和主任会共听取审议稳控物价、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安交通管理、看病就医、学前教育、城区中小学校规划、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等关于民生问题的专项工作报告10项,对民生的关注程度和范围相比过去更深更广。围绕这些重大民生,常委会提出了解决价格热点问题、加快社保体系建设、整治交通管理秩序、严把保障性住房质量关和分配关等切实可行的建议。市政府针对建议,全面实施了城市“畅通工程”,建立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力度,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听取审议了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长效机制、巩固林改成果、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等建议。市政府据此加大了财政对林改工作的投入,狠抓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去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6万亩,矿山环境恢复面积97公顷。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听取审议了关于社会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及时解决社会问题、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等建议。此外,主任会还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民族宗教、侨务、农业综合开发等报告,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创新执法检查的组织方式,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常委会改变过去一年内开展多部法律检查的做法,确定每年只选择1至2部法律进行重点检查,搞深搞细,提高影响力,增强有效性。去年,采取市县联动、委室共动的办法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前,要求各县人大常委会先行自查,并对执法检查组成员进行全面法律培训;执法检查中,由各位副主任带队,对每个县(市、区)的情况开展检查,不仅听取县(市、区)政府的工作汇报,而且听取县(市、区)人大的执法检查汇报,通过两方面汇报,全面掌握情况。这种自下而上的联动开展执法检查的方式,给法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营造了良好氛围。通过检查,一度时间内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形成了高压态势,并促成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了促进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决定的落实,常委会还以检查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情况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水法执法检查;配合全国人大、必赢体育开展了食品安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先后就10多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进行了立法调研,对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审议意见的报告方式,推动常委会意见有效落实。审议意见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体现方式和具体手段。对此,常委会作出规定,市政府在每年的最后一次常委会会议上,就市人大常委会全年发出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专题报告。去年的第十二次常委会会议,市政府报告了2011年度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有关执法检查、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报告对每一个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都作了答复。这一做法,使审议意见办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确保了常委会会议所形成的意见得到认真办理和落实。
(四)创新跟踪问效的监督方式,推动财政预算良好执行。常委会首次就审计问题整改和部门预算执行进行跟踪监督。针对澄城县退耕还林、蒲城县政府债务的整改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林业项目资金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部门预算执行的跟踪监督中,组织人员深入有关部门进行全面检查,提出了严格管理专项资金、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建议,促进政府改进预算分配、拨款和执行,提高了预算透明度,增强了预算的公平性和约束力。
(五)改进代表评议的内容和方式,全面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2011年,常委会连续第九年开展了人大代表评议工作。为了使评议覆盖的范围更广,更加深入有效,将评议的主题由过去的单纯“优化投资环境评议”改革为“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综合性评议;评议的对象由原来主要是市级政府部门和法、检两院向中、省、市双管单位延伸。去年组织开展了对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电力、银行、广电网络等12个省市双管部门的评议。为增加社会对评议工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评议前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讲话,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通过评议测评,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被授予了“人大代表评议满意单位”。测评结束后,各部门按照常委会反馈的测评结果和意见,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积极开展整改工作,使评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最近,我市12个双管部门接受人大代表评议的新闻报道被评为“2011年陕西省十大人大新闻”。
(六)完善旁听法院庭审工作方式,维护司法公正公平。常委会在2010年首创组织代表旁听法院庭审的基础上,去年进一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先后对1起民商事、3起刑事案件开展了4次旁听。庭审前,向参与旁听的代表发放案情介绍和《旁听庭审评分标准》;结束后,旁听代表对法官的审判工作进行评议,现场打分并当场公布结果。从实践效果看,旁听庭审是推动司法公正、促进法院工作的有效形式,获得了旁听代表和法官的一致认可。常委会主任会议去年年底通过了《关于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这一做法的制度化,必将对法院公正司法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对行政部门执法过错、违法办案责任追究制的推行情况开展了重点检查,进一步促进了执法状况的改善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七)加大信访督办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依法加强监督的重要渠道,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办法,规范信访程序,明确办理责任,信访办理质量和群众满意率逐年提高。去年常委会信访机构共受理来信来访809件1190人次,其中督办重点信访件43件、网上信访件32件,大部分已经办结。办理信访中,注重探索网上信访办理工作新机制,落实承办责任,加大督办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网上信访工作受到了必赢体育常委会的通报表彰。
三、依法进行人事任免,努力做好组织工作保障
常委会坚持把依法任免干部和党管干部原则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慎重地行使人事任免权。去年,对有关选举单位选举的9名市人大代表进行了资格审查;先后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9人,其中决定任命副市长2名,为全市的整体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任免工作中,常委会继续坚持任命前根据提名人的档案材料和人大信访工作渠道反映的情况,认真对拟任人选进行初审,组织拟任人选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并做供职发言;坚持任命后现场向被任命人员颁发任命书,并派员会同组织部门一起到被任命人员任职单位宣布任职决定。这些做法,增强了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提高被任命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全面提供支持保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常委会把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作为履行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对代表的服务保障、代表活动的组织、议案建议办理等工作,促进了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努力创造条件,支持代表履行职务。定期为代表寄发常委会公报,在“渭南人大”等网站设立人大工作公告栏,让代表充分了解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情况。举办了第二期人大代表培训班,共有12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参加培训,提高了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向省、市人大代表发送“人大动态”手机短信,全年发送38期50000多条,增强了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监督和了解;积极开展“优秀人大代表”推选活动,激发了广大代表的履职热情和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二)丰富代表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常委会重视改进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等工作,突出活动重点,扩大参与规模,增强工作实效。先后配合开展了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渭河综合整治活动,组织市人大代表和在渭必赢体育代表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活动,形成了一批针对性较强的调研报告,为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奠定了基础。重视加强与代表的联系,为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确定了联系代表。积极联系和协调有关方面的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和我市的一些重大活动,全年共有12名市人大代表列席了常委会会议,有300多人次的省、市人大代表参加了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代表评议活动,有557人次参加了省政府领导调研座谈、省委巡视组座谈、干部考察考核座谈等活动,还有不少代表担任了一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员,代表履职的途径更加多样、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发挥的作用也更加全面。
(三)不断强化措施,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常委会把代表建议办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结束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将代表提出的建议交“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办理,就建议办理的时限和标准提出明确要求。继续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重点代表建议制度,围绕14件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建议,常委会各领导带领提出建议的代表,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协调督办等形式,对办理工作提出明确的时限和要求;在此基础上,主任会议听取了重点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促进了建议的顺利办结。常委会还先后两次听取了承办单位关于办理代表建议情况的报告,对一些办理质量不高、答复不认真的建议,责成有关方面重新办理答复。通过一系列措施,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显著提高,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80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市政府和有关方面已办结66件,其余14件正在创造条件办理,代表建议办理做到了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
(四)加强工作指导,圆满完成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去年是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了搞好这次换届选举,常委会及时向市委提出了关于做好全市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有关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指导小组。换届选举期间,指导小组通过编发选举工作简报、培训选举工作骨干、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等措施,加强具体指导。选举日前后,由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11个县(市、区)20多个乡镇实地开展指导,保证了换届选举工作的依法顺利进行。这次县乡人大换届,全市共有约380万选民参加了投票选举,参选率达94.3%,共推荐选举产生县级人大代表2342名,乡级人大代表8614名。新一届代表的素质进一步提升,结构更趋合理,一线的工人、农民和妇女代表的比例明显提高。
五、坚持抓好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履职能力
常委会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作为基本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常委会机关已连续五年获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连续十年获省级文明机关荣誉。一是抓思想建设,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党组中心组、常委会专题讲座等学习制度,先后邀请省内专家学者举办了“十二五规划”“学习七一讲话”、“加强社会管理”等专题知识讲座;坚持派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考察和研讨活动,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学理论、学法律、学业务,使大家的科学发展理念、党的领导意识、依法履职素质和议事决策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二是抓作风建设,增强工作效能。常委会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履行职权的全过程,坚持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开展监督活动前先深入实际调研,了解真情,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工作和市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和依法办事的原则,不断改进会议组织方式,科学安排审议议题,有效提高了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和决策水平;继续在常委会机关推行以月工作要点报送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重点的目标化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包村帮扶和招商引资等活动,机关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抓组织建设,激发机关活力。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常委会会议列席办法》等制度,保障了常委会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常委会机关深入开展了“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和廉洁从政教育活动;举办了全市人大系统首届乒乓球赛和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增强了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抓文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实施环境改善和基础建设工作,常委会机关的办公环境、生活条件、文化氛围得到持续改善。五是重视加强人大宣传工作。坚持办好《人大工作通讯》、《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公报》、《渭南人大年刊》、《人大动态》和渭南人大网站,常委会机关的对外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六是重视加强与外地市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交流与联系。成功举办秦晋豫“金三角”人大工作研讨会,派员参加全国二十城市、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等人大工作研讨会,召开了全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工作座谈会,交流了人大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提高了全市人大工作的整体水平。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监督工作实效性依然不强,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仍是薄弱环节,为代表服务保障的水平有待继续提高,常委会及其机关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必须继续坚持“五个一”的要求,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第一要旨,更加主动地维护市委领导这个核心;把支持和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更加主动地在思想认识上强化、在工作安排上保证、在监督效果上体现;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大事,更加主动地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把增强监督实效作为第一重点,更加主动地在支持中体现监督、在监督中促进发展;把作风建设作为第一保障,更加主动地增强依法履职、为民服务、真抓实干的能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常委会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全市人民、“一府两院”、各级人大以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我谨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2年,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人大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在中共渭南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履职抓大事、监督少而精、重在要实效”的工作思路,继续突出“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的工作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高监督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认真审议重大事项。按照监督法规定,及时审议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围绕文化事业、项目建设、职业教育、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扶贫开发、畜牧业发展、社保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及运行、陕西东大门建设规划实施等重大问题,认真听取审议专项和专题工作报告;坚持从为全市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出发,积极慎重地行使人事任免权;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努力把市委的意见通过法定程序转变成地方政权机关的决定,转变成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
——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坚持采取市县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的办法开展执法检查,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听取审议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检察机关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工作机制,重视抓好对违法办案行为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督办力度,着力保障司法公正;继续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评议活动;适时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启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工作情况,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和透明度。
——切实发挥代表作用。及时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常委会的工作动态,努力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认真搞好代表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积极组织代表参与市上组织的调研、视察、评议、征询意见等活动。积极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代表建议制度,搞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加强代表培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开展优秀市人大代表推选活动,不断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以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全面加强常委会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坚持定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制度,增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重视加强同县(市、区)人大和外地市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增进学习交流,提高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号角已经吹响,渭南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正面临着大好机遇。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殷切而厚重!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全市550万人民一道,凝心聚力抓发展,携手同步促跨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张振伯院长所作的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积极评价和肯定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进能动司法,深化司法创新,弘扬法治文化,强化队伍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振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的主要工作
2011年,市中院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各项决议,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全市法院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年办理各类案件22926件,其中审判执行案件17823件,减刑、假释案件3311件,诉前调解案件1603件,涉诉信访案件189件。市中院办理各类案件5092件。
加强刑事审判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始终把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作为打击重点,全市法院全年审结刑事案件1746件,判处罪犯2561人,其中市中院审结343件,判处罪犯1068人。依法严惩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强奸等案件595件,判处罪犯963人。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从重从快打击抢劫、抢夺和盗窃犯罪,全年审结“两抢一盗”案件649件,判处罪犯1108人。依法严惩职务犯罪及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79件,判处罪犯 103人。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尽最大努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深入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严格执行刑事证据规则,严把死刑案件质量关,确保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
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切实保障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全市法院审结民商事案件13231件,其中市中院审结1024件。审结婚姻家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民生的案件 6474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审结农副产品买卖、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农村土地承包等案件3902 件,依法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审结涉及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及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经济合同等商事案件2844 件,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审结企业破产案件6 件,保障和促进了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大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市中院在全省法院首家设立了专门的涉军维权办公室,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与驻渭部队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涉军维权工作深入开展。
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司法审查职能,慎重审理各类行政诉讼案件,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全市法院审结行政诉讼案件250件,其中市中院审结92件。不断加大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力度,执结非诉行政案件396件,有力地支持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积极探索化解行政争议的方式方法,对于涉及土地征收、土地确权、城建拆迁、行政登记等领域的案件,尽可能以协调方式解决争议,去年经协调结案的占行政诉讼案件的21%。
加强执行工作,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进一步更新执行理念,规范执行行为,改进执行作风,完善执行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深入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活动和反规避执行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和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作用,主动加强与检察、公安、工商、银行、房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制裁力度。全市法院执结案件2596件,执结率为96.5%,实际执行到位率88.6 %,其中市中院执结133件,执结率为91.1%,实际执行到位率87 %。5个基层法院被评为全省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
加强源头治理,尽最大努力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继续坚持一手抓信访案件化解,一手抓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了首问负责、院领导定期接访、判后答疑和责任追究等11项信访工作制度,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去年,全市法院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同比下降了12.8 %和9.2 %。不断加大涉诉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审判责任、化解责任和领导包案责任,采取带案下访、公开听证、与市联席办共同接访、与有关县(市、区)共同化解、司法救助等多种措施,办结上级交办的涉诉信访案件189件。市中院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化解涉诉信访案件先进单位。
二、不断创新法院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全市法院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延伸审判职能,拓展服务领域,以执法办案为立足点,以能动司法为突破点,以司法为民为着力点,以自身管理为切入点,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创新审判管理,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深入开展“创新措施落实年”和“法院管理加强年”活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案件质量评查力度,坚持实行“月评查、月通报”制度,市中院共评查案件1818件,对5个基层法院2010年审结案件全部进行了评查,对6个基层法院案件质量进行了抽查。举办了全市法院“抓案件质量源头,促社会矛盾化解”经验交流会。召开了全市法院案件质量剖析会6次,深入查找案件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法官业绩档案,加强均衡结案管理,推行案件质量等级管理,落实案件承办法官终身负责制,促进了审判质量效率的提高。在省法院年终案件质效评估中,我市法院案件质效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进一步创新诉讼调解工作,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全面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达74.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不断创新诉前调解工作,加强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在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密切配合,协调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化解,尽可能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立案之前。对2950起纠纷进行了诉前调解,成功化解纠纷1603起,占全省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的28.4%。诉前调解工作经验在全省法院进行推广,外省市法院多次来我市法院进行交流学习,中央电视台、中国法院网、《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对我市法院诉前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进一步创新能动司法,积极主动服务工作大局。市中院下发了《关于坚持能动司法主动为大局服务的意见》,在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依法保障民生等方面不断创新措施,能动司法,积极作为。两级法院领导和法官干警多次深入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活动,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心声,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司法水平。主动与司法行政部门、基层组织联系配合,积极开展“假释帮教一体化”和社区矫正工作,共同做好对被判处缓刑、管制、免于刑事处罚及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工作,防止重新犯罪。市中院被确定为“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两级法院主动向同级政府报送《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就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化解行政争议提出建议。深入开展司法建议活动,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142件,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创新为民司法,深入推进司法民主。不断强化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在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司法救助、法律咨询、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方面为群众诉讼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把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和征询旁听公民对案件裁判建议活动作为长效工作机制,全市法院以“五进”方式审理各类案件2040件,占审结案件数的11.5%;对1068件案件征询了旁听公民对案件裁判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意见建议120条,扩大了司法民主,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实行预约立案、巡回办案,指导基层法院在诉讼不便地区设立“巡回办案点”、在群众集居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使司法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开通网上“院长信箱”,积极推行司法文书网上公开,定期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旁听案件审理,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深入推进“阳光司法”。加强司法宣传工作,重视法院网站建设,与渭南电视台合办每周一期的《与法同行》成为全省优秀法制栏目。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司法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紧紧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明的高素质法院队伍。
以团结、勤廉、求实、创新为目标,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领会中省市会议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及上级法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开展理论研讨和调研活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局、应对复杂局面和公正廉洁司法的能力。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坚持科学民主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重点抓好执行力建设,着力养成勤政务实、敢于负责、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换届工作纪律,积极协助党委完成了基层法院的换届工作,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法官干警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升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法官干警进行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广大法官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向优秀法官王兴民同志学习活动,组建“王兴民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法院巡回演讲。积极参加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倡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市中院荣获市直机关“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一等奖、全省法院司法警察“唱红歌大练兵”比赛一等奖。去年,全市法院先后有36个集体、105 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市中院被评为全省优秀法院。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着力提高法官干警的司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抓好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依法解决群众诉求、预防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一年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活动26期,培训1100余人(次)。坚持不懈地抓好法院文化建设,以“创建学习型法院、培养学习型法官”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读书征文、读书交流、读书演讲活动,激发法官干警学习热情。继续加强图书阅览室建设,全市法院图书藏量达到8万余册,为广大法官干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塑造清正廉明高效的法院和法官形象。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廉政教育力度,提高法官干警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广大法官干警珍惜岗位荣誉,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规定,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岗。在每个审判业务庭室设立廉政监督员,全面推行随案廉政监督卡制度,健全完善内部监督体系。积极开展对“五个严禁”和“六个不准”落实情况的明察暗访工作,及时纠正存在问题。
四、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和市人大的各项决定、决议,坚持重点工作、重大事项、重大案件主动向市委、市人大报告。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2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办理市委、市人大和上级法院督办案件42件;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了全市法院执行工作情况,认真落实审议意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工作,旁听重大案件庭审,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4次旁听评议院长、庭长庭审活动。高度重视社会监督,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各位代表,全市法院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新进步,是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政府、政协、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市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法院工作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有的法官干警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还不强,司法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有的案件质量效率不高,社会效果欠佳,有的案件执行还不到位,涉诉信访问题还需从源头上进一步加以解决;三是个别法官干警还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纪律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多发,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审判、执行、信访、维稳的任务越来越重;五是基层基础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两庭”建设欠帐较多,债务压力较大。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2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各级政法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这个主题,牢牢抓住执法办案这个重点,强化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一、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深化能动司法,进一步提高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跨越发展这一目标,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强化职能,主动服务,积极作为,能动司法。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依法保护、支持一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活动。积极稳妥地审理企业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纠纷案件,积极采取诉讼保全、先予执行、及时排除妨害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司法措施,帮助支持企业发展。依法严惩各类破坏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的犯罪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坚持服务于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涉及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投资发展环境的案件,要采取领导包案、跟踪督办、主动协调等多种措施,确保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全市两级法院都要成立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巡回法庭,及时高效审理案件。切实加强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及景区的联系,建立固定联系制度,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二、紧紧围绕建设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弘扬法治文化,进一步提高为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灵魂,法治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既是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力保障。全市法院要切实增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诉讼引导、以案讲法、释法析理、公开庭审、就地审理、判后答疑、司法文书网上公开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维护、传播、弘扬法治的功能,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学习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要把引导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重要价值追求,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职能,制裁违约失信行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平意识,积极探索建立诉讼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对文化建设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对促进人心教化、维护公共道德的积极作用,依法保护和鼓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公义行为,强化社会道德观念。依法打击各种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缠访闹访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切实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引导、激励功能,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紧紧围绕建设人民幸福的“和谐东大门”,深化社会矛盾化解,进一步提高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始终坚持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打击犯罪、化解矛盾、调节关系、弘扬法治的职能作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坚持“严打”方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依法公正审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社会保障及婚姻家庭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加大涉军案件审判工作力度,各基层法院都要设立涉军维权合议庭,切实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军地军民关系和谐。继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强化行政案件协调工作,加大执行案件和解力度,全面推行诉前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扎实细致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要用群众工作统揽涉诉信访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狠抓源头治理,健全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建立大案要案报告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审判风险预测评估机制,努力做好社会矛盾的预防控制。深入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深化预约立案、巡回审判等便民利民举措,完善司法救助体系,为群众诉讼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司法服务。
四、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深化司法创新,进一步提高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司法工作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法院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司法工作机制,发挥审判职能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深化审判“五进”和“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活动;建立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及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的法官干警绩效评估体系;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犯罪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案件多发的特点,市中院和有条件的基层法院要设立少年审判庭;在人口密集的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与行政机关建立可诉行政行为前置会商机制;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与司法行政部门和基层组织共同深化“假释帮教一体化”和社区矫正工作;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司法建议。
五、紧紧围绕公正廉洁司法,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建立法官干警下基层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司法作风。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着力培养提高广大法官干警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把握法律精神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全面加强法院党建工作,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继续深入开展向优秀法官王兴民同志学习活动,在全市法院掀起创先争优的热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落实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肃处理违法违纪人员。
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全市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法院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本次大会决议,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视察评议、代表意见建议办理、旁听案件审理、重点涉诉信访案件办理等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市第四次党代会描绘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必将谱写全市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人民法院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刘伟发检察长所作的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积极评价和肯定市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人民检察院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做出新贡献。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伟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主要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全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把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作为服务渭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努力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紧扣主题主线,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批捕、起诉职能作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并重,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积极履行批捕、起诉职能。市、县两级院共依法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2298人;提起公诉2737人;其中,批准逮捕黑恶势力犯罪、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976人,提起公诉1145人,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中犯罪情节轻微的人员,依法实行轻缓处理,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尽量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依法不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222人,决定不起诉146人。三是进一步健全刑事和解制度,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消除矛盾,化解纠纷,促进稳定。2011年,共对56起因亲友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作出了调解处理,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四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配合有关部门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参与“平安建设”活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主动参与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治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送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共举办法制讲座和辅导报告会380余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坚持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开展查办职务犯罪“利剑行动”为契机,突出办案重点,加大办案力度,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25件210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99.92万余元。一是依法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共立案侦查贪贿犯罪案件103件165人,其中要案1人、大案50件,实现了办案规模、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的有机统一。二是依法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2件45人,其中重特大案件2件,立案规模位居全省首位。三是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结合典型犯罪案例分析和突出犯罪问题调查,提出预防建议96份,提供预防咨询150件,协助有关单位落实预防措施298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等专项预防活动,选择72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招投标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1096次,建议并帮助有关单位完善内控机制137项,涉及建设资金1.53亿元。加大预防教育力度,共开展警示教育267次,受教育人数近5万人,有效促进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强化法律监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认真贯彻必赢体育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的决议》,不断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和维护司法公信、社会诚信。一是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共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监督立案30件,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撤销案件16件19人;对应当提请逮捕而未提请的,纠正漏捕137人,对应当移送起诉而未移送的,纠正漏诉33人;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书面纠正意见221件次,防止了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等问题的发生。二是刑事审判活动监督。提出刑事抗诉5件,纠正刑事审判活动违法50件次。三是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监督。共受理不服法院裁判的民事、经济和行政申诉案件224件,经审查立案102件,向法院提出抗诉25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1件,对作出不立案、不抗诉和终止审查决定的51件案件,注重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四是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通过检察发现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123人,已纠正123人,针对刑罚执行监管改造场所违法情况,提出书面纠正540人次,已纠正540人次;立案查处刑罚执行及监管人员玩忽职守、虐待被监管人员等职务犯罪案件6件9人,保障了刑罚正确执行,依法维护了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不断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立足检察职能,深化、细化、实化三项重点工作措施,有力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是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两级院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受理、分流、办理、答复群众信访、举报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建立健全涉检信访终结等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各类矛盾。2011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78件,审查处理578件。完善领导接访、巡访、下访、领导包案、上下联动等机制,开展涉检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战,提升处理涉检信访水平,共化解重点信访积案2件。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结合办案深入开展社会风险排查研判,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风险研判报告18份,推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6项,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供了参考。进一步拓展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教管理,积极开展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推进未成年人犯罪社区托管机制,进一步深化乡镇检察室和检察工作联系点参与社会管理的前沿阵地作用,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全市42个乡镇检察室,25个检察工作联系点,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400余件次,化解矛盾纠纷和解决群众突出问题242件,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三是以深化案件集中统一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积极推进网上办案和执法信息联网,强化对执法办案工作的源头控制、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和综合考评,进一步规范了执法办案行为,转变了执法作风,提高了公正廉洁执法水平。一年来,通过对所办理的2123起案件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无错捕、错诉,无违反程序办案,无违法违纪问题和无新的涉检上访案件的发生,强化了监督力度,保证了检察权的规范正确运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中纪委驻高检院纪检组组长莫文秀莅渭调研时指出:渭南检察机关的案件集中统一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不少创新点,值得推广。
三、大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保持检察工作发展动力
紧紧围绕公正廉洁执法,积极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不断强化检察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夯实基层基础,为全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联动村组、联创平安、联谋发展”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教育、专题学习讨论和群众观点再教育,着力在创新丰富载体、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实践特色、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上见成效。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广大检察干警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能建设。以提高领导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两级检察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能建设,协助党委完成了基层院检察长换届工作。组织109人次参加了各级领导素能培训班。严格执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档案信息报送、述职述廉、警示训诫、廉政谈话和市院派员参加基层院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加强对基层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检察长的管理和监督。一年来,市院先后指派17人次参加基层院民主生活会,市院党组成员与基层院领导班子成员谈话43人次,两级院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争当学习型检察官”活动。举办检察论坛、专家教授讲座、检察官教检察官等活动132次,组织业务培训、竞赛比武12期、公诉庭审观摩9次,开展了检察人员检察业务、政务、《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等网上学习和定期考试,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人民检察创建80周年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市检察机关“提素质、讲奉献、为党旗增辉”读书心得评奖活动和“党在我心中”演讲赛;邀请326名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看了全省检察机关文艺巡演;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宣誓和观看红色电影、老党员座谈会、老检察讲传统、“寻访红色摇篮,弘扬革命精神”红色旅游等系列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检察人员爱岗敬业、忠诚公正、无私奉献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扩大宣传,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支持检察工作,我们与渭南电视台联合开播了《检察视线》栏目,现己播出33期,社会反映良好。
四、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夯实检察工作发展根基
2011年,我们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市院领导联系基层、业务部门对口指导基层、政策资金人才倾斜基层、综合研判考核考评基层等措施,帮助基层院理清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建设经验。一年来,市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深入基层院调研200多人次,为干警做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工作知识讲座30多场次,帮助办理案件148件,协调解决制约基层院建设的突出问题10余项,为基层院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坚持了定期工作汇报和周工作通报制度,通过每季度召开基层院和每两个月召开市院机关各处室工作情况汇报会,逐步构建了检察长到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到普通干警的工作落实体系,为创新检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坚持宪法原则,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
全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决议,坚持把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案件及时主动向市委、市人大报告,主动接受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努力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一是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对全市检察工作的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情况,及时以书面或专题形式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15次。二是自觉接受人大代表视察和监督。先后邀请134名市人大代表视察市院反渎职侵权、公诉人论辩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三是不断加强与人大代表的经常性联系。市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的意见》,健全了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通报情况、征求意见。2011年,市院向人大代表通报检察工作重要情况和检察机关重大活动5次,走访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2000余人次,对征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相应措施,并在工作中努力改进。四是认真办理交办案件和事项。去年,市院先后接到市人大交办事项3件,已全部按期办结,及时报告了有关情况。五是高度重视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顺应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稳妥处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检察工作的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检察队伍整体素质、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去年,全市检察机关有26个集体、38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其中,韩城市检察院法警大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市检察院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全省政法系统调研工作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11年度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临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菁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张彩锋被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检察宣传、检察调研、司法警察、检务保障、政务事务管理等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检察工作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无不凝聚着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和全体检察人员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一是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树立的还不牢固。二是一些法律监督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有的检察人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执法办案的新要求;有的执法行为不规范、不严格、不文明,损害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形象。四是一些基层检察院检察官短缺和经费保障尚未完全到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全市检察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省政法、检察长会议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提高检察工作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途径,以开展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以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促进渭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此,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服务和保障渭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着力服务和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法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传销等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行动;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查办发生在重点投资领域、资金密集型行业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等环节的职务犯罪,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依法妥善处理涉及企业的案件,防止因执法不当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着力服务和保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征地拆迁、扶贫开发、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职务犯罪,继续抓好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集中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专项工作。着力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执法管理中的职务犯罪;结合办案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法制教育,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促进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高检、省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水平。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以及“黄赌毒”等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参加平安渭南、和谐渭南、法治渭南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大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力度;依法打击侵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犯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积极参与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有条件封存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制度。更加注重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案件评查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全面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要着力提升法律监督水平和实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以提高办案质量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批捕起诉工作。着力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办案期限预警以及常态化的批捕、起诉案件质量评查等工作机制。以规范侦查活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以开展查办职务犯罪“蓝剑行动”为契机,继续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促进反腐败工作深入发展;依法规范侦查活动,做到文明规范办案。加强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创新发展。以增强监督实效为重点,加强和改进诉讼监督工作。进一步完善强化诉讼监督机制,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
四、紧紧围绕公正廉洁执法,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高素质检察队伍建设是检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市检察机关要始终把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作为事关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重点围绕“一个载体、做好两项工作、开展三个活动、抓好四个推进、加强五个建设。”的工作主线,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一个载体”就是要以“检察文化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两项工作”就是进一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提高群众满意度工作。“三个活动”就是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举办第二届十大杰出检察官评选活动和全市检察机关第三届运动会及全市检察机关“颂建党伟业、展检察风采”文艺会演活动。“四个推进”就是大力推进检察改革、检察业务管理规范化、检察政务管理科学化和检察管理信息化。“五个建设”就是加强领导班子、人才队伍、检察文化、自身反腐倡廉和作风纪律建设,以此推动全市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全市检察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积极主动将全市检察机关的重大部署、重大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案件向市委和市人大报告,认真落实好市委各项工作部署和市人大各项决议。不断增强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确保司法公正,确保检察队伍廉洁,确保全市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各位代表,我们决心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关于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012年2月1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郗怀亮
 
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的规定,到2月10日下午5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47件。其中属于财政经济方面的35件,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方面的11件,民主法制方面的1件。
这次会议上,代表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这一主题,为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第二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积极提写议案。这些议案,是代表们在广泛联系选民、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
代表所提议案的主要内容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三农”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从总体上看,这次大会代表提出的议案,涉及面比较宽,针对性比较强,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议案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议案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对这些议案进行了认真审查,认为:代表所提议案均属于对我市有关方面工作的建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建议全部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另外,大会还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33件,连同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共80件。这些建议、批评和意见,会后将由大会秘书处交有关机关认真研究,切实办理,并负责答复代表。
 
附: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题目
 (共47件)
一、财政经济35件
1、刘长瑞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解决渭北内涝盐碱问题的议案。(第3号)
2、杨解定等10名代表:关于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尽早盘活企业旧址土地的议案。(第4号)
3、王永宏等13名代表:关于返还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议案。(第5号)
4、田建民等14名代表:关于加快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进度的议案。(第7号)
5、王乾成等10名代表:关于沙王桥和渭蒲桥收费站迁址的议案。(第9号)
6、吕海峰等13名代表:关于在渭南与华县之间建设绿色屏障的议案。(第10号)
7、马保平等10名代表:关于规范罗敷河上游华阴段开山采石行为的议案。(第11号)
8、张可欣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建设108国道黄河大桥的议案。(第12号)
9、张建中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韩城涺河入黄段防洪治理问题的议案。(第13号)
10、张建华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龙亭、桑北、岺底煤炭资源整合勘探开发的议案。(第14号)
11、姚双年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韩城工业的议案。(第15号)
12、李玉红等11名代表:关于支持清真畜牧养殖业扩大生产的议案。(第16号)
13、郭学军等11名代表:关于做大做强白水有机苹果产业的议案。(第17号)
14、王存成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建设蒲城至白水高速公路的议案。(第18号)
15、郑学军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议案。(第19号)
16、刘岳峰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杜康逆断层北部煤炭资源开发的议案。(第20号)
17、曾娟利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建设沿黄公路剩余工程的议案。(第21号)
18、王朝民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解决朝邑内滩排灌工程存在问题的议案。(第22号)
19、郭长安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朝(邑)沙(底)船渡改公路桥项目的议案。(第23号)
20、张满仓等10名代表:关于加强洛河综合治理的议案。(第24号)
21、贾克强等10名代表:关于建设渭河复式大桥的议案。(第25号)
22、安明军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大荔核心区建设的议案。(第26号)
23、田龙等10名代表:关于更新改造洛惠渠大荔灌区排水设施的议案。(第27号)
24、郭发胜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永济公路大桥的议案。(第28号)
25、谭成太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大荔县段家、冯村镇供电区域移交问题的议案。(第29号)
26、党康明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对纺织行业扶持力度的议案。(第30号)
27、左锋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支持蒲城渭北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的议案。(第34号)
28、任全虎等10名代表:关于省道201线罕井过境段改线的议案。(第35号)
29、保海瑛等10名代表:关于规划建设蒲城县卤泊滩区排水工程的议案。(第36号)
30、郭鹏程等10名代表:关于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议案。(第37号)
31、张满仓等12名代表:关于化解乡镇卫生院债务问题的议案。(第38号)
32、郭发胜等10名代表:关于改造恢复仓西抽渭灌溉工程的议案。(第39号)
33、何树茂等10名代表:关于省、市、县三级联建潼关三河湿地的议案。(第43号)
34、李建军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推进潼关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议案。(第45号)
35、赵慰等10名代表:关于建设潼关高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议案。(第46号)
二、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11件
1、盛来运等11名代表:关于关心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议案。(第1号)
2、李渭平等11名代表:关于规划审批临渭区中医医院医技康复综合楼建设工程的议案。(第2号)
3、雷明珠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第6号)
4、马苏有等10名代表:关于给渭南市伊兰出租车有限公司划拨50辆出租车指标的议案。(第8号)
5、王智博等10名代表:关于将尧头窑遗址纳入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并保护开发的议案。(第31号)
6、党中秋等10名代表:关于在澄城县王庄镇设立邮政储蓄银行的议案。(第32号)
7、袁英利等10名代表:关于交流高学历的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工作的议案。(第33号)
8、周继虎等12名代表: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增强医院用人自主权的议案。(第41号)
9、李升荣等20名代表:关于民办初中、小学享受国家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议案。(第42号)10、王青峰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建设的议案。(第44号)
11、刘关社等20名代表:关于加快富平金粟山旅游开发的议案。(第47号)
三、民主法制1件
1、曹世红等12名代表: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议案。(第40号)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预备会议选举)
 
主席团(共45人,按姓名笔画排列)
于会溪       王民才       王安稳       王春阳
王荣举       王晓明       文红军       卢发兴
叶  珺(女) 史孝魁       庄长兴       安玉霞(女)
安庆学(回) 孙云峰       李玉梅(女) 李金侠(女)
李  绮       杨炳拓       杨森明       何树茂      
张天亮       张金安       张建华       张建军      
张洁玉(女) 张海贵       陈彦文       林化增      
郑成瑞       郝宗友       胡会维(女) 郗怀亮      
姚双年       郭永峰       郭勇格       常耀才      
崔晓民       韩兴龙       韩国强       雷孟斌      
雷晓萌       樊存弟       潘建文       潘  洁(女)
薛东江
秘书长:王安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2年2月9日上午)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于会溪        文红军
常耀才        韩兴龙        杨炳拓        姚双年
卢发兴        张洁玉(女)  李金侠(女)
第二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2年2月10日下午)
      庄长兴        张建华        郝宗友        安庆学(回)
郭勇格        王春阳        潘  洁(女)  林化增
韩国强        陈彦文        史孝魁        杨森明     
何树茂        孙云峰        郭永峰        樊存弟     
王民才        李玉梅(女)
              第三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2年2月11日下午)
庄长兴        雷孟斌        王晓明        王安稳
郗怀亮        胡会维(女)  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雷晓萌        李  绮        张金安
      崔晓民        潘建文        张天亮        叶  珺(女)
张建军        郑成瑞        安玉霞(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副秘书长名单
( 2011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雷晓萌
孙建升
文红军
韩国强
崔晓民
薛  博
      杨建秦(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 委 员:郗怀亮
副主任委员:史孝魁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史优胜    华惠民    孙建升    陈彦文
常耀才    韩国强    潘建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 委 员:王荣举
副主任委员:韩兴龙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王俊杰        文红军        李  鹏        张天亮
康  峰        蒋秀侠(女)    程立华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1年第5期
[下一篇]:2012年第2期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必赢体育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